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政治理论论文 >> 正文

试论“普世价值”


,其生存必须依赖于其他的生物种类。所以,所有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都毫无例外地有着自然性需要。“人的自然性需要是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为了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种类的繁衍,而在物质世界中所产生的饮食男女等日常生理需要。”虽然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经济条件的人的某些具体的自然性需要(比如饮食、穿着等方面的需要)在高低层次上互有区别,但是,在最基本的维持生存的需要上,在最根本的依赖于自然界的关系上,还是有着共同性的。于是,所有人就必然地与自然界结成价值关系,在客观上要求自然界能够满足自己的自然性需要。而良好的自然界状况(包括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确实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自然性需要,对于所有人具有普遍的价值性。这种价值对于所有人就成为一种首先的普世价值。
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也有着普世价值。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还依赖于社会,因为人直接的就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根本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即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属性也会在出生后的社会生活中被打上社会的烙印。“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人才成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一种新的“类存在物”。所有人的社会属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就是在出生后与其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丰富的。由此可见,所有人作为人都离不开社会,都依赖于社会,都毫无例外地有着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则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超出自然性需要之上的、为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如社交需要、情感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审美需要,等等。”虽然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某些社会性需要有着高低层次的区别和侧重方面的区别,但是,他们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比如掌握语言、交往、认知等方面的需要)和最根本的对于社会的依赖关系上,还是有着共同性的,否则就不能成为人。于是,所有人就必然地与社会结成价值关系,在客观上要求社会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而社会确实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对于所有人具有普遍的价值性,让他们成为人。这种价值对于所有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普世价值。
再次,在人与外物的关系上,也有着普世价值。所有人都具有主体性,因为人是有需要(包括自我实现需要)、能思维、会劳动的智慧动物,可以区分自我与他物、他人,而自主、自控地处理与他物、他人的对象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他物、他人,以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并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客观条件。而其他物、其他人也具有可改造性、可塑性,能够满足主体的这种需要。这样,人与外界事物也会结成具有极大普遍性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比如,人们不是被动地适应于自然界,而是自觉地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人工产品,就是基于人特有的主体地位,出于人高于其他动物的高层次需要而发挥主体性的体现。而自然界也确实可以让人们发挥其潜能加以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人们也不是被动地适应于社会,而是能够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创造出人们所选择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环境。而社会也确实可以让人们发挥其潜能加以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虽然在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很长时期,人们追求充分发挥主体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都不可能充分实现,但是,人们都绝不会放弃这种追求,因为人的主体性及其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决定了人不可能不产生这样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客观世界满足所有人希望充分发挥主体性、实现自我潜能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这种价值对于所有人显然也是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属于普世价值。
综上所述,我认为客观关系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的确存在的。当然,作为价值主体的所有人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作为价值客体的客观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具体事物(包括跟价值主体相联系的其他具体个人),所以人类与客观世界结成的具有极大普遍性的价值关系只能是通过无数的具体价值关系而存在的,它们是普世价值的特殊存在形态。唯物辩证法表明,普遍寓于特殊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任何种类的事物概莫能外,客观关系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也是如此。
三、作为主体认知追求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客观关系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存在的,那么,认知追求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我认为不可能存在。
认知追求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即所有人共同赞成并力求实现的某种具体价值,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这是因为:第一,这种认知追求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乃所有人关于具体客体之对于自己的价值性、有用性的认识、判断和追求,由于价值主体是众多的人,而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价值客体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一般不可能形成什么事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被普遍认为有用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第二,,凡价值观念都是人们基于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而对现实价值关系的反映,人们在反映一定价值关系时还会受到其阶级立场、思维方式、文化水平、考察角度的影响,于是,不同的人即使对于同一价值客体往往也会得出不同的认知和判断,不可能形成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念,况且人们反映客观的价值关系的认知和判断也不可能都符合实际;第三,在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需要的变化和观念的变化,作为价值客体的自然界和社会也不断发生性质、状态的变化及其与主体价值关系的变化,所以也不可能形成所有人普遍认同、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不可能发生所有人同样都认为某种东西对于自己有何价值的认知和判断;第四,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量变、质变和政治上层建筑的量变、质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必然会被决定而发生相应的或大或小的变化,不可能有千古不变的价值观念。所以,在所有人的意识中,普遍的、永恒的“普世价值”这种观念是不可能存在的。你认为某种价值是具有极大普遍意义的普世价值,别人不一定承认是普世价值。虽然的确存在着某些客观关系意义上的普世价值,但也绝不会产生任何的认知追求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因为不可能任何人都做到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关系。比如,就人类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来说,虽然确实存在着客观形态的普世价值,但是,人类在产生以来很长时期的那么多人,都没有正确地反映和把握这种价值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由此导致了人类

《试论“普世价值”(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10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