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初探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伎俩


   一、财务造假是上市公司严重的造假行为 

  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沟通,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造假,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造假形式,也是严重的造假行为。由于财务报表主要依靠数字说话,所以识别财务造假,相对来说,有比较客观和明确的标准。 

  现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苗头,就是一些上市公司采用对财务的追溯调整,来纠正过去的过失或造假。前几年,就有一些银行类上市公司开始追溯调整,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银行的会计准则进行了重大改变。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有一些上市公司根本不是因为重大财会政策调整,而是纯粹以过去会计失误等一些借口来对过去几年的错误,集中起来搞追溯调整,这个性质就很恶劣了。因为,该种做法,一方面多年欺骗了投资者,另一方面又躲避了政策法规的惩罚,逃避了被ST、PT,防止了失去再融资资格的命运。如果监管当局不严肃查处,此风一旦蔓延,将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有恃无恐地有样学样,这对股票市场可能将是一场灾难。好在中国证监会于2003年3月18日出台了《关于暂停上市和中止上市的补充决定》,对以上行为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伎俩分析 

  在证券市场上,作为普通的投资者,要想避免掉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陷阱里,就需要花一点时间了解财务造假的主要伎俩。由于财务造假千变万化,是一个实在太大的课题,本文只是针对最常见的一些造假现象,展开初步的探讨。 

  一般而言,财务造假是围绕一些财务指标展开的,如净资产收益率(国内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往往会要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某个标准)。在大部分的财务造假中,主要是围绕每股利润展开的。下面就针对“每股利润”这个指标,对一些常见的造假展开分析。 

  大家都知道,利润=收入-成本,如果要增加利润,就必须增加收入、减少成本。造假者也是围绕这个思路动脑子。 

  如何增加收入? 

  一家公司的收入主要包括营业内收入和非营业内收入。反映公司长久获利能力的是营业内收入。在短期内,增加营业内收入一般比较难,相对而言,增加营业外收入就要容易多了。 

  增加营业外收入,可以有很多手段,如剥离坏帐,减免利息,国家税收的优惠或退税,一次性出让某个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某个项目、某个子公司、某个参股公司的股权等等。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上市公司把一个劣质资产高价卖给关联方,获得一笔意外之才,从而大大提升公司的利润。在后面将用案例来分析这样做的奥妙所在。 

  增加营业内收入,主要是通过多计收入、提前计算收入、人为创造收入等方法来实现。 

  所谓多计收入,就是把公司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以明显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客户或关联方。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公司产品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完全是公司提高收入、“创造”利润的载体,来买这些产品的人或公司,其实也是同一个利益团体中的另一部分,整个过程纯粹就是自买自卖。 

  所谓提前计算收入,就是把还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也计算到当期的收入中,例如公司把本来是存货的产品、还在生产线上的产品、根本还没有的产品,提前一次性卖给某一家销售公司(往往也是关联公司),将未来的收入提前实现。 

  所谓人为创造收入,就是公司出钱贷款给客户来购买自己的产品,等等。现在深陷债务危机的美国朗讯公司、加拿大北电公司,就是因为当年过份借贷给客户来买自己公司的产品,而这些客户有很多是互联网公司,随着互联网泡沫而纷纷倒闭,很多贷出去的钱最终打了水漂。 

  如何减少成本? 

  减少成本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思路和增加收入差不多,就是推后计算成本、非法地少算或不算成本、合法地少算或不算成本。 

  所谓推后计算成本,就是把本应该在当期计算的成本尽量后推,在当期只计算一部分成本。例如把一些当期费用给资本化,放到5年、10年的时间里来摊销,这些费用包括研发费用、巨额的广告投入、开办费等。 

  所谓非法地少算或不算成本,就是把本来应该算入的成本给偷工减料了。例如已被揭露的蓝田股份造假案,上市公司享受了大量广告投入的好处,但广告的费用却基本上由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来承担。 

  所谓合法地少算或不算成本,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合法手段,如股票期权,在使公司员工得到很高的收入的同时,公司财务报表却体现很少的成本。例如,90%业务在中国、以生产小灵通设备为主的美国上市公司UT斯达康,其2002年的税后利润率超过10%,而和它竞争、不相伯仲的中国某上市公司2002年的税后利润率却只有5%,其中很大原因可能就在期权制度的不同上。关于期权,借此机会再多说一点。 

  期权这种制度安排,对于美国高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也为公司未来利润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埋下了巨大隐患。在实行期权的公司里,老板和员工的工资都不太高,因为他们知道,少拿1元工资,就可以为公司多创造1元利润,如果公司的市赢率是50倍(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市盈率高达上百倍),多出的1元利润,就可使公司的市值多增加50元,这是绝对合算的买卖。期权的实行,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能取得很高的利润,但扭曲了传统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实行期权的公司和没有实行期权的公司,在利润的计算上站在完全不平等的起点。也就是说,原来应该由公司付给员工的工资,公司运营成本的一部分,现在由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支付,而且不在公司的账簿上体现。 

  以美国思科公司为例,由于不断实行期权,思科公司的员工现在持有公司40%的股份,当前思科公司的市值为1000亿美元(最高曾达到4000亿美元),也就是说,思科员工持有的公司市值为400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思科公司的历史也就十几年,如果把这目前属于思科员工的400亿美元(实行期权的成本很低,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算是公司支付给公司员工的工资,也就是公司的运营成本,那么这400亿美元的成本完全可以把思科成立以来所有创造的利润全部吃掉。一些权威机构测算过,如果美国IBM、英特尔、思科等公司不实行期权,这些公司每年的利润会下降20-80%,也就是说,如果把期权考虑到成本中,这些公司的利润只有原来的80%-20%。当然,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实行期权制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中国的一些高科技公司未来实行了期权,那么它们的利润可能会成倍的上升。这也是我看好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的一个原因。 

  三、两个案例 

  上面说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上市公司是如何进行财务造假的。 

  案例一 

  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

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 

  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理由是这样的: 

  对于公司A,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谁都不是傻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复杂。例如可能会有三家公司:A、B、C,分别有网络X、Y、Z。A买B的网络,B买C的网络,C买A的网络,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会更隐秘,更有欺骗性。如果不是特别的专业人士,只从财务报表上是根本察觉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利润能如此简单地给创造出来,上市公司一旦尝到甜头,会对主营业务越来越没有兴趣;而且骗人的游戏一旦展开,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以后的9年中,每年1亿美元的摊销还必须进行,要想在今后保持高利润,就需要寻找更大的类似交易。但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迟早要露馅的。美国安龙公司就是搞了上千家专门从事这种“自买自卖”交易的帐外公司,造假的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来个一次总算账。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在短期内陶醉在虚拟的利润中,并满足股价的上涨,但长久而言,得到的好处

《初探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伎俩》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89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