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是普遍性矛盾,而作为我国新闻学的教学改革则是特殊性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除了高等教育普遍的矛盾外,我国的新闻学教育改革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 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 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3. 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解决上述三方面问题的目的,有三个原则需要在整个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充分贯彻,即精练化原则;个性发展原则(或称创造性原则);社会化原则。它是教育科学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体结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的教学实际和未来高等教育的走向,可以初步提出这样的改革模式:“以消息采写的强化训练为核心,以设置第二专业和拓展大学生知识面为动力源,组织和加强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对“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方针的具体落实,也是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采写训练
新闻报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要求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又要求有高质量的思维操作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业也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对新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报道这一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是记者必备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大规模新闻报道的强化训练,因为新闻报道是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才能抢到头家新闻,迅速是新闻的生命线,快速度要求新闻报道的思维操作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我们把高度复杂的思维和条件反射的过程压缩成本能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职业条件反射。所以只有通过消息报道实践的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高水平记者。
我们知道,一则好的新闻作品的产生是记者经过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结果,一般要过以下4个程序:首先是要对受众个体的需要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要有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再次是对社会需要,特别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了然于胸,根据社会需要和受众个体需要选取新闻事实,进行定选题、选角度、划分寸的工作,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最后,把新闻作品的构思以客观、准确和明了的方式快速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件新闻的作品才算完成。
由此可见,一则好新闻需要记者有高超的能力和辛勤的努力才能完成。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还有网络新闻等不同传媒形式的新闻,从新闻本身类型上划分,可分为消息和特写两大类。多种多样的新闻形式都不脱离新闻报道的四个程序,从新闻教学角度来说可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当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说,选择费时耗资最小又便于进行集体授课和考评的报纸消息是目前新闻学教学的最佳选择。
作为新闻学核心课的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可作为一门课在一年级开设,但其训练可延续至两个学年,并使之和其他课程教学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开设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解决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知识总量和个性发展间的矛盾,实施大学中的素质教育。
二、设置第二专业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也将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高等院校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若干中央和地方高校相继办起了电视和新闻专业后,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将大大增加,因此开设第二专业是提高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的现代传媒实体中,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广播、报纸,其分工非常明确,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抑或文化、艺术都无不需要记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新闻传播领域里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将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就业,作为新闻学本科的课程设置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到当新闻人才趋于饱和之后,应当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第二手的准备,在新闻传播领域之外也将大有作为。
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程中,设置第二专业也是个性发展原则所要求的,是新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次重点。第二专业的选择应以个性化原则为主,以社会化原则为辅,大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四年大学学习时间,第二专业的学习应在150学时至200学时之间。
第二专业的设立对大学生成才有很大帮助,它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又一专长外,第二专业的学习也有利于第一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对新闻采访方法的丰富以及提问水平的提高等都极有好处。比如,像杨澜这样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和记者,曾在美国接受过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学位,仍由于专业过窄而限制了她能力的发展。“杨澜工作特别辛苦,刚开始时,访谈中的很多问题不甚到位,特别是有关经济问题 《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421.html
一、强化采写训练
新闻报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要求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又要求有高质量的思维操作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业也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对新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报道这一复杂的思维操作过程是记者必备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大规模新闻报道的强化训练,因为新闻报道是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才能抢到头家新闻,迅速是新闻的生命线,快速度要求新闻报道的思维操作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我们把高度复杂的思维和条件反射的过程压缩成本能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职业条件反射。所以只有通过消息报道实践的强化训练,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高水平记者。
我们知道,一则好的新闻作品的产生是记者经过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结果,一般要过以下4个程序:首先是要对受众个体的需要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要有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再次是对社会需要,特别是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了然于胸,根据社会需要和受众个体需要选取新闻事实,进行定选题、选角度、划分寸的工作,坚持舆论的正确导向;最后,把新闻作品的构思以客观、准确和明了的方式快速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件新闻的作品才算完成。
由此可见,一则好新闻需要记者有高超的能力和辛勤的努力才能完成。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报纸新闻,还有网络新闻等不同传媒形式的新闻,从新闻本身类型上划分,可分为消息和特写两大类。多种多样的新闻形式都不脱离新闻报道的四个程序,从新闻教学角度来说可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当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说,选择费时耗资最小又便于进行集体授课和考评的报纸消息是目前新闻学教学的最佳选择。
作为新闻学核心课的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可作为一门课在一年级开设,但其训练可延续至两个学年,并使之和其他课程教学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开设消息报道实践强化训练课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解决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知识总量和个性发展间的矛盾,实施大学中的素质教育。
二、设置第二专业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也将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高等院校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若干中央和地方高校相继办起了电视和新闻专业后,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将大大增加,因此开设第二专业是提高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的现代传媒实体中,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广播、报纸,其分工非常明确,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抑或文化、艺术都无不需要记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新闻传播领域里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将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就业,作为新闻学本科的课程设置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到当新闻人才趋于饱和之后,应当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第二手的准备,在新闻传播领域之外也将大有作为。
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程中,设置第二专业也是个性发展原则所要求的,是新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次重点。第二专业的选择应以个性化原则为主,以社会化原则为辅,大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四年大学学习时间,第二专业的学习应在150学时至200学时之间。
第二专业的设立对大学生成才有很大帮助,它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又一专长外,第二专业的学习也有利于第一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对新闻采访方法的丰富以及提问水平的提高等都极有好处。比如,像杨澜这样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和记者,曾在美国接受过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学位,仍由于专业过窄而限制了她能力的发展。“杨澜工作特别辛苦,刚开始时,访谈中的很多问题不甚到位,特别是有关经济问题 《关于新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