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9](p256)意思有些含混,这大致还是他《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元杂剧说,“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敝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30](p106)这清楚明确地表明所论意境即是他所说的境界。
意境一词,在其运用上,早于王匡维就有许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境、境界相等同的情况,而非其意蕴之境的本来含义。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唾红》说,“匠心创词,能就寻常意境,层层掀翻,如一波未平,一波复起。”[22](p44)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说:“尝侍茶江彭先生于东园,中秋对月,先生举许丁卯七律示余,……曰:此诗意境似平,格律实细。”[24](p464)朱庭珍《筱园诗话》说:蒋心余“诗才力沉雄生辣,意境亦厚,是学昌黎、山谷而上摩工部之垒,故能自开生面,卓然成家。”[31](p2368)刘熙载《艺概》说:“乐府声律居最要,而意境即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称,乃为当行。”[32](p75)张之洞说,“诗文一道,各有面目,各有意境。”[33](p291)所谓意境,显然都是一般境界的意思。康有为论诗界革命说,“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宜》)[34](p188)这意境大致是指诗的境域。如果只要看到有意境一词,就认为是意蕴之境,是不便于讨论的。
总之,意境只是境之一种,乃是人生意蕴之境。意境只在作品;而境、境界可言及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
收稿日期:2002-04-01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注.惠远撰疏.无量寿经义疏卷三[M].金陵刻经处,清光绪二十年.
[4] 影印宋碛砂藏经一百四十八册[M].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6.
[5] 影印宋碛砂藏经一百五十六册[M].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6.
[6] 道原.景德传灯录[M].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刻本.四部丛刊三编.上海涵芬楼,1935.
[7] 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一[C].长沙:岳麓书社,1985.
[9]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 皎然.杼山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11]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4] 皎然.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7.
[15] 陶秋英编.宋金元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6] 元结等.唐人选唐诗(十种)[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 周祖zhuàn@⑨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8]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9] 李涂.文章精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0] 曹溶辑.学海类编(第五十五册):集余三[C].上海涵芬楼影印清道光晁氏本,1920.
[21]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23] 王镇远等编.清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4] 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5]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 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27] 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8] 王士桢.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9] 陈
[30]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31]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2]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3] 简夷之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4]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危加页
@②原字易加攵
@③原字般下加木
@④原字王加番
@⑤原字礻加右
@⑥原字山加尧
@⑦原字巾加莫
@⑧原字忄加(鹨去鸟)
@⑨原字讠加巽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803.html
意境一词,在其运用上,早于王匡维就有许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境、境界相等同的情况,而非其意蕴之境的本来含义。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唾红》说,“匠心创词,能就寻常意境,层层掀翻,如一波未平,一波复起。”[22](p44)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说:“尝侍茶江彭先生于东园,中秋对月,先生举许丁卯七律示余,……曰:此诗意境似平,格律实细。”[24](p464)朱庭珍《筱园诗话》说:蒋心余“诗才力沉雄生辣,意境亦厚,是学昌黎、山谷而上摩工部之垒,故能自开生面,卓然成家。”[31](p2368)刘熙载《艺概》说:“乐府声律居最要,而意境即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称,乃为当行。”[32](p75)张之洞说,“诗文一道,各有面目,各有意境。”[33](p291)所谓意境,显然都是一般境界的意思。康有为论诗界革命说,“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宜》)[34](p188)这意境大致是指诗的境域。如果只要看到有意境一词,就认为是意蕴之境,是不便于讨论的。
总之,意境只是境之一种,乃是人生意蕴之境。意境只在作品;而境、境界可言及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
收稿日期:2002-04-01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注.惠远撰疏.无量寿经义疏卷三[M].金陵刻经处,清光绪二十年.
[4] 影印宋碛砂藏经一百四十八册[M].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6.
[5] 影印宋碛砂藏经一百五十六册[M].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6.
[6] 道原.景德传灯录[M].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刻本.四部丛刊三编.上海涵芬楼,1935.
[7] 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一[C].长沙:岳麓书社,1985.
[9]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 皎然.杼山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
[11]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4] 皎然.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7.
[15] 陶秋英编.宋金元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6] 元结等.唐人选唐诗(十种)[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 周祖zhuàn@⑨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8]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9] 李涂.文章精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0] 曹溶辑.学海类编(第五十五册):集余三[C].上海涵芬楼影印清道光晁氏本,1920.
[21]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23] 王镇远等编.清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4] 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5]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 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27] 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8] 王士桢.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9] 陈
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0]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31]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2]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3] 简夷之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4]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危加页
@②原字易加攵
@③原字般下加木
@④原字王加番
@⑤原字礻加右
@⑥原字山加尧
@⑦原字巾加莫
@⑧原字忄加(鹨去鸟)
@⑨原字讠加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