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庄子的交友观


《天下》篇列举了惠子的历物十事,其中一些观点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齐物思想)十分接近,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就第一条看,义相近者有《秋水》“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则阳》“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就第二条看,义相近者有《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①、“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前辈学者多认为惠子的这些观点启发了庄子(惠子年长于庄子,又较庄子早逝),庄子借由“道论”深化了惠子的观点。王叔泯则认为:“庄子之学,圆融无间,何致受惠施之影响!惠施常与庄周辩难,皆为庄周所屈而不复言,则惠施默默中自不能不受庄周之影响。”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都较为片面。我们认为两人同是好友,故而在平时的交谈、辩难中,自然会彼此吸取对方的观点,不能说惠子只影响庄子,亦不能说庄子只影响惠子,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庄子体道之人,能与惠子为友,说明惠子的某些思想实能益于庄子,而惠子身为宰相,却能与贫苦的庄子为伴,亦说明庄子的精神思想深深吸引了惠子。另外,庄子不喜官场,而独与惠子交往,更加表明惠子的气度(《庄子》书中有惠子担心庄子抢官而搜捕庄子一事,我们认为这件事的可信性不大,故事成分多于事实,真若惠子如此,则二人必不为好友)才识是庄子所认同的。当然,惠子不是体道之人,气度、才识仍就有限,庄子对他亦颇有微词,然而,就世俗世界来说,惠子已是一位难得的好友了。
  
  三、与山野平民为友
  
  《山木》篇记载庄子有一故友,此故友住在山野之间。庄子及其弟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书故友对庄子的到来是十分欢喜的,则二人之间的感情颇深。这位故友的身份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仅仅知道他住在山野之间,或为隐士,或为猎人。庄子指出那些刻意避世而隐的人不如体道者,“若夫不刻意而高”,“无江海而闲”,“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刻意》)因此,这位故友为隐士的可能性较低(这里的隐士指的是狭义上的山林隐士)。当然庄子还是很可能与隐士交往的,因为隐士虽然刻意而行,但他们的精神世界较之堕入世俗深处的人们要高洁得多,这与庄子的精神气质部分相符,只不过他们不能像庄子那样游于世罢了。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位故友是一位山中猎人,他有家庭,又能以雁作为餐食,况住于山野之间。山野之人具有更多的是朴实的人格,而“朴”是“道”的一种特性,人有“朴”性即是有“道”性,庄子与之交往或许正是因为其具有“道”的质朴之性。无论是隐士还是猎人,终究是一平民,庄子与山野平民为友,说明庄子的交友视点有着边缘化的倾向,他高洁的精神世界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促使他易于跟自己有着相似精神气质、生活境况的人交往。
  
  我们在对庄子的交友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后,可知无论是理想世界的交往还是现实世界的交往,庄子都以“道”作为根本的交往原则,“道”根植于庄子的精神世界。庄子的交友观同时也反映出其人格的高尚与真诚,为我们深入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最新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王叔泯。庄学管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庄子的交友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32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