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媒介时代的英雄
马克思说:“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极端形式,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史;战争造就了拿破仑、毛奇、福煦、毛泽东、斯大林、艾森豪威尔、戴高乐这些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战争是历史著作家用一大永恒主题。
然而人们可曾想到,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的巨型舞台上,还是在局部战争的弥漫硝烟中,最及时、最生动、最忠实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经渴望一见博杀真相的千千万万公众的,不是军方信使,不是一般作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那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以生命为赌本、去摄录战争场面的一族特殊的新闻人——战地记者。
有人说,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果如是,那么,当20世纪终结之际,当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局部武装冲突依旧烽火连天之时,读一读世界知名战地记者的生平与事业史,相信人们对新闻、历史和战争会有一种新的理解。
根据传统定义,战地记者(war correspondent)是“被派去报道一场战役的报人”。今天,我们不妨将这一定义修正为:战地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
战地报道不同于战争新闻,它是战地记者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称目击报道)。战地记者的别称是随军记者,而不是军事记者。军事记者(military correspondent)在英美是指新闻媒介中专门报道军事事务的专业记者;在前苏联则是“军事报刊机关的固定(编内)撰稿者,为报刊组织和准备素材,编写文章、通讯报道等”。在和平时期,战地记者便不存在,而军事记者照常工作。战地记者既包括文字记者,也包括画家、图片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
一、战地记者的明星效应
1、“独家新闻之父”与战地记者之王
战地记者这一职业是随着近代报业的发育而出现的。英国人威廉·拉塞尔(1820—1907)曾因报道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而长期被认为是第一个战地记者。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已有若干英美记者先于拉塞尔活跃于战场上。美国革命期间,尚无战地报道的概念,著名的革命报纸《马萨诸塞侦探报》主编艾塞亚·托马斯(1749—1831)恰好目击了战争的第一幕——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之战(1775.4.19),写下了震撼美洲殖民地的不朽名篇。因此托马斯被认为是战地记者的先驱之一。
曾任《泰晤士报》主编的亨利·罗宾逊(1775—1867)在1807年零星报道过拿破仑战争。他的同胞、《晨邮报》的查尔斯·格鲁尼森(1806—1879)于1837年赴西班牙报道了卡洛斯战争。英国学者认为这两人是最早的战地记者。
在1846—1848年的美国—墨西哥战争中,投入采访的美国记者达数十人之多,其中的佼佼者是乔治·肯德尔(1809—1867),在两年的战地生涯中,他将竞争意识引入新闻采访,源源发回激动人心的现场报道,第一次将后方读者与战争进程密切联系起来。他被誉为“独家新闻之父”。
如果说以上这些报人只是转瞬即逝的明星,那么威廉·拉塞尔则是英国公众心目中常盛不衰的崇拜偶像。从克里米亚战争起,拉塞尔就为全国瞩目的媒介人物,他对英国远征军伤病、卫生状况和伤亡的报道引起英伦三岛的悲伤和震惊。他的文章产生了以下的巨大影响:英国内阁倒台、英军司令易人;南丁格尔小姐走上前线,创立现代战地护理制度;英国桂冠诗人丁尼森在其作品中大段大段引用拉塞尔的文句。拉塞尔因他的战地报道而成为“拯救一支军队的人”并被封为爵士。他一生采访过十余场战争,最后一次从事战地报道已是59岁高龄。
2、一个时代的来临
美国内战爆发时,电报和铁路已用于战争。“电报……宣告了随军记者时代已经开始。”这也标志着战地记者作为媒介人物群体登上了历史舞台。报道美国内战的数百名记者展开了激烈的职业角逐,然而其中堪称媒介人物的屈指可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明星记者的成名得归功于多方限制战地记者采访的政府陆军部,它规定各报刊所发表的战地报道标题之下须署记者姓名,以明文责。马修·布雷迪(1823?—1896)及其摄影队留下了数千幅战时军政要人和战场照片,布雷迪被公认为战地新闻摄影宗师。查尔斯·科芬(1823—1898)以笔名“卡尔顿”(“Carleton”)享誉公众,他是唯一从头至尾单枪匹马报道战争全程的战地记者,因而知名度最高。怀特洛·里德(1837—1912)的笔名“Agate”亦为读者熟知,他是目击夏洛之战(1864.4)的唯一记者,后又因葛底斯堡大战(1863.7)的精彩报道而名声大噪。亨利·维拉德(1835—1912)是少数准确报道第一次布尔伦之战(1861.7.21)的记者之一,他抢先发表了弗雷德里克斯堡之战(1862.12.13)等重大战役的新闻,被林肯总统待为上宾。艾伯特·理查森(1833—1869)则是内战中最大胆、最富传 《战地记者:媒介时代的英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849.html
然而人们可曾想到,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的巨型舞台上,还是在局部战争的弥漫硝烟中,最及时、最生动、最忠实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经渴望一见博杀真相的千千万万公众的,不是军方信使,不是一般作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那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以生命为赌本、去摄录战争场面的一族特殊的新闻人——战地记者。
有人说,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果如是,那么,当20世纪终结之际,当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局部武装冲突依旧烽火连天之时,读一读世界知名战地记者的生平与事业史,相信人们对新闻、历史和战争会有一种新的理解。
根据传统定义,战地记者(war correspondent)是“被派去报道一场战役的报人”。今天,我们不妨将这一定义修正为:战地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
战地报道不同于战争新闻,它是战地记者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称目击报道)。战地记者的别称是随军记者,而不是军事记者。军事记者(military correspondent)在英美是指新闻媒介中专门报道军事事务的专业记者;在前苏联则是“军事报刊机关的固定(编内)撰稿者,为报刊组织和准备素材,编写文章、通讯报道等”。在和平时期,战地记者便不存在,而军事记者照常工作。战地记者既包括文字记者,也包括画家、图片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
一、战地记者的明星效应
1、“独家新闻之父”与战地记者之王
战地记者这一职业是随着近代报业的发育而出现的。英国人威廉·拉塞尔(1820—1907)曾因报道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而长期被认为是第一个战地记者。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已有若干英美记者先于拉塞尔活跃于战场上。美国革命期间,尚无战地报道的概念,著名的革命报纸《马萨诸塞侦探报》主编艾塞亚·托马斯(1749—1831)恰好目击了战争的第一幕——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之战(1775.4.19),写下了震撼美洲殖民地的不朽名篇。因此托马斯被认为是战地记者的先驱之一。
曾任《泰晤士报》主编的亨利·罗宾逊(1775—1867)在1807年零星报道过拿破仑战争。他的同胞、《晨邮报》的查尔斯·格鲁尼森(1806—1879)于1837年赴西班牙报道了卡洛斯战争。英国学者认为这两人是最早的战地记者。
在1846—1848年的美国—墨西哥战争中,投入采访的美国记者达数十人之多,其中的佼佼者是乔治·肯德尔(1809—1867),在两年的战地生涯中,他将竞争意识引入新闻采访,源源发回激动人心的现场报道,第一次将后方读者与战争进程密切联系起来。他被誉为“独家新闻之父”。
如果说以上这些报人只是转瞬即逝的明星,那么威廉·拉塞尔则是英国公众心目中常盛不衰的崇拜偶像。从克里米亚战争起,拉塞尔就为全国瞩目的媒介人物,他对英国远征军伤病、卫生状况和伤亡的报道引起英伦三岛的悲伤和震惊。他的文章产生了以下的巨大影响:英国内阁倒台、英军司令易人;南丁格尔小姐走上前线,创立现代战地护理制度;英国桂冠诗人丁尼森在其作品中大段大段引用拉塞尔的文句。拉塞尔因他的战地报道而成为“拯救一支军队的人”并被封为爵士。他一生采访过十余场战争,最后一次从事战地报道已是59岁高龄。
2、一个时代的来临
美国内战爆发时,电报和铁路已用于战争。“电报……宣告了随军记者时代已经开始。”这也标志着战地记者作为媒介人物群体登上了历史舞台。报道美国内战的数百名记者展开了激烈的职业角逐,然而其中堪称媒介人物的屈指可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明星记者的成名得归功于多方限制战地记者采访的政府陆军部,它规定各报刊所发表的战地报道标题之下须署记者姓名,以明文责。马修·布雷迪(1823?—1896)及其摄影队留下了数千幅战时军政要人和战场照片,布雷迪被公认为战地新闻摄影宗师。查尔斯·科芬(1823—1898)以笔名“卡尔顿”(“Carleton”)享誉公众,他是唯一从头至尾单枪匹马报道战争全程的战地记者,因而知名度最高。怀特洛·里德(1837—1912)的笔名“Agate”亦为读者熟知,他是目击夏洛之战(1864.4)的唯一记者,后又因葛底斯堡大战(1863.7)的精彩报道而名声大噪。亨利·维拉德(1835—1912)是少数准确报道第一次布尔伦之战(1861.7.21)的记者之一,他抢先发表了弗雷德里克斯堡之战(1862.12.13)等重大战役的新闻,被林肯总统待为上宾。艾伯特·理查森(1833—1869)则是内战中最大胆、最富传 《战地记者:媒介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