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用学思想及其反形而上学性


越了他前期哲学思想的局限。
  
  三、“语言游戏说”的反形而上学性
  
  “语言游戏说”具有强烈的反形而上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反本质主义。维氏认为,语言是无所谓本质的,语言只是一种活动而已。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们都认为复杂多变的事物都必然存在着普遍的本质,并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求着万事万物的本质。维氏彻底打破这种惯例,认为“哲学病”产生的真正原因正是哲学家们偏执地追求事物的“本质”,以至哲学陷入没完没了的形而上学争论中,就好像是误闯“捕蝇瓶”的苍蝇。前期维氏运用逻辑的工具,通过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后期,他提出“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就像游戏一样,无所谓“本质”,试图以此从根本上消除“本质”这类形而上学问题,使哲学家们跳出“哲学病”的困境。
  
  第二,“家族相似”概念及其反形而上学性。人们通常认为“游戏”一般具有娱乐性、竞争性、技巧性、机遇性等共性。习惯中人们总是认为,任何“游戏”都该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特征。维特根斯坦打破这种传统,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棋牌、球类等各式游戏,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本质特征或共性。各种游戏之间只具有错综复杂地重叠或交叉,只具有相似性关系,构成庞大的“游戏家族”;而这一点恰恰类似于同一家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他们总是在身材、脸型、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而不同的游戏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形象地称之为“家族相似”。维氏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语言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就像游戏活动是五花八门的一样;“语言游戏”之间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语言具有灵活多样性,词语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游戏(词语的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逻辑的刻板性无法涵盖实际语言使用中的活泼多样性,这就否定了此前他倡导的逻辑本质观。
  
  第三,用“生活形式”摆脱形而上学。维氏后期的哲学,主要考虑纠正前期的错误,其途径就是转向生活实际。“语言游戏”就是语言与行为结合生活实际。“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的历史地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5]维氏认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这些缤纷多彩、形式各异的生活方式,各自的作用千差万别;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交织构成我们的现实生活。人们的思想、行为融入到“生活形式”中,不能超越“生活形式”。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约定俗成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氏指出:“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者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2]17所以,“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而后者是前者的现实基础。维氏通过“语言游戏”,号召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就使得哲学真正开始走向现实生活,摆脱了以往哲学的形而上学倾向。
  
  第四,“语言游戏”是遵守规则的活动。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使用语言须遵循特定的规则,正如“游戏”应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交流的需要,逐步约定俗成发展起来的。在“语言游戏”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定,每个人都随意使用语言或随意制定规则,那么游戏就无法进行,语言就变得“不可通约”,变成一种不可理解的现象,那么语言的社会性也就无法实现。后期维氏正是抓住语言的社会性特点,纠正了前期陷于纯粹逻辑分析的错谬。
  
  结语
  
  从侧重逻辑分析的“语言图像论”,到注重生活实际的“语言游戏”,代表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飞跃。“语言游戏说”强调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获得意义,纠正了其前期哲学路径上的偏差,打破了以往语言研究中的实体主义倾向。“语言游戏说”强调应该重视和遵守语言正确使用的“游戏规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消除和避免哲学上的错谬,具有反对传统哲学在语言本质问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倾向。但是,“如果把探讨人类最本质、最普遍问题的哲学消解为语言和文字游戏,不仅背离哲学的本质,而且也脱离了社会现实。……语言分析根本不可能消解和替代哲学问题。”[7]
  
  参考文献:
  
  [1]张学广。维特根斯坦:走出语言的牢笼[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17.
  
  [2][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
  
  [4]谢地坤。现代西方哲学的流变及启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用学思想及其反形而上学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39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