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一、各类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1. 地方史志
(1)文史资料。文史资料是由地方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征集、撰写、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的一种地方史料。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笔者所在的赣榆县图书馆历来重视文史资料的收集工作,从1979年出版的《赣榆文史资料》第1辑到目前已出版的第14辑,本馆全部收藏,且个别专辑还有较多复本。图书馆不仅注重收藏,更强调开发利用。如:清明节期间,搞“抗日山烈士陵园”(国内建造最早的烈士陵园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题展板上街宣传;赣榆县徐福村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徐福村”三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每年都要为有关徐福研究提供图片、文字资料多次,而这些史料均出自《赣榆文史资料》。还有为社会各方提供名人成果、联系线索等。通过收藏文史资料,不仅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经过开发利用更能教育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激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努力向上的精神。
(2)地方志。地方志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综合性的,如《赣榆县志》、《宋庄乡志》;也有专业性的,如《赣榆煤矿志》、《赣榆邮电志》等。就拿《赣榆县志》来说,最早的版本出自明朝。清朝及解放后又陆续出过几种版本。现今的《赣榆县志》(1999年版)是在历次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赣榆县志》中不仅记载了赣榆县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而且还记录了当今赣榆的新景象、新发展及新成果,是赣榆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据。据统计,赣榆县馆每年接待查阅县志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少于20次,同时视查阅单位和个人情况及时通报相关单位和部门,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让《赣榆县志》充分发挥作用。地方志书是某一地区的历史记录,经过历代官府、学者不断记载、修撰、编纂,使得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完整地记录并流传下来。所以它是人们了解地域历史变迁、查询历史资料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历来为图书馆重点收藏。
(3)方言志。方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社会历史的信息载体。《辞海》解释“方言”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赣榆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词语和中古音,语法也有一定的特点。赣榆县馆收藏有两种版本的《赣榆方言志》,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不仅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赣榆方言加以分析,而且还整理了部分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故事,反映了赣榆方言的特色,为文学创作者尤其是为地方戏剧、地方小品的创作提供了绝妙的语言素材。
2. 名人、名著
名人名著就一个县城来说并不多,收集起来难度不算太大。但是有些名人离开本地时间较早,或者其父母是本地籍,本人并未在本地生长,征集资料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磊然女士,她父亲是赣榆人,她理所当然是赣榆籍人。赣榆县图书馆通过发函征集其翻译作品,现已征集到《毁灭》、《真正的人》、《罗亭》、《贵州之家》、《上尉的女儿》、《村姑小姐》等6篇文学名著译作。但是许磊然翻译的作品绝不仅这6篇。尽管她远在北京,且现在年事已高,联系又不太方便,还是应该努力将其译作品的目录收集齐全,便于读者利用。我馆征集工作得到了名人、专家及学者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赠送自己的著作供图书馆收藏利用。图书馆应将其进一步整理开发,编制目录,向读者宣传、推荐、扩大影响,提高利用率。
3. 政治读本
不要小看地方政治读本,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该类文献主要包括学习材料、法规汇编、规章制度、先进典型材料、论文汇编、专题简报等。对这些材料的收集,一定要及时,否则就可能见不到了。收集政治读本,利用重点不在开发,而在查阅。举一个例子,赣榆县有家公司要聘请一位本县的下岗职工当一个销售点的负责人,这位职工曾是县宣传部编印的《改革路上排头兵》中的一个模范人物,这家公司为了慎重起见,专门到我馆查阅了该书,决定重用此人。政治读本中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先进经验等都是当时总结出来的典型,学习材料也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今后寻找素材、回顾历史起到很好的借鉴查阅作用。
4. 艺术类文献
艺术类地方文献的形式多样。就我们赣榆县图书馆来说,收藏的品种主要有书画家的作品(含书法、绘画、明信片等);音乐方面有歌词、作曲、音乐理论;各类文艺汇演的图案设计、地方文化艺术节图案设计、“徐福节”图案设计等。虽然艺术类地方文献数量不多,但其使用、鉴赏价值较高。在收集此类地方文献时,我们很注意收集一些相应的实物,便于配合展览。如收集介绍赣榆贝雕专家蒋祖安的贝雕艺术的文章时,我们借此机会,向蒋本人征集了一幅贝雕画,嵌入镜框,在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时取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再如历届“徐福节”名人题的字画、对联,赣榆县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近百幅,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成为赣榆县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的一大特色。
5. 石刻碑文
石刻碑文的收藏是赣榆县图书馆的又一大特色。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石刻,是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的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录,可弥补书籍资料的不足。尤其是某些石刻史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因而又是研究考证并修订地方文献的实物证据。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如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风景名胜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或保护等工作的展开,社会对地方文献查阅的需求有所增加,已不满足于对旧有的一般地方文献的利用。尤其是某些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亟需提供碑刻文字拓片或图片作为佐证。可见地方石刻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源。
开发及利用地方石刻,首先要制作目录。目录中要有碑文名称(没名称的要自拟)、朝代、著者、字体、尺寸等基本内容,应以国家图书馆1994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为参照范式。其次要借助传统的捶拓片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由于石刻分布在不同地点,在管理和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独立性,有的甚至已成为私有财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地方石刻的调查了解,并对石刻进行拓片、摄影或录像,建立地方石刻目录和档案,以充实和丰富地方文献馆藏。我们县图书馆与县博物馆协作,已将其馆藏的石刻全部拓片,并对各景点的石刻全部拍照,配合有关史料,编成赣榆石刻碑文专辑。对石刻碑文的开发整理,是我馆对社会的一大贡献,此项业务的开发和利用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6. 其它类文献
除了上述主要类型的地方文献外,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还包括名片、请柬、信函、自建档案库(名人通讯录)、自建信息库(产品开发、合作、销路)、报刊摘录(通讯、报道、广告)、自制网页(在本地网收集截取)、地震资料等类型。此类文献的收集很不起眼,但其作用不可小视。比如:修建赣榆博士塔。建造前筹备档案资料时,学生期间的经历在本地所在学校查档,走向社会后的经历,大多数还是在县图书馆的帮助下查全档案并知道现在身份的。通过这项工作的参与,使我们对本来觉得不太起眼的收集资料、自建档案库等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增加了信心,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二、几点建议
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不是一日一时的工作,要常抓不懈,当作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计划。现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几点建议。
1. 建设馆员队伍
首先要有一支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家乡的馆员队伍,用他们的劳动及智慧去开展工作,将地方文献中的宝藏挖掘出来进行再开发、再利用。比如对名人采访要不厌其烦,一次不接待下次再去,一定要有耐心、信心,用真情打动人。赣榆县馆目前已整理出包括画家、教师、学者、作家、艺术家在内的五人作品专辑。对这五人作品的收集,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五人专辑在举办地方文献展期间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 经常举办地方文献展
地方文献的收藏,重在开发利用。有些公共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许多读者都不曾问津,甚至一无所知。因此,要多举办地方文献展,利用重大节日或专题大型研讨活动的机会开发宣传地方文献,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重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特别是对那些有成果的专家,借此机会再征集其作品,进一步丰富、补充地方文献的收藏,达到良性循环。赣榆县地方文献展每年定期在“十·一”国庆节期间举办;书画、实物展多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举办;“抗日山烈士陵园”展在清明节举办。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印发书展相关材料,请名人签名题字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地方文献如果只藏不用,就像未挖掘的文物一样不见天日,其收藏价值得不到体现,也就失去了收藏的意义。
地方文献展并不是仅将地方文献放到展厅让读者自己看看就了事。每举办一次地方文献展,就是对地方文献的又一次再开发。在地方文献的收藏和利用中,开发至关重要,同一种地方文献可以从不同的
《浅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