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探微
而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发展。
第二,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作了精辟的理论分析和概括,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于一九五六年四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即《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三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差别。正确处理这三者关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三兼顾”原则。他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改革中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2、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央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国防力量还不够强大,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但要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当然,国防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生产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为了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关系,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方针。
3、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这个关系实际上是个生产力布局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之一——资源配置问题。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工业生产布局的历史与现实的现状提出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优势,制定建立沿海经济特区的新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同志这一方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大内地四个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积累和消费的辩证关系。这一关系直接反映了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原则是,必须兼顾积累和消费。“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我们既要反对高积累的错误,也要反对忽视积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尤其强调:“不能够向农民要得太多,不能够把农民挖得太苦。”陈云同志也说过,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只能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还十分强调节约的重要性。指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5、综合平衡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庐山会议谈话中指出:“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有群众路线。”陈云同志也讲过搞经济不搞综合平衡就寸步难行。
此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错误时,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还提出要辩证地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并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正确方针。这一切,都是毛泽东同志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科学理论依据和重大的理论建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经过几十年摸索和总结而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看作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消灭,这两对社会矛盾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于是,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时候,往往采取许多脱离实际的方式去解决,从而,难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就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类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和经济基础的基本的,但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全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要求又是相矛盾的,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因而解决这种矛盾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即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将在改革中逐步地巩固和发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改革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是对毛泽东同志上述思想的正确概括,又是对它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同他在这以前一贯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曾强调指出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指导下,党和国家初步改革了经济管理体制。1957年11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先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规定把一部分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矿企业单位。1958年至1960年,进行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改革尝试。在工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农村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1959年,许多地方试图冲破“一大二公”的束缚,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当时担任农村工作部长的邓子恢同志对此给予了支持。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发展商品生产,遵循价值规律,搞好综合平衡等观点。刘少奇对急躁冒进问题,提出工业上要退够,农业上也要退够。邓小平同志肯定责任田是新生事物,认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优劣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作为衡量标准,“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60年代初,配合国民经济的调整,1951年至1962年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的改革,通过经济的局部调整和改革,迅速扭转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尽管当时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认识不足,这些改革仍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旧体制的框框,以至后来发生了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大倒退。但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思想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它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512.html
第二,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作了精辟的理论分析和概括,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于一九五六年四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即《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三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差别。正确处理这三者关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三兼顾”原则。他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改革中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2、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央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国防力量还不够强大,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但要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当然,国防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生产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为了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关系,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方针。
3、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这个关系实际上是个生产力布局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之一——资源配置问题。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工业生产布局的历史与现实的现状提出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优势,制定建立沿海经济特区的新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同志这一方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大内地四个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积累和消费的辩证关系。这一关系直接反映了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原则是,必须兼顾积累和消费。“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我们既要反对高积累的错误,也要反对忽视积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尤其强调:“不能够向农民要得太多,不能够把农民挖得太苦。”陈云同志也说过,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只能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还十分强调节约的重要性。指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5、综合平衡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庐山会议谈话中指出:“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有群众路线。”陈云同志也讲过搞经济不搞综合平衡就寸步难行。
此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错误时,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还提出要辩证地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并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正确方针。这一切,都是毛泽东同志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科学理论依据和重大的理论建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经过几十年摸索和总结而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看作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消灭,这两对社会矛盾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于是,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时候,往往采取许多脱离实际的方式去解决,从而,难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就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类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和经济基础的基本的,但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全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要求又是相矛盾的,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因而解决这种矛盾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即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将在改革中逐步地巩固和发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改革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是对毛泽东同志上述思想的正确概括,又是对它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同他在这以前一贯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曾强调指出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就是在建国以后,他也强调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如前所述,这一指导思想在党的“八大”文献上得到明确的体现。
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指导下,党和国家初步改革了经济管理体制。1957年11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先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规定把一部分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矿企业单位。1958年至1960年,进行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改革尝试。在工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农村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1959年,许多地方试图冲破“一大二公”的束缚,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当时担任农村工作部长的邓子恢同志对此给予了支持。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发展商品生产,遵循价值规律,搞好综合平衡等观点。刘少奇对急躁冒进问题,提出工业上要退够,农业上也要退够。邓小平同志肯定责任田是新生事物,认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优劣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作为衡量标准,“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60年代初,配合国民经济的调整,1951年至1962年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的改革,通过经济的局部调整和改革,迅速扭转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尽管当时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认识不足,这些改革仍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旧体制的框框,以至后来发生了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大倒退。但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思想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它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探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