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试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意义——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笔记”(上)
]的观点。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关注的问题是“远离经济基础、位于等级制度最顶端的那些特定的上层建筑层次”[74],还是其“晦涩难懂的专门术语”[75],都预示着“切断了它本该具有的、与争取革命社会主义的群众运动的纽带”[76],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成为安德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批评。但是,阿尔都塞从“认识的生产”的角度,把理论与实践合并为“理论实践”,从而修改了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关系。
第一节 由“实践一般”到“理论实践”
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中,阿尔都塞批评当时法国理论界没有认真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说“我国其他方面的传统十分丰富,唯独理论传统却显得贫乏”[77],这就造成“法国党就是在以上条件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它没有建立起民族的理论传统,得不到民族理论传统的帮助,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它没有一个能够造就出理论大师的理论学派”[78],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都塞展开了“理论实践”的工作。
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阿尔都塞引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8条中的论述“社会生活
阿尔都塞在一般的意义上定义了实践的概念:“关于实践,我们一般指的是任何通过一定的人力劳动,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把一定的原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过程。在任何这类实践中,过程的决定性时段(或要素)既不是原料,又不是产品,而是狭义的实践:是人、生产资料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技术在一个特殊结构中发挥作用的加工阶段”[80]。这个对于“实践一般”[81]的定义,把实践由物质实践扩充为“把一定的原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过程”,而“原料”和“产品”也不仅仅是物质,这就使阿尔都塞得以把对“表象、概念、事实”这一原料加工的实践定义为“理论实践”,其“加工的原料(表象、概念、事实)由其他实践(‘经验’实践、‘技术’实践或‘意识形态’实践)所提供”[82],这样,“理论与实践”就合而为一变成“理论实践”。
但是,对于阿尔都塞来说,理论实践是“为了一个具体问题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83],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去阐述业已以实践状态存在的‘解答’”[84],因此,这种理论实践不仅仅是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即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是要把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已经存在的理论用理论问题和理论解答的形式加以表达,“因为在实践中承认某个真理的存在并不等于认识了这个真理(不等于上升成为理论),只有思想糊涂的人才把二者混淆起来”[85]。
之所以会产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因为理论实践包括“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和“科学的”理论实践,而在阿尔都塞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理解都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并没有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科学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者没有“能取得与《资本论》和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实践相提并论的成果”[86]。在这里,阿尔都塞把“理论实践”与“革命实践”区别开,似乎暗示“理论实践”与“解释世界”和“革命实践”与“改造世界”的对应关系,但是,阿尔都塞所要求的“理论实践”是指科学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而科学的理论实践,就是“同它前时期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划清界限:这种区分的表现形式是理论上和历史上的‘质的’中断,用巴什拉尔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论断裂’”[87],或者说,“断裂的每次出现都使科学同它过去的意识形态相脱离,揭露科学的过去是意识形态,从而创建科学”[88],而“认识论断裂”就由意识形态的总问题转换为科学的总问题。
可见,阿尔都塞研究“理论实践”的意义或者说任务就是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这种“断裂”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从“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否则,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落到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泥坑中去”[89],比如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从外部把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科学的例子[90],阿尔都塞认为这种“从外部硬搬概念的做法从来不能和理论实践划等号”[91],不仅对自然科学不能起任何作用,而且还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桎梏”。
第二节 认识的生产:认识对象/现实对象
在《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哲学》一文中,阿尔都塞讨论了如何阅读《资本论》的问题,指出“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可见领域和不可见领域之间的必然的却是看不见的关系。这种关系把黑暗的不可见领域的必然性规定为可见领域结构的必然结果”[92],这就是“症候阅读法”的机密,即把可见/不可见作为同一结构的要素。阿尔都塞把这种阅读/看(按今村仁司的说法就是视觉模式[93])作为一种“认识的生产”,也就是说“生产这个词表面上意味着把隐藏的东西表现出来,而实际上意味着改变(以便赋予已经存在的材料以某种符合目的的对象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存在的东西”[94]。
进而,阿尔都塞详尽地分析了把认识作为从现实中“开采”出本质的经验认识论[95],“对于经验主义认识论来说,全部认识同现实结合在一起,认识始终表现为认识的现实对象的内在的关系,这一现实对象的各个实际上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96],这实际上就把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混同起来了,而“马克思反对这种混同,坚持把现实对象(现实具体,即在现实具体的认识的生产前后‘始终独立地出在于头脑之外的’现实整体)同认识对象区别开来”[97]。阿尔都塞认为,认识对象是思维的产物,与现实对象不同,而且,这种现实对象的生产过程完全是在现实中进行的,按照现实发生过程的现实顺序来完成,相反,认识对象的生产过程却完全是在认识中进行的,因此,“‘再现’‘现实’范畴的思维范畴在这种顺序中的位置不是现实历史发生过程顺序中的位置,它们在认识对象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使它们获得了完全不同的位置”[98],也就是说,“通过特殊的认识实践掌握世界的方式所涉及的完全是它的对象(认识对象),它不是它所认识的现实对象”[99]。这种把认识对象/现实对象分开的做法,类似于索绪尔把历史参照物从符号中排除掉一样,因为符号的意义是任意性的,与历史参照物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说认识对象的生产过程与现实对象的生产过程完全没有关系,是不是就意味着某种唯心主义的倾向呢?阿尔都塞非常及时地指出这种在头脑中对认识对象进行生产过程的思维“并 《(推荐)试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意义——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笔记”(上)(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845.html
第一节 由“实践一般”到“理论实践”
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中,阿尔都塞批评当时法国理论界没有认真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说“我国其他方面的传统十分丰富,唯独理论传统却显得贫乏”[77],这就造成“法国党就是在以上条件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它没有建立起民族的理论传统,得不到民族理论传统的帮助,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它没有一个能够造就出理论大师的理论学派”[78],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尔都塞展开了“理论实践”的工作。
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阿尔都塞引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8条中的论述“社会生活
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9],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与理论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并且实践对理论有去神秘化的作用,而阿尔都塞调整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关系。
阿尔都塞在一般的意义上定义了实践的概念:“关于实践,我们一般指的是任何通过一定的人力劳动,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把一定的原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过程。在任何这类实践中,过程的决定性时段(或要素)既不是原料,又不是产品,而是狭义的实践:是人、生产资料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技术在一个特殊结构中发挥作用的加工阶段”[80]。这个对于“实践一般”[81]的定义,把实践由物质实践扩充为“把一定的原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过程”,而“原料”和“产品”也不仅仅是物质,这就使阿尔都塞得以把对“表象、概念、事实”这一原料加工的实践定义为“理论实践”,其“加工的原料(表象、概念、事实)由其他实践(‘经验’实践、‘技术’实践或‘意识形态’实践)所提供”[82],这样,“理论与实践”就合而为一变成“理论实践”。
但是,对于阿尔都塞来说,理论实践是“为了一个具体问题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83],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去阐述业已以实践状态存在的‘解答’”[84],因此,这种理论实践不仅仅是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即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是要把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已经存在的理论用理论问题和理论解答的形式加以表达,“因为在实践中承认某个真理的存在并不等于认识了这个真理(不等于上升成为理论),只有思想糊涂的人才把二者混淆起来”[85]。
之所以会产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因为理论实践包括“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和“科学的”理论实践,而在阿尔都塞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理解都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并没有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科学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者没有“能取得与《资本论》和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实践相提并论的成果”[86]。在这里,阿尔都塞把“理论实践”与“革命实践”区别开,似乎暗示“理论实践”与“解释世界”和“革命实践”与“改造世界”的对应关系,但是,阿尔都塞所要求的“理论实践”是指科学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而科学的理论实践,就是“同它前时期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划清界限:这种区分的表现形式是理论上和历史上的‘质的’中断,用巴什拉尔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论断裂’”[87],或者说,“断裂的每次出现都使科学同它过去的意识形态相脱离,揭露科学的过去是意识形态,从而创建科学”[88],而“认识论断裂”就由意识形态的总问题转换为科学的总问题。
可见,阿尔都塞研究“理论实践”的意义或者说任务就是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这种“断裂”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从“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否则,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落到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泥坑中去”[89],比如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从外部把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科学的例子[90],阿尔都塞认为这种“从外部硬搬概念的做法从来不能和理论实践划等号”[91],不仅对自然科学不能起任何作用,而且还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桎梏”。
第二节 认识的生产:认识对象/现实对象
在《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哲学》一文中,阿尔都塞讨论了如何阅读《资本论》的问题,指出“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可见领域和不可见领域之间的必然的却是看不见的关系。这种关系把黑暗的不可见领域的必然性规定为可见领域结构的必然结果”[92],这就是“症候阅读法”的机密,即把可见/不可见作为同一结构的要素。阿尔都塞把这种阅读/看(按今村仁司的说法就是视觉模式[93])作为一种“认识的生产”,也就是说“生产这个词表面上意味着把隐藏的东西表现出来,而实际上意味着改变(以便赋予已经存在的材料以某种符合目的的对象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存在的东西”[94]。
进而,阿尔都塞详尽地分析了把认识作为从现实中“开采”出本质的经验认识论[95],“对于经验主义认识论来说,全部认识同现实结合在一起,认识始终表现为认识的现实对象的内在的关系,这一现实对象的各个实际上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96],这实际上就把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混同起来了,而“马克思反对这种混同,坚持把现实对象(现实具体,即在现实具体的认识的生产前后‘始终独立地出在于头脑之外的’现实整体)同认识对象区别开来”[97]。阿尔都塞认为,认识对象是思维的产物,与现实对象不同,而且,这种现实对象的生产过程完全是在现实中进行的,按照现实发生过程的现实顺序来完成,相反,认识对象的生产过程却完全是在认识中进行的,因此,“‘再现’‘现实’范畴的思维范畴在这种顺序中的位置不是现实历史发生过程顺序中的位置,它们在认识对象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使它们获得了完全不同的位置”[98],也就是说,“通过特殊的认识实践掌握世界的方式所涉及的完全是它的对象(认识对象),它不是它所认识的现实对象”[99]。这种把认识对象/现实对象分开的做法,类似于索绪尔把历史参照物从符号中排除掉一样,因为符号的意义是任意性的,与历史参照物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说认识对象的生产过程与现实对象的生产过程完全没有关系,是不是就意味着某种唯心主义的倾向呢?阿尔都塞非常及时地指出这种在头脑中对认识对象进行生产过程的思维“并 《(推荐)试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意义——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笔记”(上)(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