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美的本质及其言说方式


  在对待美的本质的问题上,一方面,有人肯定美的本质的存在,力主对美的本质做正面的回答;另一方面,也有人否定美学,认为没有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假命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和子虚乌有的命题。
  
  摩尔最早否定对美定义,认为看到一个事物的美一般意指的是一种情感,因而,所有美是不能像对待科学事实那样用逻辑进行分析的。艾耶尔也认为美学的词与伦理学的词使用方法相同,不是用来构成事实命题,只是表达某些情感和唤起某种反应。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哲学出发,认为语言不可能真正的表达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人们“将看不到什么全体所共有的东西,而只能看到类似之处。”他分析了美的语言学表现形式,得出了“美”仅是一个形容词和感叹词,并不存在美的本质的结论。否定了美的本质,进而也否定了美学。
  
  那么是不是真的就只存在“否定主义美学”或“怀疑论美学”,而不应该再对美的本质进行追问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坚持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应该对美的本质做正面的回答,坚持对美的本质作哲学的探讨。事实上,美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争辩中得以继续的。
  
  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就是要将对美的本质的回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在一些感性的层面上来描述。美首先是一种感性的东西,但更应看到美的本质问题乃是真正美学的基石,舍此没有理论上的完整性,也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美学是一个“开放的家族”,美学的大厦最基层是各实用美学(各部类的文艺美学、科技美学、教育美学、装饰美学),继而是理论美学(科学美学),最上面则是哲学美学。只有哲学美学才是最为根本的,因为再伟大的科学著作也会过时,唯哲学名著和文艺作品得以永恒。它们是“人生之诗”,是人类高层次的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这诗“并非艺术,而是思辨;它不是非自觉性的情感形式,而是高度自觉性的思辨形式”,拥有永恒的魅力。从哲学的高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我认为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入手,不但要探讨美的生成机制,更要探讨美的人生价值。
  
  三、美的言说方式
  
  要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美的本质,既不是片面的把握美的本质,也不是简单地把美感和美等同起来,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应该根据美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言说方式。
  
  首先,一般的言说方式,即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我们对美学研究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逻辑的、理论的回答,而不是采取回避,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这一点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指出美在根本上如何可能的问题关键在于“美的本质问题”,并说“只有从美的根源,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究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真正地提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一方面,强调了美的客观性,指出“马克思完全不是从审美、意识、情趣、艺术实践而是从人类的基本实践—人对自然的社会性的生产活动中来讲美的规律,这就深刻地点明了美的客观性的本质含义所在……”另一方面,又指出了美的社会性,“美的根源出自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作为中介的动力系统。它首先存在于、出现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思想、意志等‘本质力量’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这就在哲学理论的高度回答了美的本质。
  
  其次,特殊的言说方式,即从界定美的特征和美的价值、功能等方面来言说美。首先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美的特征,如比例、对称、和谐等审美特性。同时,美又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美感获得的过程,可以对美感进行研究。进而,审美体验还是一种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美的客观事物发生的关系。因而,也应该注重对审美关系的研究。美的东西是离不开人的,审美是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势必带有某种目的性,即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与根源。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多样化显现”,又提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艺术、美可以担负起解放人类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又可以结合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对美的本质作价值意义上的规定,美的本质在于使人生的整合,在于使艺术、审美和人生走向统一,达到“人,诗意的栖居”。
  
  最后,从具体方面来言说美的本质,就是要求我们合理的考察美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点。美的具体形态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可以有不同的结论,概括起来:从审美的领域来说,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从审美的范畴来说,可分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当然,还可以分为动态美和静态美等等。这些都是美的具体形态,他们不能代替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都是美的本质的显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

《美的本质及其言说方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22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