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赫哲族的渔业民俗
浅谈赫哲族的渔业民俗
韩光明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哈尔滨150008)
摘 要:赫哲族作为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业的古老民族,他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经济类型;通过对赫哲族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物候的选择、生产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进行全方位概述,以期对该民族古老渔业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赫哲族;渔业生产;习俗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 2012) 05-0140-04
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为主业的古老民族。丰富的渔业资源、繁多的渔业产品,为赫哲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衣食之源,全面提升了赫哲族的整体生活质量。在长期的捕鱼生产实践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和山水文化特征的渔业生产习俗。本文对赫哲族制作捕鱼工具、选择捕鱼方式、确定捕鱼时间、捕鱼禁忌的形成等进行概述,以期不断丰富发展其渔业文化内涵。
一、传统捕鱼工具
捕鱼生产作为赫哲族古老的生产形式,在该民族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的捕鱼生产过程中,赫哲人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的捕鱼生产工具。受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其捕鱼生产工具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从材质上看,有用木头加工制作的,有以铁为原料加工的,还有用棉、麻或丝线织成的。从类别上分,主要有叉、钩、船和网等多种类型。
1.船具。船在赫哲族渔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它既是捕鱼生产工具,又是交通运输工具。据考证,其渔船有自己设计制造的,有引进外民族的造船技术或制作工艺加工制作的。从外观看,有的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有的做工粗糙,有的制作精良。依类别划分,其渔船有独木舟、桦皮船、三页板船、花鞋船、快马子船、丝挂子船等。其中,独木舟是其最古老的渔船,桦皮船则最具特色。解放后,随着赫哲地区渔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进入以机械力为动力、大规模捕鱼的新时代,赫哲人经常使用装有内燃发电机的木船或汽船从事捕鱼生产。
2.网具。在长期的捕鱼生产实践中,赫哲族设计制作了拉网、抬网、扒网、丝挂子、趟网、铃铛网等种类繁多的网具,这些网具是随着赫哲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捕鱼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而逐渐推陈出新的。史载,赫哲人最初选用的织网材料,主要是柳树皮、椴树皮和黄芹等植物纤维,经过剥皮、梳麻、水浸等多道加工工序,纺成细纤维线,由人们织成网。受原始的织网材料的限制,网纲和“网绦”多用椴树皮或柳树皮制作,使用虽不很方便,但在当时的渔业生产条件下,亦不得已而为之。到清末、民国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明显改观。受俄罗斯和中国内地先进的织网材料影响,赫哲人始用线网捕鱼,织网材料也由植物纤维改为从俄国传人的麻网线,或从内地传人的棉网线。此类网线因具有耐用、抗烂、滤水快和拉网轻便等特点而备受赫哲人欢迎。网上缚坠也是一变再变,相继改用石网坠、陶网坠、铜网坠或铅网坠等。解放后,随着捕鱼工具的现代化,赫哲人普遍以尼龙或胶丝为织网材料。尼龙网线因具有线细、耐腐,拉力强等特点,备受赫哲渔民喜爱。但胶丝网线比尼龙网线略胜一筹,在具备尼龙网线所有优点的同时,还具有透明度好,耐腐性强等特点,进而成为赫哲人织网时的首选材料。
3.钩具。赫哲族捕鱼钩具种类很多,有鳇鱼钩、滚钩、底钩、毛毛钩、甩钩、鲤鱼钩、鳊花钩等,这些鱼钩大都有倒刺。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钩具制作材料各不相同,最初使用的是木柄钩,即在棍棒的基础上加工制作的,后来用兽骨压制或磨制的骨鱼钩。这些经过人工精心雕琢的细小鱼具,作为细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赫哲人中间长期存在着。铁制鱼钩则是19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捕鱼经验的积累,赫哲人多根据不同鱼的不同习性和不同特点,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尺寸不一、大小不等的鱼钩。
4.叉具。鱼又是赫哲人古老的捕鱼工具之一,最初使用的多是以棍棒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稍后使用骨质鱼叉。(fanwen.oyaya.net)到19世纪中期,逐渐才使用比较先进的铁制鱼叉,由铁制叉头、木制叉柄和叉绳三部分组成。叉头有三个并排的叉尖,故称“三齿叉”,中间那股相对较长,有30厘米长,叉尖周围有4根倒钩,两侧的叉齿各有3根倒钩。根据用途不同,鱼又有连柄鱼叉和活柄鱼叉两种类型,连柄鱼叉即把叉头固定在一丈多长的松木杆上,用来叉捕小鱼;脱柄鱼叉的叉柄和叉头相分离,中间用绳相连接,多用来捕大鱼。
二、物候选择
传统的渔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长期的捕鱼生产实践中,赫哲族经常根据一年中季节、每月中节气、每天的时令变化以及鱼的生物习性,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捕鱼形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渔业文化特色的物候生产习俗。
1.季节选择。赫哲族的传统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鱼汛期、秋季鱼汛期和冬季捕鱼期。从春天开江到端午节前后,为春季鱼汛期,是一年中捕鱼的旺季之一,多使用鱼钩、鱼叉、鱼网等捕鱼工具,采取网捕、钩钓和叉鱼等多种形式,适时捕捞鲟、鳇等各种鱼,由此拉开春季捕鱼的序幕。近几十年来,随着鲟、鳇鱼等珍贵渔业资源数量的减少,他们将捕捞重点放在杂鱼上。杂鱼在冰下呆了一个冬天,开江初对周围环境不太适应,游动相对迟缓,有些鱼只是随着冰排顺水往下淌。针对开江鱼的生活习性,有的顶着冰凌,将丝挂子撒人江中,以下底网的方式适时捕捞;有的则乘刚开江、鱼找食吃的有利时机,在稳水涡子处打朦网;有的专找“回水岔子的稳水陡楞滩”,撒拉网或用扒网捕鱼;甚至在稳水涡子处,用旋网专捕觅食的鱼。对此,凌纯声先生写道:“渔人择江滩背水流处下网,一人在滩边持网的一端,另以一小舟载网,三人在船上划桨,一人掌舵,网在船梢自动地掉入水中,成一半圆形,至网尽乃登岸持纲之另一端,然后两端同时拖纲,每端两人,一人拉纲漂绳,一人拉沉纲……”按赫哲人对春季捕鱼规律的理解,水小滩多时,需用十二张小网连成的大网来捕捞;水大滩少时,则使用三十余丈长的小网。
夏季是捕鱼的淡季,也是赫哲人捕鱼的休伏期。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由于夏季天气炎。热,网线、钩线及钩爪子绳等易腐烂,加之缺乏必要的贮鱼设施,过多捕鱼无法保存。其二,夏季是鱼类繁殖期,为保护渔业资源,日后能多捕鱼,多在此季节休伏,重点修补网、船等捕鱼工具,为秋季大规模捕鱼做好准备。当然,休伏并非停捕,相反却根据季节变化及各种游鱼的活动规律,利用那些喜食草根的鱼到沟、泡、河边产卵或觅食的有利时机,采取钩钓、叉鱼以及挡亮子等形式适时捕捞,有时采取甩钩、“挡小草沟”亮子等形式捕一些杂鱼,还有的以蚯蚓为鱼饵钓鲤鱼,或者先用豆饼喂鱼涡子,然后用旋网伺机捕鱼,等等。据赫哲入讲,每年农历五月,随着水温逐渐升高,各种鱼儿开始四处觅食,运用上述几种形式,同样可以捕获更多的鱼。
秋季是一年中捕鱼最忙的季节之一,赫哲人称之为秋季鱼汛期。据讲,从白露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就采取钩钓、网捕等多种方式,适时捕捞鲟、鳇鱼和各种杂鱼,尤其是日夜捕捞由海里洄游的大马哈鱼。捕捞地点与春季相同,主要是漫滩或稳水涡等地,以撒旋网或下底挂子等形式捕鱼。立秋或霜降前后,仍到“江中二流”地方下钩捕鱼,或者在村屯附近打“秋边子”鱼。考虑到所有吃活食、小鱼以及草根、草籽、蚌壳的杂鱼,都要在封江前洄游到江水深处过冬,尽管江面开始结冰,但赫哲人仍不顾危险,乐此不疲地下江捕鱼。
冬季捕鱼多在封江之后,尽管江面已冰封雪裹,但他们仍采取用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冬钓、叉鱼以及网捕等多种形式适时捕鱼。他们或者在稳水涡子处,用拉网、底挂子网和铃铛网捕鱼,或者采取下蹶达钩等形式冬钓,或者用鱼叉叉鱼,或者打水趟子及打鱼涡子。其中,打水趟子至少有两人参加,先在选好的冰面上,用冰钏凿出数量不等的冰眼,每个冰眼之间相距五六丈,先把带来的挂网或趟网摆好,然后用“水线(苏木)一个接一个冰眼按顺序传递,随即把网抽入水中固定好。”网下人冰面后,捕鱼者不必在现场看着,每隔一段时间遛一下网即可。与之相比,打鱼涡子较为复杂,每次都要准备好大拉网,并备齐水线、冰钏、冰蹦子等各式冬捕工具,至少需要二十多人忙前忙后,至少有2人撒网,4人走杆子和扭锚,其余人则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分管工作,捕鱼场面非常壮观。
一年四季,赫哲人经常使用网、钩、叉和船等捕鱼工具适时捕捞。其中,鱼又是常用工具之一,其他工具则受捕鱼时间、捕鱼地点以及捕鱼种类的限制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当然,有些捕鱼形式完全不受季节限制,时间跨度在两个季节左右。比如,赫哲人有时伏天或秋天挡亮子,直到冬季开始才取鱼,正是源于捕鱼形式的多样化,才使他们的捕鱼生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节气选择。节气相对季节而言,虽然时间跨度较小,但对长期从事捕鱼生产的赫哲人来说,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它。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赫哲人在借鉴内地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以捕鱼生产为核心的《二十四节气歌》。
在全部二十四节气中,他们对每一个节气应该做什么,诸如捕什么鱼,都有一个明确的指代。其中,“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鱼忙”。立春这一节气到来,赫哲人便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计,集中精力打獐;到雨水前后,就为即将到来的捕鱼生产劳动作准备。“惊蛰忙织网,春分船验上”。惊蛰前后,他们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织网或修补各种鱼具;春分前后,则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修补渔船上,以防即将捕鱼时渔船漏水。“清明河流水,谷雨开大江”。当清明前后,冰封雪裹的江(河)面开始淌水;谷雨前后,随着气候的变暖,厚厚的冰面逐渐变薄。春季开江淌冰排时,正是捕鱼的好时节,赫哲人以节气为令,抓紧捕捞开江鱼,揭开了春季捕鱼的序幕。“立夏鱼儿欢,小满鱼来全”。当立夏前后,由于天气转暖,气温回升,各种鱼儿开始欢起来;到小满前后,在江河中生长的各种鱼儿,基本上来齐全了。赫哲人根据不同鱼儿的生长习性或活动规律,相应地安排捕鱼生产。“芒种鱼产卵,夏至把河拦”。芒种前后是鱼产卵的季节,从保护渔业资源角度考虑,这个时节尽量不捕鱼;到夏至前后,则采取“拦河”等形式适时捕鱼。“小暑胖头跳,大暑鲤鱼跃”。小暑前后,胖头鱼开始在水中跳动,这是捕捞该鱼的极好时节;大暑前后,鲤鱼有点不“安分守己”,时而从水中跳跃起来,预示新一轮捕鱼活动的到来。“立秋开了网,处暑鳇鱼鲜”。当立秋前后,赫哲人开始撒下大网,尽情地捕捞江中的各种游鱼;处暑是捕鳇鱼的好时节,每当处暑节气到来后,他们经常争分夺秒,适时捕捞鳇鱼和其他杂鱼。“白露鲑鱼来,秋分鱼子甩”。当白露前后,鲑鱼开始大规模地在江里游动,赫哲人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力量捕捞鲑鱼;到秋分前后,则是鱼儿甩子的好时节,他们根据不同鱼儿各自生活的习性,有重点地安排捕捞时间。“寒露哲罗翻,霜降打秋边”。寒露前后是捕捞“哲罗”鱼的好季节,他们抢前抓早,不放过任何捕捞“哲罗”鱼的机会;到霜降前后,他们多采取“打秋边”等方式下网捕鱼。“立冬下挂网,小雪打冰障”。当立冬前后,赫哲人多使用“挂网”捕捞杂鱼;小雪时节,他们则靠“打冰障”等形式适时捕鱼。“大雪钓冬鱼,冬至修鱼具”。当大雪前后,赫哲人多习惯于用冬钓的形式捕捉冰下的游鱼;到冬至时节,由于冬季寒冷,他们只好躲在家中,重点检修各种鱼具,为来年捕鱼做好准备。“大寒小寒修理船,鱼楼鱼满迎新年”。小寒大寒前后,已经是冰封雪裹的寒冷季节。这时,赫哲人多利用空闲时间,继续修船补网及各种鱼具,同时欢欢喜喜地迎接新的一年早日到来。
3.时辰选择。由于鱼儿在一天中活动规律有很大的不同,赫哲人捕鱼时也考虑时辰因素,总结了一系列捕鱼生产经验。比如,用旋网捕鱼时,每天应在早、午、晚三个时辰下网捕鱼。其中,早晨多在黎明时节,中午时分下第二遍网,傍晚日落后再撒一次网。在此期间,赫哲人还有趁黑夜“打影子”网的习惯,即把网撒在稳水涡子或小河的“陡楞”处,趁夜间鱼儿觅食的有利时机适时下网。有时为了吸引游鱼上钩,他们提前在选好的水面喂鱼涡子,然后插上草把子作记号。当夜幕降临后,他们依照水中留下的标记撒网,有时甚至撒两遍网。据讲,夜间下网,能够捕捞比白天多几倍的鱼。
《浅谈赫哲族的渔业民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733.html
韩光明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哈尔滨150008)
摘 要:赫哲族作为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业的古老民族,他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经济类型;通过对赫哲族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物候的选择、生产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进行全方位概述,以期对该民族古老渔业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赫哲族;渔业生产;习俗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 2012) 05-0140-04
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为主业的古老民族。丰富的渔业资源、繁多的渔业产品,为赫哲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衣食之源,全面提升了赫哲族的整体生活质量。在长期的捕鱼生产实践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和山水文化特征的渔业生产习俗。本文对赫哲族制作捕鱼工具、选择捕鱼方式、确定捕鱼时间、捕鱼禁忌的形成等进行概述,以期不断丰富发展其渔业文化内涵。
一、传统捕鱼工具
捕鱼生产作为赫哲族古老的生产形式,在该民族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的捕鱼生产过程中,赫哲人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的捕鱼生产工具。受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其捕鱼生产工具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从材质上看,有用木头加工制作的,有以铁为原料加工的,还有用棉、麻或丝线织成的。从类别上分,主要有叉、钩、船和网等多种类型。
1.船具。船在赫哲族渔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它既是捕鱼生产工具,又是交通运输工具。据考证,其渔船有自己设计制造的,有引进外民族的造船技术或制作工艺加工制作的。从外观看,有的结构简单,有的结构复杂,有的做工粗糙,有的制作精良。依类别划分,其渔船有独木舟、桦皮船、三页板船、花鞋船、快马子船、丝挂子船等。其中,独木舟是其最古老的渔船,桦皮船则最具特色。解放后,随着赫哲地区渔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进入以机械力为动力、大规模捕鱼的新时代,赫哲人经常使用装有内燃发电机的木船或汽船从事捕鱼生产。
2.网具。在长期的捕鱼生产实践中,赫哲族设计制作了拉网、抬网、扒网、丝挂子、趟网、铃铛网等种类繁多的网具,这些网具是随着赫哲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捕鱼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而逐渐推陈出新的。史载,赫哲人最初选用的织网材料,主要是柳树皮、椴树皮和黄芹等植物纤维,经过剥皮、梳麻、水浸等多道加工工序,纺成细纤维线,由人们织成网。受原始的织网材料的限制,网纲和“网绦”多用椴树皮或柳树皮制作,使用虽不很方便,但在当时的渔业生产条件下,亦不得已而为之。到清末、民国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明显改观。受俄罗斯和中国内地先进的织网材料影响,赫哲人始用线网捕鱼,织网材料也由植物纤维改为从俄国传人的麻网线,或从内地传人的棉网线。此类网线因具有耐用、抗烂、滤水快和拉网轻便等特点而备受赫哲人欢迎。网上缚坠也是一变再变,相继改用石网坠、陶网坠、铜网坠或铅网坠等。解放后,随着捕鱼工具的现代化,赫哲人普遍以尼龙或胶丝为织网材料。尼龙网线因具有线细、耐腐,拉力强等特点,备受赫哲渔民喜爱。但胶丝网线比尼龙网线略胜一筹,在具备尼龙网线所有优点的同时,还具有透明度好,耐腐性强等特点,进而成为赫哲人织网时的首选材料。
3.钩具。赫哲族捕鱼钩具种类很多,有鳇鱼钩、滚钩、底钩、毛毛钩、甩钩、鲤鱼钩、鳊花钩等,这些鱼钩大都有倒刺。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钩具制作材料各不相同,最初使用的是木柄钩,即在棍棒的基础上加工制作的,后来用兽骨压制或磨制的骨鱼钩。这些经过人工精心雕琢的细小鱼具,作为细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赫哲人中间长期存在着。铁制鱼钩则是19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捕鱼经验的积累,赫哲人多根据不同鱼的不同习性和不同特点,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尺寸不一、大小不等的鱼钩。
4.叉具。鱼又是赫哲人古老的捕鱼工具之一,最初使用的多是以棍棒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稍后使用骨质鱼叉。(fanwen.oyaya.net)到19世纪中期,逐渐才使用比较先进的铁制鱼叉,由铁制叉头、木制叉柄和叉绳三部分组成。叉头有三个并排的叉尖,故称“三齿叉”,中间那股相对较长,有30厘米长,叉尖周围有4根倒钩,两侧的叉齿各有3根倒钩。根据用途不同,鱼又有连柄鱼叉和活柄鱼叉两种类型,连柄鱼叉即把叉头固定在一丈多长的松木杆上,用来叉捕小鱼;脱柄鱼叉的叉柄和叉头相分离,中间用绳相连接,多用来捕大鱼。
二、物候选择
传统的渔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长期的捕鱼生产实践中,赫哲族经常根据一年中季节、每月中节气、每天的时令变化以及鱼的生物习性,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捕鱼形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渔业文化特色的物候生产习俗。
1.季节选择。赫哲族的传统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鱼汛期、秋季鱼汛期和冬季捕鱼期。从春天开江到端午节前后,为春季鱼汛期,是一年中捕鱼的旺季之一,多使用鱼钩、鱼叉、鱼网等捕鱼工具,采取网捕、钩钓和叉鱼等多种形式,适时捕捞鲟、鳇等各种鱼,由此拉开春季捕鱼的序幕。近几十年来,随着鲟、鳇鱼等珍贵渔业资源数量的减少,他们将捕捞重点放在杂鱼上。杂鱼在冰下呆了一个冬天,开江初对周围环境不太适应,游动相对迟缓,有些鱼只是随着冰排顺水往下淌。针对开江鱼的生活习性,有的顶着冰凌,将丝挂子撒人江中,以下底网的方式适时捕捞;有的则乘刚开江、鱼找食吃的有利时机,在稳水涡子处打朦网;有的专找“回水岔子的稳水陡楞滩”,撒拉网或用扒网捕鱼;甚至在稳水涡子处,用旋网专捕觅食的鱼。对此,凌纯声先生写道:“渔人择江滩背水流处下网,一人在滩边持网的一端,另以一小舟载网,三人在船上划桨,一人掌舵,网在船梢自动地掉入水中,成一半圆形,至网尽乃登岸持纲之另一端,然后两端同时拖纲,每端两人,一人拉纲漂绳,一人拉沉纲……”按赫哲人对春季捕鱼规律的理解,水小滩多时,需用十二张小网连成的大网来捕捞;水大滩少时,则使用三十余丈长的小网。
夏季是捕鱼的淡季,也是赫哲人捕鱼的休伏期。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由于夏季天气炎。热,网线、钩线及钩爪子绳等易腐烂,加之缺乏必要的贮鱼设施,过多捕鱼无法保存。其二,夏季是鱼类繁殖期,为保护渔业资源,日后能多捕鱼,多在此季节休伏,重点修补网、船等捕鱼工具,为秋季大规模捕鱼做好准备。当然,休伏并非停捕,相反却根据季节变化及各种游鱼的活动规律,利用那些喜食草根的鱼到沟、泡、河边产卵或觅食的有利时机,采取钩钓、叉鱼以及挡亮子等形式适时捕捞,有时采取甩钩、“挡小草沟”亮子等形式捕一些杂鱼,还有的以蚯蚓为鱼饵钓鲤鱼,或者先用豆饼喂鱼涡子,然后用旋网伺机捕鱼,等等。据赫哲入讲,每年农历五月,随着水温逐渐升高,各种鱼儿开始四处觅食,运用上述几种形式,同样可以捕获更多的鱼。
秋季是一年中捕鱼最忙的季节之一,赫哲人称之为秋季鱼汛期。据讲,从白露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就采取钩钓、网捕等多种方式,适时捕捞鲟、鳇鱼和各种杂鱼,尤其是日夜捕捞由海里洄游的大马哈鱼。捕捞地点与春季相同,主要是漫滩或稳水涡等地,以撒旋网或下底挂子等形式捕鱼。立秋或霜降前后,仍到“江中二流”地方下钩捕鱼,或者在村屯附近打“秋边子”鱼。考虑到所有吃活食、小鱼以及草根、草籽、蚌壳的杂鱼,都要在封江前洄游到江水深处过冬,尽管江面开始结冰,但赫哲人仍不顾危险,乐此不疲地下江捕鱼。
冬季捕鱼多在封江之后,尽管江面已冰封雪裹,但他们仍采取用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冬钓、叉鱼以及网捕等多种形式适时捕鱼。他们或者在稳水涡子处,用拉网、底挂子网和铃铛网捕鱼,或者采取下蹶达钩等形式冬钓,或者用鱼叉叉鱼,或者打水趟子及打鱼涡子。其中,打水趟子至少有两人参加,先在选好的冰面上,用冰钏凿出数量不等的冰眼,每个冰眼之间相距五六丈,先把带来的挂网或趟网摆好,然后用“水线(苏木)一个接一个冰眼按顺序传递,随即把网抽入水中固定好。”网下人冰面后,捕鱼者不必在现场看着,每隔一段时间遛一下网即可。与之相比,打鱼涡子较为复杂,每次都要准备好大拉网,并备齐水线、冰钏、冰蹦子等各式冬捕工具,至少需要二十多人忙前忙后,至少有2人撒网,4人走杆子和扭锚,其余人则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分管工作,捕鱼场面非常壮观。
一年四季,赫哲人经常使用网、钩、叉和船等捕鱼工具适时捕捞。其中,鱼又是常用工具之一,其他工具则受捕鱼时间、捕鱼地点以及捕鱼种类的限制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当然,有些捕鱼形式完全不受季节限制,时间跨度在两个季节左右。比如,赫哲人有时伏天或秋天挡亮子,直到冬季开始才取鱼,正是源于捕鱼形式的多样化,才使他们的捕鱼生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节气选择。节气相对季节而言,虽然时间跨度较小,但对长期从事捕鱼生产的赫哲人来说,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人们一刻也离不开它。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赫哲人在借鉴内地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以捕鱼生产为核心的《二十四节气歌》。
在全部二十四节气中,他们对每一个节气应该做什么,诸如捕什么鱼,都有一个明确的指代。其中,“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鱼忙”。立春这一节气到来,赫哲人便放下手中的其他活计,集中精力打獐;到雨水前后,就为即将到来的捕鱼生产劳动作准备。“惊蛰忙织网,春分船验上”。惊蛰前后,他们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织网或修补各种鱼具;春分前后,则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修补渔船上,以防即将捕鱼时渔船漏水。“清明河流水,谷雨开大江”。当清明前后,冰封雪裹的江(河)面开始淌水;谷雨前后,随着气候的变暖,厚厚的冰面逐渐变薄。春季开江淌冰排时,正是捕鱼的好时节,赫哲人以节气为令,抓紧捕捞开江鱼,揭开了春季捕鱼的序幕。“立夏鱼儿欢,小满鱼来全”。当立夏前后,由于天气转暖,气温回升,各种鱼儿开始欢起来;到小满前后,在江河中生长的各种鱼儿,基本上来齐全了。赫哲人根据不同鱼儿的生长习性或活动规律,相应地安排捕鱼生产。“芒种鱼产卵,夏至把河拦”。芒种前后是鱼产卵的季节,从保护渔业资源角度考虑,这个时节尽量不捕鱼;到夏至前后,则采取“拦河”等形式适时捕鱼。“小暑胖头跳,大暑鲤鱼跃”。小暑前后,胖头鱼开始在水中跳动,这是捕捞该鱼的极好时节;大暑前后,鲤鱼有点不“安分守己”,时而从水中跳跃起来,预示新一轮捕鱼活动的到来。“立秋开了网,处暑鳇鱼鲜”。当立秋前后,赫哲人开始撒下大网,尽情地捕捞江中的各种游鱼;处暑是捕鳇鱼的好时节,每当处暑节气到来后,他们经常争分夺秒,适时捕捞鳇鱼和其他杂鱼。“白露鲑鱼来,秋分鱼子甩”。当白露前后,鲑鱼开始大规模地在江里游动,赫哲人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力量捕捞鲑鱼;到秋分前后,则是鱼儿甩子的好时节,他们根据不同鱼儿各自生活的习性,有重点地安排捕捞时间。“寒露哲罗翻,霜降打秋边”。寒露前后是捕捞“哲罗”鱼的好季节,他们抢前抓早,不放过任何捕捞“哲罗”鱼的机会;到霜降前后,他们多采取“打秋边”等方式下网捕鱼。“立冬下挂网,小雪打冰障”。当立冬前后,赫哲人多使用“挂网”捕捞杂鱼;小雪时节,他们则靠“打冰障”等形式适时捕鱼。“大雪钓冬鱼,冬至修鱼具”。当大雪前后,赫哲人多习惯于用冬钓的形式捕捉冰下的游鱼;到冬至时节,由于冬季寒冷,他们只好躲在家中,重点检修各种鱼具,为来年捕鱼做好准备。“大寒小寒修理船,鱼楼鱼满迎新年”。小寒大寒前后,已经是冰封雪裹的寒冷季节。这时,赫哲人多利用空闲时间,继续修船补网及各种鱼具,同时欢欢喜喜地迎接新的一年早日到来。
3.时辰选择。由于鱼儿在一天中活动规律有很大的不同,赫哲人捕鱼时也考虑时辰因素,总结了一系列捕鱼生产经验。比如,用旋网捕鱼时,每天应在早、午、晚三个时辰下网捕鱼。其中,早晨多在黎明时节,中午时分下第二遍网,傍晚日落后再撒一次网。在此期间,赫哲人还有趁黑夜“打影子”网的习惯,即把网撒在稳水涡子或小河的“陡楞”处,趁夜间鱼儿觅食的有利时机适时下网。有时为了吸引游鱼上钩,他们提前在选好的水面喂鱼涡子,然后插上草把子作记号。当夜幕降临后,他们依照水中留下的标记撒网,有时甚至撒两遍网。据讲,夜间下网,能够捕捞比白天多几倍的鱼。
《浅谈赫哲族的渔业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