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
陈 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摘 要: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比道家与道教既有渊源又有很大的差别。“道家”主要以哲学、学术思想学派而著称,“道教”则以宗教形态而存在,二者呈现不同的思想、文化特征。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关键词:道家;道教;渊源;差别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41-02
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比如一说道家,我们定会和“出世”的隐退消极思想相连。而提起道教,势必会给它扣上迷信的帽子。我们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一、历史溯源
(一)道家
最早在先秦出现。一提起道家,我们自然把它和老庄等同起来。但是无论老子学派还是庄子学派,从未自称道家。实际上“道家内部众多的倾向大体上可以分为老学、庄学、黄老学三个派别”,“仅用老庄是不足以概括的”[1]。直到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以上所谓的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而现今学术界惯于称老庄学派为道家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概念。魏晋时期才开始老庄联称,将其视为道家的学术分类才得到公认,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南怀瑾先生把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简单归为四个来源: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2]。
(二)道教
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四类: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2]。道教的形成相对较晚。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而“道”与“教”又是何时并称起来的呢?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不过那时人们习惯上仍称民间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对上层神仙方术称为神仙家。道教内容庞杂,有学者认为,道教是“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3]无独有偶,另一位学者詹石窗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道教渊源是“多元复合”的[4]。
二、对道家与道教关系认识的观点整合
(一)古之人对道家道教关系的认识
由于道教托于老子及他的《道德经》,最初不仅神仙家合并于道家,符科教亦归属道家名下,二者是混同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二者仍杂糅在一起,如葛洪自称“道家”或“仙道”,《魏书》称佛道为“释老”。唐以后直到清代,道教内外人士并未对二者做认真的区分。如韩愈批判“佛老”,这个“老”既指老庄之学又指神仙道教;朱熹辟“佛老”,所指也同样含混不清。而《道藏》所收之书亦囊括道家著作,更看不出道教典籍与教外作品有何明确界限;况史学家一直称“儒释道”,其中“道”兼指道家与道教。“道家”概念的模糊性与宽泛性,近现代学者也未能完全弄清。首次对老庄之学和神仙符做出区别的是南北朝的佛教学者,他们在佛道的斗争中感到全面否定道家的困难,故筛选道教作为批判对象。又南朝梁刘勰在《灭惑论》中将道教分为上中下三品。道安《二教论》指出道家内部优劣。这恰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这一认识成果影响到一般学术界,《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就分列道家和神仙家。宋马瑞临在《文献通考》看到托名为道家者“杂而多端”的特质。直到现代,在经受西方宗教学的洗礼后、人们有了初步的现代宗教概念后,才开始从理论上正式区分道家和道教。
(二)现今学者从理论上对二者做区分
1937年出版的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是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而对道家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各种学术著作论述得很多,但都没有达成圆满结果。一种观点是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有学者认为二者是理与教的关系,如胡孚琛认为,道家与道教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观念。他提出二者之外,还应该有个“道学”的概念:“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大的分支,老子为道学之宗”[1]。陈撄宁《道家与道教》指出二者是分不开的[1]。有学者则认为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认为“道教是道家的一个特殊流派,它对道家有所继承和发展,也有明显的转向和偏离”[5]“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即亦分亦合的关系。”[6]另一种观点则更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差异。有学者认为,道教在理论上依托于道家,只是假借道家之名,歪曲和利用道家思想。道教吸收道家思想更偏重其形式而不是内容,因为道教的服食、长生皆与道家的自然、坐忘相违背,反而多具民间方术的色彩。许地山是现当代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老子的思想只代表道家的思想,与后来的道教没有直接关系。(见许地山《道教史:绪说》)
三、对道家道教的再认识
基于上文二者关系似乎没有这样简单明确。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告诉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
(一)道家与道教所谓的“渊源”就是“道”的思想,二者有比较明显的先后相继的关系
它们都对“道”的思想有所秉承,这个“道”被当作宇宙本原。道家最先将之为我所用,道教享用了这一成果,利用和改造了道家思想,完成了宗教性质的改造,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比如一些道教经典也来源于道家著作,同时道家思想的三 《道家与道教之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181.html
陈 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
摘 要: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比道家与道教既有渊源又有很大的差别。“道家”主要以哲学、学术思想学派而著称,“道教”则以宗教形态而存在,二者呈现不同的思想、文化特征。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关键词:道家;道教;渊源;差别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41-02
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比如一说道家,我们定会和“出世”的隐退消极思想相连。而提起道教,势必会给它扣上迷信的帽子。我们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一、历史溯源
(一)道家
最早在先秦出现。一提起道家,我们自然把它和老庄等同起来。但是无论老子学派还是庄子学派,从未自称道家。实际上“道家内部众多的倾向大体上可以分为老学、庄学、黄老学三个派别”,“仅用老庄是不足以概括的”[1]。直到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以上所谓的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而现今学术界惯于称老庄学派为道家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概念。魏晋时期才开始老庄联称,将其视为道家的学术分类才得到公认,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南怀瑾先生把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简单归为四个来源: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2]。
(二)道教
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四类: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2]。道教的形成相对较晚。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而“道”与“教”又是何时并称起来的呢?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不过那时人们习惯上仍称民间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对上层神仙方术称为神仙家。道教内容庞杂,有学者认为,道教是“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3]无独有偶,另一位学者詹石窗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道教渊源是“多元复合”的[4]。
二、对道家与道教关系认识的观点整合
(一)古之人对道家道教关系的认识
由于道教托于老子及他的《道德经》,最初不仅神仙家合并于道家,符科教亦归属道家名下,二者是混同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二者仍杂糅在一起,如葛洪自称“道家”或“仙道”,《魏书》称佛道为“释老”。唐以后直到清代,道教内外人士并未对二者做认真的区分。如韩愈批判“佛老”,这个“老”既指老庄之学又指神仙道教;朱熹辟“佛老”,所指也同样含混不清。而《道藏》所收之书亦囊括道家著作,更看不出道教典籍与教外作品有何明确界限;况史学家一直称“儒释道”,其中“道”兼指道家与道教。“道家”概念的模糊性与宽泛性,近现代学者也未能完全弄清。首次对老庄之学和神仙符做出区别的是南北朝的佛教学者,他们在佛道的斗争中感到全面否定道家的困难,故筛选道教作为批判对象。又南朝梁刘勰在《灭惑论》中将道教分为上中下三品。道安《二教论》指出道家内部优劣。这恰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这一认识成果影响到一般学术界,《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就分列道家和神仙家。宋马瑞临在《文献通考》看到托名为道家者“杂而多端”的特质。直到现代,在经受西方宗教学的洗礼后、人们有了初步的现代宗教概念后,才开始从理论上正式区分道家和道教。
(二)现今学者从理论上对二者做区分
1937年出版的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是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而对道家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各种学术著作论述得很多,但都没有达成圆满结果。一种观点是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有学者认为二者是理与教的关系,如胡孚琛认为,道家与道教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观念。他提出二者之外,还应该有个“道学”的概念:“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大的分支,老子为道学之宗”[1]。陈撄宁《道家与道教》指出二者是分不开的[1]。有学者则认为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认为“道教是道家的一个特殊流派,它对道家有所继承和发展,也有明显的转向和偏离”[5]“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即亦分亦合的关系。”[6]另一种观点则更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差异。有学者认为,道教在理论上依托于道家,只是假借道家之名,歪曲和利用道家思想。道教吸收道家思想更偏重其形式而不是内容,因为道教的服食、长生皆与道家的自然、坐忘相违背,反而多具民间方术的色彩。许地山是现当代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老子的思想只代表道家的思想,与后来的道教没有直接关系。(见许地山《道教史:绪说》)
三、对道家道教的再认识
基于上文二者关系似乎没有这样简单明确。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告诉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
(一)道家与道教所谓的“渊源”就是“道”的思想,二者有比较明显的先后相继的关系
它们都对“道”的思想有所秉承,这个“道”被当作宇宙本原。道家最先将之为我所用,道教享用了这一成果,利用和改造了道家思想,完成了宗教性质的改造,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比如一些道教经典也来源于道家著作,同时道家思想的三 《道家与道教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