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走向繁荣:我的和我所认同的经济学观点


由公有部门支撑。虽然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在争夺市场上节节失利,但在争夺金融资源上却占尽优势,其在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上的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国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向非国有部门转移的速度要大大低于市场份额的转移速度,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低效率者手中,对国有部门的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这样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肯定是下降了。由于城市购买力主要依靠国有部门支撑,为了扶持城市消费需求和稳定城市社会,通过政府操纵的垄断性的金融机构操纵金融资源的分配,而国有部门将得到的大量贷款没有用于投资而是用于职工福利,结果企业资产并未增加多少,导致了净资产率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国有部门反而分得较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实际上,国有企业的活力和效益问题从1956年实现国有化以来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一直在下降,从1957年底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994年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已达到80%,1995年国家对全国32.2万家国有企业搞了一次清产核资,结果扣除土地价值,他们实际拥有的资产总量与负债额基本相等(杨启先,1999),国家实际上已无资产可言了,何况绝大部分资产都是实物,其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帐面价值。论文走向繁荣:我的和我所认同的经济学观点(第2页)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G8NN$$U IhK3OX?Cdm#H]5C|aT-ty:(t电子商务毕业论文*.GH:}|^tw:IlC#nZQZk]yr;@

国有部门通过垄断性的金融机构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居民,中国经济的繁荣往往仅意味着城市的繁荣,繁华的都市和萧条、贫弱的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村改革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9年的2210元,主要有三个增收渠道,一是农产品价格放开并大幅度提高,发展商品性农业,商品性农产品大大增加,二是兴办乡镇企业,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得了大量收入,三是进城务工,在农村以外获得了大量收入。但近年来,农民增收的幅度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纯收入绝对减少的现象,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基本原因就在于上述三条农民增收渠道中的供求关系,都在发生不利于农民的变化:农产品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低迷,乡镇企业已失去昔日的体制、成本优势,进城务工的农民也趋于饱和(许祥临,2001)。从加速城市化进程角度看,由于乡镇企业是加速农村城市化的主体力量,因此,从中短期看,农村城市化对于农民增加收入的效果不能估计过高,二者之间虽然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就目前而言,农村城市化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民增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上述几个导致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都与资源分配上农村受到的种种不利待遇有关,我们发现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地区就成为资金的净流出区域,从1985年到1994年就有4000亿资金从农村净流入城市,仅1994年就净流走1340亿元资金(中国社科院农发所,1996)。乡村地区在资源分配上受到了种种“特殊”待遇,如政府有能力去维持城市的低消费物价,却无力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乡镇企业缺乏资金,农村存款却流向城镇国有企业;农村基层行政事业机构无法从财政得到足够的经费,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默许向农民摊派,别太重就行;政府控制了农产品价格,却放开农资价格和工业消费品的价格等等,最终造成城乡收入差别扩大。农村劳动力既为生活所迫,又为城市幸福生活所吸引,大量涌入城市演化为严重的城市里的“农民问题”。我国不能大规模地向农村投资,主要是在认识上还不能把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同等看待,把发展城市看作是国家的事,把发展农村看作是农民们自己的事,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不了,首先是由于认识上的二元结构问题没有解决。 《走向繁荣:我的和我所认同的经济学观点(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476.html

  • 上一篇范文: 孤独的大众与大众文化
  • 下一篇范文: 伊拉克战争的六大悖论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