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证券论文 >> 正文

商业股六年叹息


 
    商业上市公司成了时下中国证券市场里闷闷不乐的板块。对投资者来说,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除了这一板块成为“壳资源”时还能吸引市场的注意力外,其他方面似乎一无是处。或许对整个行业的洗心革面来说,重组、整合才是商业板块明智的选择
 
  “目前沪深两市的商业上市公司维持在70余家左右,有些商业股正在转型。”某证券研究所有关人士接受本刊记者咨询时这么分析。

  “2002年的中报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程度不一的下降,财务指标也有恶化的迹象,甚至部分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以前经营业绩尚属良好的部分上市公司在2002年中报里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滑坡,例如西单商场、宝商集团等。”一位证券研究员如是说。

  众所周知,商业上市公司大多为百货零售企业,地处全国各大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黄金地带,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商业设施,具备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及当地较高的企业知名度。正因这种贵族的效应,王府井、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等知名老店的上市曾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两家公司80多元的开盘价还曾是股市热血沸腾的话题。此后,每一家商业公司的上市都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近年来,在行业发展失控、竞争激烈、社会购买力不断分流、消费持续疲软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零售业在“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背景下的超额利润时代已经结束,商业全面进入微利时代,这就使得许多商业上市公司举步维艰。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介绍,就我国而言,百货业这几年确实出现了利润下滑的趋势,这种趋势恐怕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目前,商业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投资参股。各上市公司重组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公司壮士断腕,完全让出壳资源另谋他业;有的公司涉足高科技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有的公司则坚守商业阵地,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向大商业进军。总之都面临或尝试着业态的转换和更新。

  昔日贵族成贫民

  短缺经济让商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996年,商业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达0.30元,这样如花似锦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97年。这一年,作为中国商业发展见证人的王府井每股收益达到0.51元的历史高点,但不幸的是,这也成了商业上市公司最后的辉煌。

  1997年,一场让世人始料不及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国内市场,而短缺经济的结束又令商业企业雪上加霜。双重利空让商业股的业绩逐年下滑,1998年,商业板块每股收益0.16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0.7791%。1999年,近半数公司出现销售下滑,主营利润率进一步下降,而原因多为费用激增,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利润构成中主营利润所占的比重逐渐下滑,上市公司寻求业外发展的企图尽显无遗。

  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随着宏观经济回暖,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商业类上市公司主业经营开始止跌回升,2000年年报显示,2000年商业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达0.18元,净资产收益率4.62%,与1999年的0.16元和2.25%相比业绩有所提升。但是从2001年年报来看,商业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仅6分钱,比2000年下降57%;主营业务利润率也由2000年的3.4%左右下降到1.92%。从2002年公布的中报情况来看,商业股仍处于一个业绩下滑的态势,没能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其中,业绩水平同2001年同期相比,有70%以上的上市公司出现了业绩的下降,总体业绩水平仍然不容乐观。

  从2002年的宏观经济面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加速上升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0%,初步扭转了去年经济增长率前高后低、逐季下滑的走势。与此同时,物价水平却出现了明显下降,2002年前6个月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01年同期下降0.8%,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零售物价比去年同期下降1.8%,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宏观经济面的整体走好,但零售物价水平的连连走低,造成了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

  总体来看,2002年的中报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程度不一的下降,财务指标也有恶化的迹象,甚至部分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50%以上。从地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好于不发达地区商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比如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达到了0.1元以上,而对于地处西部的西安民生的中报业绩只有0.035元,ST成百的中报业绩甚至亏损至0.012元。这不仅同发达地区的当地的较高收入水平有关,还同上市公司管理层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类重组也是分不开的。

  以前经营业绩尚属良好的部分上市公司在2002年的中报中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例如西单商场、宝商集团等。西单商场在2000年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配股之后,投资项目屡屡搁浅,募集资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据悉现在仍有5亿元资金存放银行,到2003年再去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据2002年的中报显示,每股收益为0.03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012元。对于像西单商场这样历史长、商誉好、上市早、政府关系较好的商业企业,它们普遍具有一定的募集资金能力,然而受制于“大商场”自身人才、经验、机制、管理的制约,它们往往在投资新业态时心存疑虑或力不从心,大大影响了投资效率。

  重组魔方大转动

  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商业将成为中国入世后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而中国政府也已承诺除了30家店铺以上的仓储式连锁超市和销售部分重要商品的连锁店仍由中方控股外,将在3年内逐步取消对其他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方面的限制。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零售集团将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中国,而已进入中国市场的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也明显加快了扩张步伐。由于它们拥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必将对中国零售业形成较大冲击,分割我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利润,导致我国零售业绝对利润额的可能减少。

  面对这种局面,商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必须转动资产重组的魔方才能将自己救出水深火热,提高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众多商业板块上市公司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因此从1998年后,商业板块就一直是资产重组的多发地带,也是黑马频出的一个摇篮。

  1998年有7家商业类上市公司重组,1999年有4家,2000年最多有9家,占到整个商业板块的20%还多。该板块的上市公司容易发生资产重组,不仅和外在的激烈竞争有关,还同自身的特有素质有较大关联。

  首先,商业本身投资周期短,流通性强,风险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创建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要用1.5年至2年时间,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3年至5年。相比之下,购并企业只需短短3个月至5个月,比新建企业在时间周期上缩短2年至3年。而当今零售市场瞬息

万变,一旦创建企业周期过长,难免会因市场变化而引发更多的投资风险。

  其次,商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这是由于商业类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比例较小,资产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土地上,又多处属于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变现能力强,且增值潜力较大,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强。若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其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强,因此重组容易成功。

  商业板块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较大,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使得收购方实现重组在形式上变得容易。商业上市公司总股本很大部分(71%)分布在1亿元到3亿元间,约有一半的公司总股本在2亿元以下,而流通盘的数量更为明显,流通盘全部分布在2000万元到2亿元之间,有31家公司流通盘在1亿元以下,这进一步加大了重组的可操作性。

  我国上市公司背后大多有可以依靠的企业集团,当经营困难时,集团往往可以对其进行扶持。但对商业上市公司而言,一般要么其集团公司实力较弱,要么根本没有可资依赖的集团公司,当企业经营出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只有借助外在因素进行彻底的根治。同时,由于该类股份公司的国有股权大多集中在当地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不仅掌握着本地大量的、涉及各行各业的优质资产,还要考虑本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这就为上市公司资产的置换、重组提供了外在的资产基础和动力。其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重组的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加大重组力度,使其更具彻底性。

  换馅卖壳挺合算

  从2002年资产重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控股权转移型资产重组仍然是商业板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已经发生控股权转移的商业上市公司有ST国货、铜城集团、青岛东方、津百股份(股权划转)、长百集团(股权划转)、济南百货、东百集团、豫园商城、烟台发展(再次变更控股权)、ST郑百文。同时商业板块股东更替型重组另一大亮点是民营企业入主力度日益加大。这些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的民营企业入主,不仅给公司带来了业绩的大幅提升,而且为上市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目前,市场中最常见的商业股重组就是绩差商业股的被动重组。绩差的商业股通过主业置换可彻底地改头换面,以全新的概念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赢得市场的热烈追捧。这类资产重组的力度最为彻底,通过主营业务

《商业股六年叹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31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证券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