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



【摘要】地方文献鲜明的地域性,使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对浙江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进行了探讨。

2001年初,浙江省委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浙江图书馆建成全国重点文献信息中心,对我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节点,我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1只有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才可实现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

馆藏文献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信息,依托网络技术,让更广地域的更多人群可以最大量、最快捷地共享馆藏资源,以实现文献价值最大化。以浙江图书馆这样一个省级公共馆来说,百年历史,坐拥数百万藏书,从理论上说,全部馆藏资源都可作为数字化的对象,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图书馆是否具备将全部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能力和条件?第二,如果不加选择地进行资源数字化,势必造成与其他数据库制作单位之间的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所以一个馆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已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全部转换为数字化文献资源,只有各图书馆将本馆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开发成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交互式的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检索手段,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化的数字图书馆,而非某一馆的数字图书馆,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地方文献资源应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首选目标

2 .1地方文献在馆藏资源及文献流中独具特色与价值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有关资料,是某一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内容涉及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方面,"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样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地方文献的这种地域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说地方文献是中国特色文献。地方文献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文献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保护和优先开发优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文献建成中国特色的数据库,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样它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会在互联网的群星中闪耀出光芒,正所谓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2.2互联网上中文资源的匮乏使我们有责任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

如前所述,地方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源远流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历代文献工作者也深刻认识到地方文献"存史资政励志',的功能,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已使之成为文献流中的一个大家庭。那么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上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在中国的工Internet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0%的速度增长,但令人不安的是,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中文信息仅占网上信息总量不足1%,而且信息无序,一般资源重复过多而专业信息匮乏,缺乏有价值的数据库产品,信息化水平落后世界20一30年。这种状况不仅大大影响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更不利于中华文化参与全球竞争,甚至危及到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这种状况与我们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惟一延续了五千年而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如何使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和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更加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中华文化如何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地方文献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智慧的使命,而地方文献工作者有责任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承诺。

2 .3地方文献数字化的意义及影响

地方文献数字化顺应了创建数字图书馆的初衷,如果把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成以地方文献的重点藏书为核心的专题数据库群,与国家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系统一起在互联网络中形成完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那么必将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明,就一地而言,也将十分有利十对本地域的宣传推广,提高地域知名度,传播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文献数字化能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加大地方文献的辐射面,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方便,供更大范围的读者使用;地方文献数字化还能极大地减少珍贵地方文献资料的被损及遗失现象。

地方文献作为图书馆独有的文献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数字化将使人类真正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理想。

3我省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开发

3 .1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

浙江大地,山河壮美,钟灵毓秀,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人文渊数"之地。

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上个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和80年代余杭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出人类文明的曙光,震惊世界。浙江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越国,为后人留下了"卧薪尝胆"的不朽传说。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浙江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杭州嘉兴成了重要粮食产地,手工业发达,商贾云集。五代十国时期,临安人建立的吴越国,从未遭受战争破坏,创造了灿烂的吴越文化。南宋时定都杭州,使之成为全国性大都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温州杭州先后被开辟为商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浙江是较早响应的省份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又从上海移至浙江,在南湖上留下了一条红船。改革开放后浙江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经济欣欣向荣,教育蓬勃发展。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之称,学术昌明,人才辈出。越国大夫范鑫提出自然的天道观,东汉人王充著《论衡》,稽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最著明的思想家之一,南宋时期,叶适和陈亮成为革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元代胡三省,耗时30年详注《资治通鉴》,明代王阳明,是著明唯心主义哲学家,明末清初,黄宗羲是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章学诚则为浙东史学集大成者,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文学、史学、考古学都有很大的贡献。还有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经亨颐、孙诒让、鲁迅、茅盾、郑振铎、范文澜、吴晗、竺可祯、童弟周、严济慈、钱学森、马寅初、苏步青等等,才俊辈出,群星璀璨,光耀万丈,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壮大,厥功至伟,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3 .2我馆地方文献馆藏及数字化现状

浙江省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基于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历届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地方文献藏书的基础。自1996年成立地方文献部后,加大了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资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共收藏我省地方文献万余种,其中方志1 464种,年鉴164种,1 000卷,报纸230余种,期刊260余种,地图300余种,以及其他各种类各载体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利用率也在逐年增加,2002年全年读者为4 215人次,读者全年复制文献共38 667页(处),人均借阅文献4 .37种(册),人均复制文献近9 .2页(处)。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我馆地方文献的入藏、利用都已初具规模。但这样只限于馆内单纯查阅的形式,它的受众只能局限于一省,甚至只是在杭州市,对读者感兴趣的相关地方文献也只有传统的抄写和复印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在计算机广泛使用的今天,这样的服务手段显然限制了地方文献利用率的提高。目前虽然也开发了一些数据库如"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目录开发的水平上,对全文资源以及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开发还较少,上网浏览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

4对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实施的思考

4 .1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4 .1 .1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该结合本省实际,与本馆现实业务相结合,更要发挥省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对全省各地方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统筹规划、优势互补,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 .1 .2数据库的建设要突出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要考虑面向全国、全球的传播意义和价值,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

4.1.3数据库内容的选择上要先易后难,避免求大求全,着眼点应小,但力求做到精深,达到唯我独有的效果,同时要兼顾现实的需求,应选择需求迫切广泛的资源。

4.1.4数据库建设不能是单纯的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要投入编辑力量,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按一定的知识或专题体系将资源重组。

4 .2数据库建设的构想

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应在"人无我有",上下功夫,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揭示馆藏。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开发一些小型的专题数据库,再发展以后的全文数据库。笔者拙见,以为可从下列文献内容切入。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63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