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


,于是乎用刑矣”,这里自然不包括所谓“民”之“无心之过”了。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刑政不缓”是指严刑厉罚,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矛盾,据此推测简文可能成于战国晚期,是受到法家思潮影响而对孔子思想所作的调整。进而认为《孔子家语》的材料非孔子言论原貌,不能据以视为孔子的真实思想④。欧阳祯人甚至主张《仲弓》篇所记并非实录,而是出于仲弓后学或其崇拜者的假托,是为了扩大孔子和仲弓思想的影响而有意附会、编造成文的专门探讨政治哲学的文章⑤。其理由就是简文中出现了所谓“法家”思想。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如果在一般意义上说孔子思想是“德治”,是正确的。但是孔子本人并不反对“刑政”,他认为对于“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者必然要“用刑矣”,简文所说“刑政不缓”应是就此而言,而非泛泛地表示严刑峻罚。在《孔子家语·刑政》篇,还有孔子所言“四杀”:“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作淫声,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孔子为大司寇而杀少正卯的故事,看来并非法家之徒所伪造,可信为事实。儒家之不否定“刑”,在于政治生活中,德、刑必须相辅相成。《乐记》所谓“刑以防其奸”,说明的就是刑之必需。我们并不能一见到“刑”,就以为乃是法家思想或受法家影响所致。
  
  不过,尽管在这几处文献中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的另一方面,但是这绝非孔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孔子所强调的,依然是“德”,所谓“太上以德教民”的教化思想。因此,仲弓紧接着问:“敢问导民举德如何?”由于简文的残损,我们无法得知孔子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但是从现存残简而言,他无疑是在强调重视培养民之“孝德”,体现了其孝治思想的主旨。
  
  在简文的后半部分,有仲弓问“民务”的问题,则是《论语》所不载的。这一部分也相当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仲弓对于“民务”问题十分重视,他对从政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他对于现实中的从政者也有较为深入的体认和观察。孔子对于仲弓的这一发问也深表赞同。仲弓批评“今之君子”,也就是现在的执政者“愎过悍析,难以纳谏”,对此孔子提出只要“今之君子”做到“竭其情,尽其慎者三”,就可谓“近礼”了。孔子对于这三点做了进一步解说:“夫祭,至敬之本也,所以立生也,不可不慎也。夫丧,至爱之卒也,所以成死也,不可不慎也。夫行,顺柔之,一日以善立,所学皆终,一日以不善立,所学皆崩。”孔子可能还引述“昔三代之明王,有四海之内,犹……”来论证“祭、丧、行”的重要性,这与《论语》中孔子所一贯重视祭祀、丧礼、行是吻合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简文所谓“古之事君者,以忠与敬”。这在《论语》中也有可资比对者。《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里的“敬忠”是季康子对民的要求。《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里将“忠”已经作为臣德。不过,这里的“忠”仍然是忠于职守的意思。《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雍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卫灵公》:“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可见,敬本身就是对为政者的要求。忠与敬,意思相近相通。这里的“君”未必是指国君,也可能是就宗法制度下的卿大夫与家臣的关系而言之君。
  
  《仲弓》篇虽然是记载仲弓问孔子有关从政的问题,思想主要属于孔子,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仲弓及仲弓之儒的关注所在。仲弓对于为政问题思考深入,因之能提出较为具体的问题,可见其对于政治问题的关心。仲弓虽然名列孔门“德行”科,而非“政事”科,但是这并不表示其从政能力不及子路和冉求。从孔子对其评价来看,仲弓当比子路和冉求更有为政之才,而且德行出众,故能“可使南面”,非一般家宰所能限量。刘冬颖认为,从《仲弓》简文的内容看,仲弓继承了孔子学说中的“为政以德”思想,将伦理道德与从政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实践和发扬①。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尚不全面。仲弓除了接受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之外,恐怕还是孔子“刑政”思想的重要传人。我们认为,《仲弓》篇,当与《家语·刑政》篇一样,同属仲弓之儒所记孔子之言,二篇当属仲弓之儒所传的儒家文献。
  
  二、仲弓之儒与荀子的关系
  
  战国时期的大量简帛材料,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对先秦儒学史的认识。但是即便如此,大概谁也不会否认,在整个先秦儒学发展史上,苟子是与孟子可以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大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将孟子与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门代表写入列传,确立“孟荀齐号”①的思想史叙述,早已为人熟知。其实,早于史迁的西汉大儒孔安国已在《孔子家语后序》中明确说:“六国之世,儒道分散,游说之士各以巧意而为枝叶,唯孟轲、孙卿守其所习。”众所周知,自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问世以来,关于“思孟学派”亦即孟子的学术师承及渊源问题便引起了持续的关注。相形之下,关于苟子的学术思想的渊源所自则探讨较少。数年前杨朝明教授曾发表《从孔子弟子到孟、苟异途》②一文,将荀子的师承渊源上溯至孔子弟子仲弓。然而,仲弓与苟子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是否就是荀子所推重的子弓,依然受到学者的质疑,如林桂榛先生的《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兼谈弓荀派与思孟派的思想分歧》③一文便是较为晚近的一例。可见,仲弓之儒与苟子的思想学术关联这一公案尚需继续探讨。
  
  苟子所尊崇的大儒子弓,数见于《荀子》书中: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非相》)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奥变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则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孰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是圣人之得埶者,舜、禹是也。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非十二子》)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徵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儒效》)
  
  以上三处文献,荀子四次提到“仲尼、子弓”④,足以表明这位子弓非同凡响,其与荀子必然存在着学术或思想上的传承关系。
  
  因为苟子只是赞誉子弓为大儒,而对其具体身世、身份、思想等皆不见详细解说,以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谜团。故自汉代以来颇有异说,至今仍是聚讼纷纷。如此大儒,居然无法弄清其庐山真面目,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关于荀子所推尊的这位大儒子弓,自古以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以为是《论语》中的朱张。皇侃《论语义疏》、陆德明《经典释文》俱引王弼注日:“朱张,字子弓,苟卿以比孔子。今序六人而阙朱张者,明取舍与己合同也。”⑤按,此说最不足据,学者已据理驳之。且不论王弼所言“朱张字子弓”是否可信,即使属实,也绝非苟子所称之子弓。因为既然荀子屡言“仲尼、子弓”,显然子弓当是孔门弟子或后学。而朱张显是孔子之前的贤人,为孔子所称道,其事迹已无可考。故此说可置不论。
  
  第二种意见则是指馯臂子弓。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云:“《荀卿子》皆云馯臂字子弓,今此独作‘弘’,盖误耳。”明是将传《易》之馯臂子弓与苟子所言子弓视为一人。韩愈《送王秀才(埙)序》云:“苟卿之书,语圣人必日孔子、子弓,子弓之事业不传,惟太史公书《弟子传》有姓名字,曰馯臂子弓,子弓受《易》于商瞿。”①胡元仪《荀卿别传考异》力主此说②。王遽常《诸子学派要诠》从之③。蒙文通亦谓:“《易传》义虽精至,似别为统绪,若与思孟不相闻接。谅易学别为儒学之行于南方者。诸子征《易》辞,始于荀卿,苟氏亦征《道经》,当为荀卿所受于楚人之传。卿每并称仲尼、子弓,知即传《易》之楚人馯臂子弓。”④郭沫若考证:“他(引者按,指荀子)又屡次称道子弓,和仲尼并举,足见他又是子弓的徒属了……这样的一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与仲尼并列的子弓,有人说,就是仲弓,本子路亦称季路之例,则仲弓亦可称为子弓。但这个例实在不好援用。因为仲尼不见称子尼,伯鱼不见称子鱼,而子思亦不见称季思,则子路仅亦字季路而已。子弓确有这么一个人,便是传《易》的馯臂子弓。”⑤又说:“苟子本来是在秦以前论到《周易》的唯一的一个儒者,他把同时代的一切学派的代表,尤其是同出于儒家的子思、孟轲,都一概摈斥了,特别把子弓提起来和孔子一道并论,而加以那样超级

《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45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