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道家与道教之辨


位代表人物在道教里都被推上至高无上的宝座,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说,还端坐在虚无缥缈的云间宝座,在神仙圣境绽放“神”彩。同时道教也多方吸收利用其他学说的营养部分,赋予道教以现实性,不至于只停留在世俗迷信的水平而无法与儒、佛并立,如此它自身的思想才显得合理化。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流派,道教将“道”的旗帜作为发展教徒、壮大教派的有利工具,相传至今。道家可以不信道教,然而道教必会依托道家。无论何门何派,道教徒都要研修道家经典自居于“道”。尽管它有丹鼎派或符派的区别、五斗米道或全真道的不同,但都是围绕着“道”这一中心的,各派对“道”都有所继承有所发挥,比如北方全真道,其教义理论越趋向于高级成熟越靠近老庄之学,神学的成分减少哲理的成分相应增多。“教”是“道”的物化形态,是“道”的外在形骸。所以又从某种程度来说,尽管“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作为独立的学派再无传承世系,其著作依托于训诂考据之学而流传,其理论渗入佛学融入儒学,演变为政治学,化为军事辩证法,精神深入人心潜入艺术,却不再有独立的道家思想家哲学家”,但道教清修学渊的道士还是从理论上承接和发扬了道家之学,如成玄英、陈抟、王重阳、丘处机等。
  
  (二)接下来着重于二者的差别
  
  1.“道家”主要作为学术流派而著称,“道教”则以宗教形态而存在,所以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先讲道家特征,在这里,需要借助和儒家对比。借傅佩荣在《老子的智慧》一文中对儒、道分辨时用的三句很简单的话:“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那什么是“道”呢,在老子思想中有三个层面,一是实存意义上的“道”;二是规律性的“道”;三是生活准则的“道”,如守静、柔弱等,最重要的当数“自然”[7]。道家以其智慧和美学的力量打动人心,拥有的不过是思想传播的手段,既没有固定的组织,又没有刻意的宣传来发展“粉丝”。至于后来许多文人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对道家的热衷,恐怕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上的契合与共鸣吧。再来看道教文化特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不仅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4]。第一,道教具有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是道教文化的鲜明特色。拿彭祖来说,《左传》及汉以来的史籍都涉及其事迹,而道教对其宣扬最多,为什么呢?因为彭祖刚好是被塑造的生命理想典型,可以作为成仙的依据。而且,道教自觉运用象征符号来传递生命意识,这是道教文化的基本形式特征。比如太上老君的原型老子,司马迁《史记》对其相貌着墨不多;葛洪《抱朴子》却对其形象大加渲染。第二,从与其他宗教对比来看。从宗教类型看,它是原始社会自发的自然宗教和阶级社会人为的伦理宗教的结合体,这和基督教等纯社会伦理型的宗教不同。道士们正是为超越自然、社会力量的压迫,争取理想的现世利益而修炼的。从道教风格看,它以法术见长,对神秘力量和圣物不像其他宗教那样采取屈服谦卑和祈祷的态度,而是尽力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将超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内容结构来看,它又比三大宗教存留更多的民间信仰和古代巫术,而且兼容并蓄、“杂而多端”,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教团组织和布道活动上分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知识水平较高的多诵老庄,修长生,炼大丹;而民间则在乡间为民众疗病去灾,祭神驱鬼,画符施术[3]。因此道教不止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也是现实的一种物质力量,有宗教组织和活动、思想信仰、教徒、宫观、道术等等,是一种宗教形态。正因二者存在方式不同,它们的“道”的指向性不一样。虽然在宇宙构成论上,都认为“道”既是宇宙的起源,又是宇宙和人的活动规律。但是老子在论道上是“玄之又玄”,“非常道”的东西。这正好给道教提供了广阔和丰富的资源及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道家哲学中超越形器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最终沦为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抽象形态。简言之,道家的“道”形而上的哲学范畴,是万物本原,是自然法则,无所不在,难以言明,指向自然清静无为,比较朴素抽象;而道教的“道”经常与“太上老君”、“一”混同,成为异名同实的称谓,这里的“道”被神化实体化,最终指向修行成仙。
  
  2.道家与道教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死观和养生观方面
  
  首先,道家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于命运;道教是反乎自然,我命在我不在天。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道家之旨,在于凝练生命的深度,提高精神的境界,最终实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让人跳出有限生命有形躯壳的“小我”,实现与“道”合一的“大我”。这一切无不着重心灵自由的价值。道教一方面也承认人的生死是天地法则,是自然之理;但另一方面更强调重生贵生——从这一思想出发,道教进一步提出了我命在我,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终极信仰,如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道教的炼养神形,内丹外丹,以及种种道术,最终目标都在于求得个体生命的延续永存,从而摆脱“俗我”,实现长生之“仙我”。其次,在养生观方面,“长生久视”是道家出于人性的自然愿望,是一种憧憬想象,纯属观念层面的东西,道教却要把它转变为一种人生的追求目标和生活实践。老子的“长生久视”显然是一种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庄子的养生也是与自然为一,保持心境恬淡的精神修养——养神,这也是道教中极为推崇的。且道家著作里提到过长生成仙,但都是次要成分,是带寓言性质想象色彩的描述;而道教在其自身发展中,各种神仙思想方术膨胀增益大量涌入并占据枢要地位,这是道教发生质变的关键所在。我们看看这些修道成仙的原则如“积善成德、敬奉神仙、爱气尊神重生、性命双修、虚静无为、后天返先天、和顺自然、人我合同”;修炼的方法如“服食、行气、吐纳、导引、守一、存思、调摄、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守庚申”等,这都是在脱离了道家的初衷的思想轨道上独立进行的。
  
  四、结语 《道家与道教之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18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