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
的赞辞,可知这位子弓决不会是通泛的人物。子弓自然就是馯臂子弓;有人说是仲弓,那是错误了的。”⑥李学勤、郭沂等先生亦主酐臂子弓说。李先生说:“《荀子》中的子弓即馯臂子弓,本系古说……仲弓不等于子弓……。”⑦郭沂《孟荀两系溯源》一文同意司马贞等的看法。
第三种意见以为是孔子弟子仲弓。持此说者相对较多。提出此说者,现在所能见到的以唐人杨惊为最早。杨惊于《荀子·非相》篇注云:“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汉书·儒林传》:‘馯臂,字子弓,江东人,受《易》者也。’然馯臂传《易》之外,更无所闻。苟卿论说,常与仲尼相配,必非馯臂也。”对馯臂子弓说予以驳斥。此后,明代何良俊便指出:“荀子以子弓与仲尼并称,而尊之甚至。子弓或者即仲弓欤?盖孔子于诸人中,独许仲弓以南面,知不同于群弟子矣。同时又有馯臂子弓,他无所见,恐不足以当此。”⑧清人朱彝尊《孔子门人考》引吴莱亦云:“(馯臂)子弓与仲尼不同时,又行事无大卓卓,不足以配孔子……然弼说又不见有他据也。要之,孔子尝称冉雍可使南面,且在德行之科。雍字仲弓,盖与子弓同是一人,如季路又称子路然也。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弓之门人,故尊其师之所自出,与圣人同列。”⑨汪中⑩、俞樾继承了吴、朱之说。俞氏云:“杨注‘子弓,盖仲弓’,是也。又曰‘言子者,著其为师也’,则恐不然。仲弓称子弓,犹季路称子路耳。子路也,子弓也,其字也。日季日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⑩王先谦《荀子集解》引此二说,未引异说,可能即表示其同意此说。刘师培说:“此篇及《非十二子篇》均以子弓与仲尼并称,故知子弓即仲弓。”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亦主此说:“今按后世常兼称孔颜,苟卿独举仲尼、子弓,盖子弓之与颜回,其德业在伯仲之间,其年辈亦略相当,孔门前辈有颜回、子弓,犹后辈之有游、夏矣。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则孔子之称许仲弓,固甚至也。”⑩今人王天海说:“此文尧舜、文王、周公并称,皆同时人也。此子弓与孔子并称,亦当为同时人也。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居德行科,孔子尝谓‘可使南面’,故杨注认为子弓即仲弓是也,俞说亦当。馯臂虽字子弓,但为战国时人,且未载其贤,难与孔子并。”①另外如梁启雄、高亨、李启谦、马积高、张觉、杨朝明师、吴龙辉、罗新慧、林志鹏、刘冬颖等学者亦信从此说②。
林桂榛在新近发表的文章中,对子弓为仲弓说提出坚决的反对,而力证馯臂子弓说。林氏没有纠结于原来那种考证路数,而是从思想线索出发进行研究,以《易传》为核心,勾勒出“孔子一子弓一荀子”的经验主义思想谱系,以与“孔子-子思-孟子”的理性主义谱系相抗衡。在林氏看来,由于馯臂子弓与子思差不多同时,且是孔门易学的第二代传人,故可看作是正宗嫡传。对此,我们认为不能成立。我们主张子弓即孔子弟子仲弓,这与林先生的观点正好相反。其实,前人的论述对此已经较为充分了。我们稍加辨析,并进一步申论之。
林文说:“考诸史料可知子弓是子弓,仲弓是仲弓,两名实指两人,非指同一人,不可混淆。”可是,我们却认为,从史料中似乎很难断定二人便不能是同一个人。当然,如果说子弓只能是馯臂子弓的话,那此说自然成立。但是,这是把需要证明的东西作为了前提,属于循环论证。林文又说:“若《史记》的孔易谱系及东汉应劭‘子弓,子夏门人’的描述正确无误,则子弓就是孔子易学的第二代传人,且子弓绝不可能是仲弓,因为仲弓的年龄与子路相近而小孔子约10岁。《史记》、《家语》记载卜商子夏小孔子44岁,商瞿子木小孔子29岁,故小孔子十来岁的仲弓从学子夏、子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子弓非仲弓,馯臂子弓非冉雍仲弓,馯臂子弓从学过商瞿子木,或还从游过卜商子夏。”林氏此辨显然是无的放矢。恐怕没人主张将馯臂子弓与仲弓视为一人,而其花费精力去证明鼾臂子弓非仲弓,其实这本是无需费力证明的,关键的问题“苟子所谓子弓是否仲弓”却未加论辩而得出了结论。
其实这里的问题包含两层:其一是苟子所说的子弓是否是馯臂子弓;其二是苟子所说的子弓是否仲弓。我们首先要排除馯臂子弓说,才能为子弓即仲弓说提供前提。
而要讨论子弓到底是否馯臂子弓,首先就是鼾臂子弓其人到底有何作为值得荀子推崇如此之甚。馯臂子弓,同见于《史记》《汉书》,虽然有作“子弘”的异说,都不妨害我们承认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孔门易学的一位重要传人。不过,正如前人所说,这位馯臂子弓除了传《易》之外,事迹更不他见,恐怕难当大儒之誉。郭沫若为了给馯臂子弓增加砝码,居然将《周易》之经的制作权归之于馯臂子弓,实在有些卤莽灭裂了。而林先生先则提出“易学恰是儒家天道论之所在,义理易学的核心就是阐释天道”的看法,随后他将《易传》的著作权部分地归诸馯臂子弓学派了。他说:“《易传》的思想学说是子弓学派在正确继承孔子晚年易学思想的基础加以文字整理与理论阐发,它源于孔子,传自子木,归于子弓,兴于鲁,大于楚……今本《易传》的源头很可能也是子弓,或出自子弓或子弓弟子甚至再传弟子。子弓一脉的易学思想为壮年的荀子所获,又为居楚地兰陵撰书的老年苟子所阐发,成为苟子整个学说体系的基础或内核。”既然子弓的易学思想构成了馯子学说体系的内核,那么馯臂子弓自然为一代大儒,可以为荀子所尊崇了。然而,林先生的这一论断显然尚处于假说阶段,馯臂子弓与《易传》的这种关系似乎没有史料可以确定,因为我们除了一个易学传承的谱系之外,对馯臂子弓仍毫无所知。如果这一点不能成立,那么馯臂子弓即子弓的观点就彻底动摇了。如果荀子所说的子弓不是馯臂子弓,那么仲弓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如果要确定仲弓即子弓,首先就要确定仲弓可以被称为子弓,这种做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有两种看法:一是杨惊的理由:“著其为师也。”一是俞樾等的理由:“犹季路称子路。”第一种说法“著其为师”是否成立?我们认为,荀子对仲尼、子弓的推崇,无疑具有突出自己学术思想师承的用意,这很可能也是称仲弓为子弓的原因所在。所以,这种因素不能排除。关于俞樾等人的说法,郭沫若予以了批驳。他举孔子、伯鱼不称子尼、子鱼以反对仲弓称子弓的说法。不过,我们认为,既然存在着季路称子路的例证,就不能认定仲弓称子弓为必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仲弓称子弓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不能否定。
确定了这种可能性之后,我们还应该搞清楚荀子并论仲尼与子弓的真正理由,是否与仲尼尤其是与仲弓相符。这就需要回到《荀子》文本去考察。在苟子心目中的仲尼、子弓,不仅是大儒,而且是“圣人之不得孰(势)者也”,可以与舜禹等并列的。由“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的说法来看,虽然这应该属于假设或者夸张的论辩修辞,但却也不排除有一定事实的素地,而这与孔子和仲弓的所谓“穷一通”经历是合拍的。孑L子曾经做到鲁国的大司寇,自然属于大夫之位了,而仲弓虽然是季孙氏家宰,但是在那个陪臣执国命的时代背景下,其地位和权力也不应小觑,而更多情况下,孔子和仲弓皆是郁郁不得志的。
所谓“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尤其与孔子事迹是吻合的。这里所谓的“穷一通”无疑是就是否“得君行道”而言,也就是说,这里着重的仍然是政治方面的能力。而且这样的大儒,还会做到“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显然其道德修为应需极高。应该说,荀子提到的大儒的标准,并非天道论的成就,而是治世的才能。这与林先生努力从易学的角度拉近馯臂子弓与苟子的距离,明显是不相符合的。而且我们认为,《易传》固然与荀子存在着不浅的关联,但是《易传》与子思一系的关系似亦不应忽视。而且《易传》之天道论似亦非仅限于自然天道论,绝不能仅以经验主义目之。
从苟子对大儒的论述可知,他所尊崇的子弓必定是德行与能力皆十分了得之人,即在所谓“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皆有大造诣之人。若拿这个标准与馯臂子弓去对照的话,显然相差甚大。仲弓则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他不仅名列孔门的“德行”科,而且孔子还称誉其“可使南面”,证明其为政能力超乎寻常。《说苑·修文》曾有“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的说法,联系孔子之赞,此说应非过誉之词。
确定仲弓即子弓的最为重要的理据,应该是确定仲弓与荀子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密切联系。李启谦曾说:“荀子中所崇敬的子弓完全是一位儒家的政论大师,而不是仅传过《易》的小人物,可见《荀子》中的子弓不是馯臂子弓。”①这是非常正确的。杨朝明先生也指出:“更为重要的,是苟子与仲弓在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孔子重视仲弓的才能,主要在于政治方面。他的政治思想恰恰与荀子完全合拍。”“从孔子到荀子思想的过渡,仲弓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是《孔子家语》的《刑政》篇。”②
通过上博简《仲弓》,我们对仲弓的思想特征认识得更加深入,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仲弓之儒在南方楚地曾经得到广泛传播③,为仲弓即为荀子所尊崇的子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总而言之,虽然无法完全搞清楚苟子与仲弓之间的确切关系,无法确知苟子称子弓而不称仲弓的真正原因,甚至不能绝对排除荀子所谓子弓与馯臂子弓的联系,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相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推测荀子所推崇的子弓便是孔子弟子仲弓。如果这一推测不误,仲弓之儒在早期儒学史上的地位便需要重新估量了。
《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458.html
第三种意见以为是孔子弟子仲弓。持此说者相对较多。提出此说者,现在所能见到的以唐人杨惊为最早。杨惊于《荀子·非相》篇注云:“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汉书·儒林传》:‘馯臂,字子弓,江东人,受《易》者也。’然馯臂传《易》之外,更无所闻。苟卿论说,常与仲尼相配,必非馯臂也。”对馯臂子弓说予以驳斥。此后,明代何良俊便指出:“荀子以子弓与仲尼并称,而尊之甚至。子弓或者即仲弓欤?盖孔子于诸人中,独许仲弓以南面,知不同于群弟子矣。同时又有馯臂子弓,他无所见,恐不足以当此。”⑧清人朱彝尊《孔子门人考》引吴莱亦云:“(馯臂)子弓与仲尼不同时,又行事无大卓卓,不足以配孔子……然弼说又不见有他据也。要之,孔子尝称冉雍可使南面,且在德行之科。雍字仲弓,盖与子弓同是一人,如季路又称子路然也。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弓之门人,故尊其师之所自出,与圣人同列。”⑨汪中⑩、俞樾继承了吴、朱之说。俞氏云:“杨注‘子弓,盖仲弓’,是也。又曰‘言子者,著其为师也’,则恐不然。仲弓称子弓,犹季路称子路耳。子路也,子弓也,其字也。日季日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⑩王先谦《荀子集解》引此二说,未引异说,可能即表示其同意此说。刘师培说:“此篇及《非十二子篇》均以子弓与仲尼并称,故知子弓即仲弓。”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亦主此说:“今按后世常兼称孔颜,苟卿独举仲尼、子弓,盖子弓之与颜回,其德业在伯仲之间,其年辈亦略相当,孔门前辈有颜回、子弓,犹后辈之有游、夏矣。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则孔子之称许仲弓,固甚至也。”⑩今人王天海说:“此文尧舜、文王、周公并称,皆同时人也。此子弓与孔子并称,亦当为同时人也。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居德行科,孔子尝谓‘可使南面’,故杨注认为子弓即仲弓是也,俞说亦当。馯臂虽字子弓,但为战国时人,且未载其贤,难与孔子并。”①另外如梁启雄、高亨、李启谦、马积高、张觉、杨朝明师、吴龙辉、罗新慧、林志鹏、刘冬颖等学者亦信从此说②。
林桂榛在新近发表的文章中,对子弓为仲弓说提出坚决的反对,而力证馯臂子弓说。林氏没有纠结于原来那种考证路数,而是从思想线索出发进行研究,以《易传》为核心,勾勒出“孔子一子弓一荀子”的经验主义思想谱系,以与“孔子-子思-孟子”的理性主义谱系相抗衡。在林氏看来,由于馯臂子弓与子思差不多同时,且是孔门易学的第二代传人,故可看作是正宗嫡传。对此,我们认为不能成立。我们主张子弓即孔子弟子仲弓,这与林先生的观点正好相反。其实,前人的论述对此已经较为充分了。我们稍加辨析,并进一步申论之。
林文说:“考诸史料可知子弓是子弓,仲弓是仲弓,两名实指两人,非指同一人,不可混淆。”可是,我们却认为,从史料中似乎很难断定二人便不能是同一个人。当然,如果说子弓只能是馯臂子弓的话,那此说自然成立。但是,这是把需要证明的东西作为了前提,属于循环论证。林文又说:“若《史记》的孔易谱系及东汉应劭‘子弓,子夏门人’的描述正确无误,则子弓就是孔子易学的第二代传人,且子弓绝不可能是仲弓,因为仲弓的年龄与子路相近而小孔子约10岁。《史记》、《家语》记载卜商子夏小孔子44岁,商瞿子木小孔子29岁,故小孔子十来岁的仲弓从学子夏、子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子弓非仲弓,馯臂子弓非冉雍仲弓,馯臂子弓从学过商瞿子木,或还从游过卜商子夏。”林氏此辨显然是无的放矢。恐怕没人主张将馯臂子弓与仲弓视为一人,而其花费精力去证明鼾臂子弓非仲弓,其实这本是无需费力证明的,关键的问题“苟子所谓子弓是否仲弓”却未加论辩而得出了结论。
其实这里的问题包含两层:其一是苟子所说的子弓是否是馯臂子弓;其二是苟子所说的子弓是否仲弓。我们首先要排除馯臂子弓说,才能为子弓即仲弓说提供前提。
而要讨论子弓到底是否馯臂子弓,首先就是鼾臂子弓其人到底有何作为值得荀子推崇如此之甚。馯臂子弓,同见于《史记》《汉书》,虽然有作“子弘”的异说,都不妨害我们承认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孔门易学的一位重要传人。不过,正如前人所说,这位馯臂子弓除了传《易》之外,事迹更不他见,恐怕难当大儒之誉。郭沫若为了给馯臂子弓增加砝码,居然将《周易》之经的制作权归之于馯臂子弓,实在有些卤莽灭裂了。而林先生先则提出“易学恰是儒家天道论之所在,义理易学的核心就是阐释天道”的看法,随后他将《易传》的著作权部分地归诸馯臂子弓学派了。他说:“《易传》的思想学说是子弓学派在正确继承孔子晚年易学思想的基础加以文字整理与理论阐发,它源于孔子,传自子木,归于子弓,兴于鲁,大于楚……今本《易传》的源头很可能也是子弓,或出自子弓或子弓弟子甚至再传弟子。子弓一脉的易学思想为壮年的荀子所获,又为居楚地兰陵撰书的老年苟子所阐发,成为苟子整个学说体系的基础或内核。”既然子弓的易学思想构成了馯子学说体系的内核,那么馯臂子弓自然为一代大儒,可以为荀子所尊崇了。然而,林先生的这一论断显然尚处于假说阶段,馯臂子弓与《易传》的这种关系似乎没有史料可以确定,因为我们除了一个易学传承的谱系之外,对馯臂子弓仍毫无所知。如果这一点不能成立,那么馯臂子弓即子弓的观点就彻底动摇了。如果荀子所说的子弓不是馯臂子弓,那么仲弓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如果要确定仲弓即子弓,首先就要确定仲弓可以被称为子弓,这种做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有两种看法:一是杨惊的理由:“著其为师也。”一是俞樾等的理由:“犹季路称子路。”第一种说法“著其为师”是否成立?我们认为,荀子对仲尼、子弓的推崇,无疑具有突出自己学术思想师承的用意,这很可能也是称仲弓为子弓的原因所在。所以,这种因素不能排除。关于俞樾等人的说法,郭沫若予以了批驳。他举孔子、伯鱼不称子尼、子鱼以反对仲弓称子弓的说法。不过,我们认为,既然存在着季路称子路的例证,就不能认定仲弓称子弓为必无。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仲弓称子弓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不能否定。
确定了这种可能性之后,我们还应该搞清楚荀子并论仲尼与子弓的真正理由,是否与仲尼尤其是与仲弓相符。这就需要回到《荀子》文本去考察。在苟子心目中的仲尼、子弓,不仅是大儒,而且是“圣人之不得孰(势)者也”,可以与舜禹等并列的。由“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的说法来看,虽然这应该属于假设或者夸张的论辩修辞,但却也不排除有一定事实的素地,而这与孔子和仲弓的所谓“穷一通”经历是合拍的。孑L子曾经做到鲁国的大司寇,自然属于大夫之位了,而仲弓虽然是季孙氏家宰,但是在那个陪臣执国命的时代背景下,其地位和权力也不应小觑,而更多情况下,孔子和仲弓皆是郁郁不得志的。
所谓“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尤其与孔子事迹是吻合的。这里所谓的“穷一通”无疑是就是否“得君行道”而言,也就是说,这里着重的仍然是政治方面的能力。而且这样的大儒,还会做到“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显然其道德修为应需极高。应该说,荀子提到的大儒的标准,并非天道论的成就,而是治世的才能。这与林先生努力从易学的角度拉近馯臂子弓与苟子的距离,明显是不相符合的。而且我们认为,《易传》固然与荀子存在着不浅的关联,但是《易传》与子思一系的关系似亦不应忽视。而且《易传》之天道论似亦非仅限于自然天道论,绝不能仅以经验主义目之。
从苟子对大儒的论述可知,他所尊崇的子弓必定是德行与能力皆十分了得之人,即在所谓“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皆有大造诣之人。若拿这个标准与馯臂子弓去对照的话,显然相差甚大。仲弓则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他不仅名列孔门的“德行”科,而且孔子还称誉其“可使南面”,证明其为政能力超乎寻常。《说苑·修文》曾有“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的说法,联系孔子之赞,此说应非过誉之词。
确定仲弓即子弓的最为重要的理据,应该是确定仲弓与荀子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密切联系。李启谦曾说:“荀子中所崇敬的子弓完全是一位儒家的政论大师,而不是仅传过《易》的小人物,可见《荀子》中的子弓不是馯臂子弓。”①这是非常正确的。杨朝明先生也指出:“更为重要的,是苟子与仲弓在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孔子重视仲弓的才能,主要在于政治方面。他的政治思想恰恰与荀子完全合拍。”“从孔子到荀子思想的过渡,仲弓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是《孔子家语》的《刑政》篇。”②
通过上博简《仲弓》,我们对仲弓的思想特征认识得更加深入,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仲弓之儒在南方楚地曾经得到广泛传播③,为仲弓即为荀子所尊崇的子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总而言之,虽然无法完全搞清楚苟子与仲弓之间的确切关系,无法确知苟子称子弓而不称仲弓的真正原因,甚至不能绝对排除荀子所谓子弓与馯臂子弓的联系,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相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推测荀子所推崇的子弓便是孔子弟子仲弓。如果这一推测不误,仲弓之儒在早期儒学史上的地位便需要重新估量了。
《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