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的历史比较
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的历史比较
黄诗玉,许京元
(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644007)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否定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从20世纪初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东方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就此出现了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当“东欧剧变”后,人们对通向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更有许多困惑和疑虑。正确比较东西方社会主义不同道路,能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
关键词: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历史比较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2) 10 - 0034 - 03
作者简介:黄诗玉(1959-),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许京元(1931-),男,浙江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的形成和俄国1905年革命中新型民主革命路线的提出,标志着通向社会主义新道路迈出了第一步。这条路线受到孟什维克的反对,孟什维克得到了第二国际几乎所有政党的支持。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论战因此进一步发展,争论的焦点时有变化,但贯彻始终的是东西方通向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争论。本文拟就对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的历史作一比较分析,以便对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对20世纪社会主义不同道路进行比较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曾确信十月革命开拓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社会党的策略一概被指责为修正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叛变行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共产主义运动对过去的历史开始了反思。欧洲的共产党最早这样做了,苏共20大也这样做了。对此,我国要迟了许多。“十年浩劫”过去后,改革开放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路线和策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门打开,使人们扩大了视野,了解了世界,重新认识了西方。这样的结果,必然引起了对历史的反思,从而引起对自己信仰的重新思考。我们注意到在反思中出现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
一个“小”是依然存在的老“左”派。他们固然不会肯定“十年浩劫”,但对“三面红旗”还有留念,总体上对整个50年代的秩序依依不舍。他们始终坚持固有的“左”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起到了抵制的作用。另一个“小”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崇拜者。他们也拥护改革开放,但对四项基本原则不以为然,反对列宁主义,推销西方制度。这两个“小”,从改革伊始就已经存在。“东欧剧变”对两者的刺激,都被利用来作为各自的立场辩护。近年“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更趋活跃。2007年第二期《炎黄春秋》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前途》是它的突出反映。如果说“两头小”还只是“精英”们相对小的范围,但它在广大的群众中(“中间大”)的影响却值得注意。这个“中间大”包括了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人群,这里还包括大量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他们当中,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曲折道路的一代人,不可能留恋“左”倾年代,一般也不会放弃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包括这些人群在内的“中间大”,一般对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是肯定的,对现行政策虽谈不上都能深刻理解,却可以接受。但是,“中间大”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疑虑必须重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问题怎样理解?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已占半壁江山,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腐败以及严重的不正之风等,都是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关切的问题。 (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第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怎样理解?民主政治、福利国家、瑞典模式对许多人已不是陌生的词汇。我国改革开放是否正在学习西方?第三,“十年浩劫”、“东欧剧变”、“东西方差距”怎样理解?等等。这些疑问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他们可以成为坚持“左”的路线精英们的听众,也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精神俘虏。
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深入的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争论将继续存在。反思突出了对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进行正确比较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正确回答如下问题是必要的:第一,正确认识19—20世纪之交的时代,理解社会主义“东方道路”形成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第二,全面理解列宁关于“东方道路”的理论和策略,要历史地比较东西方发展道路的全过程,理解“东方道路”的优越性。第三,要客观地总结“东方道路”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东方道路”优越性成为现实的基本条件。回答好这样的问题,才能对党深入改革开放的路线有更深刻的理解,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帝国主义时代决定了“东方道路”形成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同时也决定了西方道路发展的轨迹
恩格斯曾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历史过程中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可以直接地或通过一个曲折的途径在经济基础的变化上找到最终原因。
列宁从事革命活动开始于19世纪的90年代。这正是帝国主义制度体系在这个星球上的形成时期。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列宁主义形成的基本条件。怎样解决帝国主义时代形成期的矛盾,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俄国问题是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宁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第一个重大贡献是新型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俄国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而社会主义思潮已经开始传播。面对俄国当时的阶级形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列宁突出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组织起一个“革命家”的组织,为俄国寻找新的出路。于是有了《怎么办?》这样伟大的著作,并随之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派。列宁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性,他坚持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否定了民粹派在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空想。同时,他准确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的观点,把俄国的问题放在世界的特别是欧洲矛盾的全局下去思考,敏 《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的历史比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596.html
黄诗玉,许京元
(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644007)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否定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从20世纪初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东方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就此出现了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当“东欧剧变”后,人们对通向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更有许多困惑和疑虑。正确比较东西方社会主义不同道路,能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
关键词: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历史比较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2012) 10 - 0034 - 03
作者简介:黄诗玉(1959-),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许京元(1931-),男,浙江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的形成和俄国1905年革命中新型民主革命路线的提出,标志着通向社会主义新道路迈出了第一步。这条路线受到孟什维克的反对,孟什维克得到了第二国际几乎所有政党的支持。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论战因此进一步发展,争论的焦点时有变化,但贯彻始终的是东西方通向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争论。本文拟就对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的历史作一比较分析,以便对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对20世纪社会主义不同道路进行比较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曾确信十月革命开拓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社会党的策略一概被指责为修正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叛变行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共产主义运动对过去的历史开始了反思。欧洲的共产党最早这样做了,苏共20大也这样做了。对此,我国要迟了许多。“十年浩劫”过去后,改革开放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路线和策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门打开,使人们扩大了视野,了解了世界,重新认识了西方。这样的结果,必然引起了对历史的反思,从而引起对自己信仰的重新思考。我们注意到在反思中出现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
一个“小”是依然存在的老“左”派。他们固然不会肯定“十年浩劫”,但对“三面红旗”还有留念,总体上对整个50年代的秩序依依不舍。他们始终坚持固有的“左”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起到了抵制的作用。另一个“小”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崇拜者。他们也拥护改革开放,但对四项基本原则不以为然,反对列宁主义,推销西方制度。这两个“小”,从改革伊始就已经存在。“东欧剧变”对两者的刺激,都被利用来作为各自的立场辩护。近年“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更趋活跃。2007年第二期《炎黄春秋》上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前途》是它的突出反映。如果说“两头小”还只是“精英”们相对小的范围,但它在广大的群众中(“中间大”)的影响却值得注意。这个“中间大”包括了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人群,这里还包括大量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他们当中,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曲折道路的一代人,不可能留恋“左”倾年代,一般也不会放弃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包括这些人群在内的“中间大”,一般对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是肯定的,对现行政策虽谈不上都能深刻理解,却可以接受。但是,“中间大”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疑虑必须重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问题怎样理解?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已占半壁江山,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腐败以及严重的不正之风等,都是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关切的问题。 (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第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怎样理解?民主政治、福利国家、瑞典模式对许多人已不是陌生的词汇。我国改革开放是否正在学习西方?第三,“十年浩劫”、“东欧剧变”、“东西方差距”怎样理解?等等。这些疑问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他们可以成为坚持“左”的路线精英们的听众,也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精神俘虏。
我国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深入的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争论将继续存在。反思突出了对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进行正确比较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正确回答如下问题是必要的:第一,正确认识19—20世纪之交的时代,理解社会主义“东方道路”形成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第二,全面理解列宁关于“东方道路”的理论和策略,要历史地比较东西方发展道路的全过程,理解“东方道路”的优越性。第三,要客观地总结“东方道路”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东方道路”优越性成为现实的基本条件。回答好这样的问题,才能对党深入改革开放的路线有更深刻的理解,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帝国主义时代决定了“东方道路”形成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同时也决定了西方道路发展的轨迹
恩格斯曾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历史过程中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可以直接地或通过一个曲折的途径在经济基础的变化上找到最终原因。
列宁从事革命活动开始于19世纪的90年代。这正是帝国主义制度体系在这个星球上的形成时期。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列宁主义形成的基本条件。怎样解决帝国主义时代形成期的矛盾,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俄国问题是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列宁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第一个重大贡献是新型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俄国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而社会主义思潮已经开始传播。面对俄国当时的阶级形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列宁突出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组织起一个“革命家”的组织,为俄国寻找新的出路。于是有了《怎么办?》这样伟大的著作,并随之形成了布尔什维克派。列宁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性,他坚持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否定了民粹派在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空想。同时,他准确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的观点,把俄国的问题放在世界的特别是欧洲矛盾的全局下去思考,敏 《社会主义东西方道路的历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