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
建设意义。
三、直接干预生活,促使问题解决
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第2页)
新闻媒介不是行政单位,一般不直接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在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强、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对带有普遍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记者以亲身介入的方式进行采访,以公开曝光的方式促使其解决,已成为新闻媒介经常使用的方法。
《午间半小时》1997年3月17日播出的《拦车截客法理难容——浙赣国道千里采访纪实》是这样做的:
浙赣国道上一些客车饭店敲诈过往乘客的现象非常严重,一车乘客坐车十三个小时,竟被迫吃了七餐饭。记者沿线采访,亲眼目睹了客车被拦截的情景,为了打击这些不法之徒,记者驱车赶往附近的派出所报案,但值班民警却说发案处不属他们管。记者亮明了中央台记者的身份,请求他们去办案,二十分重后,一同赶往现场,客车已被放走了,显然是有人报了信。记者以确凿的事实说明拦车和派出所有关系。对此,《午间半小时》做了公开曝光。在节目播出之前,记者特意打电话给丽水地委,希望主管领导听一听节目,中午节目播出,下午又打电话到丽水地委,书记出差去了。拦车敲诈乘客的现象如此严重,地方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续节目把和丽水地委的电话录音和盘托出。在第一次节目播出的当天下午,遂昌县主管政法的副书记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第二天,辖地派出所传来了对此事的处理结果,责令这家客店停业。这一结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公路沿线强行截客不是一家两家,也不是一天两天。后续报道继续播出了全国各地听众对此事的强烈反映,在节目的结尾,则播出了节目发播前收到的遂昌县公安局发来的电传、遂昌县公安局的工作组已进驻新路湾镇,开始对这一段公路沿线的路边店清理整治,并与20家店主签订了“十不准”责任状。
可以看出,新闻媒介的干预是这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关键。这一批评报道大快人心,对浙赣国道沿线的治安,对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让对立的双方充分发表意见
批评报道往往涉及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涉及矛盾的双方或多方。对立的双方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使报道客观公正,在采访中要兼听并蓄,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在报道中也要给双方说话的机会,尤其是对复杂的问题,更要使矛盾的双方充分发表意见,在意见展开的过程中,是否自有公论。
《午间半小时》1997年8月2日至8月5日播出的系列广播《来自桫椤保护区的报道》就是这样做的。
桫椤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被科学界称为“活化石”。贵州省赤水市桫椤保护区发生了一起乱砍乱伐的案子,已经一年了,肇事者——楠竹林场不但未受制裁,还在上告市政府,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林场是森工企业,对森林有产权和管理权,按照《森林法》有权对所属林木进行砍伐。自然保护区是省管机构,按照《环境保护法》负责森林的生态保护,林场砍伐树木应该经过保护区的批准。砍伐事件发生后,赤水市政府理应协调,但林场有林场的上级单位,不服市政府管理,并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赤水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依法确定国营葫市楠竹林场管理的紧急请示》。报道以采访录音的方式,让林场、保护区、市政府三方各自发自己的意见。报道分四次连续播出,林场、保护区、市政府的意见各占一系列的环保法规,但落实起来很困难,生态保护工作难度很大。这是一个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保法规,并辅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报道在结尾处说道:“像贵州赤水自然保护区里发生的问题,我想,在我们国家其他一些保护区里也存在,老百姓要生活,每个部门又都有自己的部门利益,到底应该怎么办?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法规,而作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能够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变一变呢?”
在这篇报道中,不同意见的展开,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报道没有简单化地批评某一方,它的结论也没有强加于人,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引导人们思考这一问题。问题虽然仍没有解决,但端正思想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报道发挥了新闻媒介设置议题功能和社会预警功能,引起人们注意和研究环境和生态保护。在改革的浪潮中,在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中,这样的批评报道更具有时代特色。
载于《中国新闻媒介名莫栏从属》《午间半小时精粹》1998年4月
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第2页) 《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5970.html
三、直接干预生活,促使问题解决
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第2页)
新闻媒介不是行政单位,一般不直接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在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强、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对带有普遍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记者以亲身介入的方式进行采访,以公开曝光的方式促使其解决,已成为新闻媒介经常使用的方法。
《午间半小时》1997年3月17日播出的《拦车截客法理难容——浙赣国道千里采访纪实》是这样做的:
浙赣国道上一些客车饭店敲诈过往乘客的现象非常严重,一车乘客坐车十三个小时,竟被迫吃了七餐饭。记者沿线采访,亲眼目睹了客车被拦截的情景,为了打击这些不法之徒,记者驱车赶往附近的派出所报案,但值班民警却说发案处不属他们管。记者亮明了中央台记者的身份,请求他们去办案,二十分重后,一同赶往现场,客车已被放走了,显然是有人报了信。记者以确凿的事实说明拦车和派出所有关系。对此,《午间半小时》做了公开曝光。在节目播出之前,记者特意打电话给丽水地委,希望主管领导听一听节目,中午节目播出,下午又打电话到丽水地委,书记出差去了。拦车敲诈乘客的现象如此严重,地方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续节目把和丽水地委的电话录音和盘托出。在第一次节目播出的当天下午,遂昌县主管政法的副书记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第二天,辖地派出所传来了对此事的处理结果,责令这家客店停业。这一结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公路沿线强行截客不是一家两家,也不是一天两天。后续报道继续播出了全国各地听众对此事的强烈反映,在节目的结尾,则播出了节目发播前收到的遂昌县公安局发来的电传、遂昌县公安局的工作组已进驻新路湾镇,开始对这一段公路沿线的路边店清理整治,并与20家店主签订了“十不准”责任状。
可以看出,新闻媒介的干预是这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关键。这一批评报道大快人心,对浙赣国道沿线的治安,对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让对立的双方充分发表意见
批评报道往往涉及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涉及矛盾的双方或多方。对立的双方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使报道客观公正,在采访中要兼听并蓄,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在报道中也要给双方说话的机会,尤其是对复杂的问题,更要使矛盾的双方充分发表意见,在意见展开的过程中,是否自有公论。
《午间半小时》1997年8月2日至8月5日播出的系列广播《来自桫椤保护区的报道》就是这样做的。
桫椤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被科学界称为“活化石”。贵州省赤水市桫椤保护区发生了一起乱砍乱伐的案子,已经一年了,肇事者——楠竹林场不但未受制裁,还在上告市政府,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林场是森工企业,对森林有产权和管理权,按照《森林法》有权对所属林木进行砍伐。自然保护区是省管机构,按照《环境保护法》负责森林的生态保护,林场砍伐树木应该经过保护区的批准。砍伐事件发生后,赤水市政府理应协调,但林场有林场的上级单位,不服市政府管理,并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赤水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依法确定国营葫市楠竹林场管理的紧急请示》。报道以采访录音的方式,让林场、保护区、市政府三方各自发自己的意见。报道分四次连续播出,林场、保护区、市政府的意见各占一系列的环保法规,但落实起来很困难,生态保护工作难度很大。这是一个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保法规,并辅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报道在结尾处说道:“像贵州赤水自然保护区里发生的问题,我想,在我们国家其他一些保护区里也存在,老百姓要生活,每个部门又都有自己的部门利益,到底应该怎么办?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法规,而作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能够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变一变呢?”
在这篇报道中,不同意见的展开,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事情的复杂性,报道没有简单化地批评某一方,它的结论也没有强加于人,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引导人们思考这一问题。问题虽然仍没有解决,但端正思想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报道发挥了新闻媒介设置议题功能和社会预警功能,引起人们注意和研究环境和生态保护。在改革的浪潮中,在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中,这样的批评报道更具有时代特色。
载于《中国新闻媒介名莫栏从属》《午间半小时精粹》1998年4月
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第2页) 《挺身张正义 平心论是否:《午间半小时》批评报道特色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