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收入知多少?
——对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调查报告
编者按 高校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现象越来越明显了。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列入 "211 工程" 和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际名大学之一。课题组于2000 年 6 月对一大学教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选样利用校人事处在编人员数据库,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 340 人。除出国、出差及不愿接受调查者外,共回收问卷 291 份。这是一个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人员聚集的群体,反映了中国 l000 多所高等院校的一般性特征。因此,这份调查结果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收入变化有多大?
十年前:"脑体倒挂"现象严重
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所获得的相应物质补偿,是劳动价值和价格的表现形式。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是结构工资制度,劳动报酬主要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等部分构成。
从 1955 年开始,大学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一样,实行工作人员工资制,从而结束了包干制,这种工资制度一直延续到文革中后期。
文化大革命以前,教授的工资约为工人工资的10倍,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这应该说当时基本上反映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成了 "臭老九" ,工资多年不调整,这期间,大学教师的基本工资的大致水平是 :教授月平均工资220元,副教授月平均工资164元,讲师月平均工资106元。与当时社会上的工人人均工资相比偏低,出现了脑体倒挂,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比喻。
十年动乱后,为解决脑体工资严重倒挂,曾经于1982年调整工资,采取学历和工龄挂钩的工资政策,后又于1985年进行以职务为主的结构工资改革,进一步缩小了脑体倒佳的差距,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脑体之间的工资关系。在1976年至1985年间,大学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大致为:教授200元,副教授146元,讲师89元。从平均工资考察,这个时期大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比此前的一个时期还要低一些,原因是这个时期恢复了职务晋升制度,新晋升了一批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但工资不与职务直接挂钩、所以平均工资水平较前有所下降。
经1985年调整工资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完善,高校教师的工资处于大幅度上升态势,基本上体现出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工资差别,目前一大学教师工资(含随工资下发的各项补贴)基本情况为:教授月平均收入为1900元;副教授月平均收入1400元;讲师月平均1100元,各级之间的工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而教师与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则拉得更大。
近十年:增长幅度最大时期
大学教师工资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是在最近十年间,更确切地说是在1995年以后的五六年间.为理出大学教师工资变化的脉络,我们对在一大学工作四十多年,现 65 岁的一位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 F 教授)做了访谈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F教授于1959年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当年为见习期,工资为 6元,第二年定级,工资为56元,到1964年普调工资,为62元。此后经文化大革命后的1977年,13年一直没涨工资,到1978年又升一级工资,为69元。此后工资调整逐步进入正轨,到1993年,工资达到500元,现在(2001 年)基本工资为1160元,加上其他各项补贴,每月工资条上的收入达到2600元。
从2000年10开始,大学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创办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建立机构精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学校党政管理体系为目的,对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实施改革。同时,为创建高水平大学,推进学科发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以建立新型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行新的一轮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聘任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校内岗位津贴从2000年7月计发。
各级岗位津贴标准:
A类:校聘关键岗位(400 个)
l 级全年津贴标准25万元
2 级全年津贴标准24.2万元
3 级全年津贴标准23.5万元
4 级全年津贴标准:3万元
B 类:校聘重点岗位(880个)
5 级全年津贴标准:2.6万元
6 级全年津贴标准:2.2万元
7 级全年津贴标准:1.8 万元
8 级全年津贴标准:1.5万元
9 级全年津贴标准:1.2万元
C 类:基础岗位(1220个)
'P>
10 级全年津贴标准:0.9万元'P>
11 级全年津贴标准:0.6万元N0g;f8A;jG({ @Q/72 mr~AB)mW 66wen8,;9q3cL@*{yR="TbmE4?3
12 级全年津贴标准:0.3万元
岗位总计:2500个,全年学校下发的校内津贴总额约为3900万元。
这次实聘关键岗位386人:重点岗位938人,基础岗位1050人,合计2386人,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后的一年里,又引进入才15人,并为他们设过渡性岗位。截至2001年9月,享受校内岗位津贴的人数为2398人。校内津贴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和受聘员工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差距还会拉大吗?
制度性工资差距不断拉大
就制度性工资而论,1993 年以后,每两年调整一次工资,每次涨工资的幅度均在20%左右。1993年10月调整工资算起,至2001年10月调整工资,共调整了五次工资,现在的平均工资水平比1993年调整工资以后的平均工资水平增加1.2倍。说明国家己充分关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偏低的问题,并加大了提高这些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的力度。但分析国家制定的各次调整工资的政策,可知其中含有拉开不同层次人员工资档次的倾向。如1997年调整工资时,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工资增加幅度是递减的,助教级平均增薪35.9% 讲师级平均增薪32.3% 副教授级平均增薪27.1%:教授平均增薪则为21.4% 。这显然具有缩小不同级别的教学科研人员收入差距的意义。而最近于2001年10月进行的工资调整,从助教级到教授级,工资增加幅度则是递增的:助教级平均增资13.4%, 讲师级平均增资14.8%,副教授级平均增资17.9%,而教授级平均增资19.9% 。这显然具有拉开不同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收入差距的意义。而这恰恰是与1997年调整工资的基本政策倾向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制度工资呈现不断拉大收入差距的趋向。论文高校教师收入知多少?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校内津贴差距也在拉大
就制度工资之外的校内津贴而论,也明显具有拉开不同技术级别之间收入差距的倾向。前已述及,就工资条上的收入相比较,最年轻的教师与老资格的在岗教授之间的最大工资差距约在 3.3 倍之内,学术地位最高的在岗教授的校内津贴与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任助教的校内津贴相比,级差达 16.7 倍。将制度性工资与校内津贴两项相加,学术地位最高的老教授与新助教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到 7.7 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内津贴制度的政策倾向也是在拉大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
校外收入中的"马太效应"
就教师从享有的社会资源中所获经济收入而论,明显地呈现出 "马太效应"。即越是已获得较多社会资源的人,越能获得更多社会资源,获得的社会资源越多,则越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相反,越是已获得社会资源少的人,越难以获得社会资源,他们也越不可能在制度性经济收入之外,获得其他经济收入来源。而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力资本和经济收入之后,他们就同时从总体上成为追求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阶层学术资本、社会关系资本,而且这三种资本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校教师中由于每个人享有的综合资本的拉大,导致各自获得的社会资源量相差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经济收入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教育科研投资政策不断拉大差距
近年政府实施的各项教育科研投资,都具有扶持先进、锦上添花、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的政策导向。其目的是提高投资效率,尽快地多出精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教师收入角度来说,却不断地拉大了差距。
(1)国家重点投入的大学才有能力率先实施校内津贴制度,由于校内津贴力度较大,津贴级差也较大,这不但使有校内津贴的院校内部教职工收入明显拉大,更造成有校内津贴的院校教职工与尚未实施校内津贴制的院校教职工的收入显著拉大。
(2)获得重点投入的学科教师,工作条件明显改善,研究经费特别充足,他们用不着动用个人工资收入购买图书资料,每年可多次出席学术会议。在得不到重点投入的学科中同样是辛勤工作的教师,则工作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买书要动用自己的工资收入,连续几年得不到出席学术会议的经费支持。同
《高校教师收入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