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中的几个问题
从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来看,既有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大中型图书馆的巨大变化,又有社会文献生产呈几何级数的膨胀式的发展,同时还有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扩张而带来的社会对适用文献的无限增长着的需要。这样一个时期,势必给以地方文献为基本特藏的公共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工作开展的优劣直接影响公共图书馆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以丰富而独有的地方文献构成的特藏是社会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需求对象。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公共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之一。
1 开发地方文献的必要性
文献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当今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之一。地方文献是记载本地区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特种文献。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在需求自然资源的同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其次,由于我国拨乱反正的良好政治气候,使得长期尘封的历史性地方文献在当今两个文明建设中有了发挥其文献信息价值的用武之地,也使得图书馆获得了独有资源最受用户欢迎的大好时机。然而,人们身陷浩瀚的文献海洋之中,其需求的特定性与文献信息的无限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它是现代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中的基本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图书馆应科学地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文献信息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多类型、多方式、不同深度的加工整理,把那些无序的、分散的文献提炼成有目标指向的序列的信息产品。所以,开发的品种越多,越合乎用户的要求,文献的利用率就越高。因此,要立足于长远,坚持长期不懈,避免短期行为,使之形成一种全新的、供给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使用的文献交流体系。
2 开发地方文献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1 地方文献范围广泛,载体多样,收集困难
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广泛。凡是反映某地区自然、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科技、人物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无论是文字、录像、照片、录音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信息载体”,都被视为地方文献。包括通志、府志、州县志、乡土志、行业志、专志等在内的地方志书是系统记录某一地区历史发展的文献资料。除此之外还有散见于其他文献中涉及地方内容的文献资料,如历史档案、考古报告、当世人物身经目睹之笔记、关于本地的社会及自然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内部出版物等。这此分散的文献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馆藏文献的开发利用,必须要有雄厚的文献资源为前提,否则难以开发出系统的高质量的文献信息产品。
2.2 开发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标准不规范
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目前仍以手工为主,计算机的普及率低,对文献资料仅限于做浅层次的加工处理,信息产品质量不高,利用率低;形式以卡片式和书本式常见;文献开发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及标准化、规范化不统一。因此难以适应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方便快捷地查询和使用,降低了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2.3 缺乏开发文献信息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资源是图书馆众多资源的核心,而文献开发更需要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开发地方文献的工作人员除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特别要熟悉本地区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发展史;要有判断地方文献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及真伪度的能力。作者的社会历史地位、文献的来源、版本形态及流传过程,新版地方文献的出版状况、索取途径,以及自编检索工具等业务问题均须有具备专门知识和把握能力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匮乏,已经极大地抑制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工作的开展。从文献学角度审视,地方文献开发是二次或三次文献的生产过程。深入到文献内容层次的加工和研究往往使得地方文献能发挥较大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出版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热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也成为出版选题的热门基础。现有公共图书馆人力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只能被动起到提供原始资料的作用。
3 开发地方文献应采取的对策
在这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又取决于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下,开发地方文献是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文献保障,在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大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要转变观念,树立信息产品是商品,信息创造价值的新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信息活动,参与出版市场竞争,开拓创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信息产品。
3.1 面向社会,做好基础产品的开发
地方文献中所包括的文献资源大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在研究人和社会现象时,需要查阅研究某一时期内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对文献的依赖性很强。地方文献开发的基础产品,即书目、索引是研究者获取所需文献信息的基本保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目前,各地图书馆已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并在书目著录方面大量采用分析著录,灵活地使用注释,提高撰写提要的水平。在书目组织编排方面,以地区、分类、年代三种方法作为排列主线。为弥补这三种方法的不足还可编制相应的辅助索引,以便提高检索效率。我馆在八十年代初,联合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档案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历史博物馆、天津市党校图书馆、天津文物管理处、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十个单位,编辑出版了《天津地方史资料联合目录》。内容包括各参编单位收藏的建国前出版的涉及天津内容的公开与内部出版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以及稿本、抄本和中外文图书期刊,充分揭示了本地区地方文献的入藏情况。九十年代,我馆建立了地方文献阅览室,编辑出版了《馆藏建国前天津地方文献提要目录》,注重揭示文献本身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选择。另外,为了揭示地方志中的人物传记资料,还编制了《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并且逐步对地方志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风俗、古迹等资料分别编制索引,供不同需求的研究者使用。
3.2 瞄准市场热点,开发专题信息产品
在某一时期,用户在咨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索主题、现时社会某一事件及与其相关的主题,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研究活动相对于其他主题更跃,更受关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市场研究热点。书馆应根据这些热点主题以本地区出版物为主要息源,尤其要从出版周期短、报道及时的报纸和期入手,开发和提供高信息浓度的信息资料。不仅编制专题索引,对那些课题较大、文献数量需求多课题,还要向用户提供专题文摘。文摘的编写,应报道性文献为主,因为报道性文摘是以原文为基写成的摘要,实际上就是一篇高度浓缩、信息完整文献,用户在不需要阅读原文献的情况下,即可真地了解该文献的内容,明确其要点,并可直接引用同时,对于特定的地方文献,可为其编制专题索引如我馆编制的《益世报》分类索引和《人物形象资索引》,就是将不同年代的文献按照不同的主题类、编排,既方便读者对于专题文献的检索,又为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3.3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开发深层次信息产品
地方文献是该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记录,对了解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立项开发上应立足于长远,要进行文献信息的市场调研,了解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的动态发展情况。既了解用户的现时需求,又善于捕捉用户的潜在需求与未来需求。针对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开发项目,进而对馆藏文献进行鉴别、筛选、分析、研究、加工,形成综述、专题信息调研和研究报告甚至正式出版物等信息产品。如首都图书馆编制的《天桥地区历史资料汇编》、《元大都历史文化资料汇编》;吉林省图书馆编制的《东北市县沿革及地名由来》等。这些经过深入加工与再创作的地方文献信息产品,是“一件符合用户需求的情报产品,而不是一次文献的简单堆积”,是图书馆与用户双向互动式的开发产品。图书馆可将这些附加值较高并有一定服务层次的信息产品快速准确地送到用户手中,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尽快地转化成生产力,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4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化产品
当今对图书馆的评价标准已不仅仅指藏书量、读者量、图书借阅量,而是能否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文献信息服务,尤其是网上资源的服务。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课题。对于地方文献的开发,首要是建立一个与地方信息网相匹配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即图书馆最具特色的数据库)。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将文献信息数字化,这是地方文献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深度开发的首要前提。数据检索手段要多样化,且有较大的灵活性。除具有分类、主题检索途径外,用户只要输入局部关键字或词,即能进行模糊检索,从而缩短检索时间。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使信息升值,并且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加快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产品的服务面,提高其利用率。在此特别要注意规范、标准问题,数据格式、通讯格式,及各种协议都必须遵循国际、国内统一标准,这些对实现图书馆之间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都具有关键作用。
3.5 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是图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