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
让人震惊的网文
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最近寝食难安,因为他的名字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1月8日,新语丝网站发表一篇网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李仕峰是顾冠群的博士生,2000年春季入学,涉嫌抄袭的论文发表在《现代有线传输》杂志2002年6月第2期,并注明受(顾冠群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而英文原文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2001年4月发表的一篇会议论文。
一时间,士林群议汹汹。
剽窃毕竟是白纸黑字,更难堪的是牵涉到东南大学德高望重的校长。很快,东南大学校方于1月9日作出反应,发表《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称:李仕峰此文冒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私自署上了顾冠群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仕峰的个人行为”。
这份说明中,一部分是以李仕峰的名义,承认此文是将国外论文“翻译和整理”而来,并称“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因此,顾校长暂时从此事中摆脱出来。
不料,一波未平,数波又起。
自1月10日起,新语丝网站又连续发表文章称,另两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同样是剽窃之作。
其中一篇发表在计算机类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5月第9期,题为《光网络流量工程的控制机制研究》,从标题、摘要、插图到参考文献,与2000年7月的一篇网上文献惊人地相似。
而另一篇论文,被揭发出来是《现代有线传输》上那篇的改头换面之作。不同的是,它是一篇会议论文,发表在2002年12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学术会议上,而会议日程显示顾冠群参加了这次会议。
紧接着,第四篇被认为有问题的论文又亮相新语丝。这篇署名沈军、顾冠群的论文发表在2002年3月英文版《东南大学学报》百年校庆特辑上,被指责为由沈军与程正潮几年前已发表论文拼装而成。沈军和程正潮均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而顾冠群是沈军读博士时(当时沈军仍是副教授)的导师,顾冠群还是这份学报的编辑委员会主席。
在新语丝这个以学术打假著称的舞台上,聚光灯无情地照在了顾冠群身上。
反响 不愿披露姓名的举报人转告《南方周末》:“一、我是对事不对人,对顾院士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更不像东南大学某些人说的是权力斗争。二、第二篇文章不是我发现的,第三篇也是我用google搜索李仕峰发现的,所以不存在所谓故意策划。三、我说事实不加评论。”
1月21日,记者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联合办公室取得了联系。联合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罗晶说,基金委已经收到了匿名举报,将认真对待此事。他还让记者代为转告,希望举报人实名举报。据了解,在受理投诉举报、查处违规行为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颇有口碑。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东南大学教师夏安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李亚非发表的论文(基金资助)抄袭他人论文。结果二人被通报批评,取消其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道德委员会秘书金哲女士对记者说,该委员会主任杜祥婉院士和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都已经知道此事,并做出批示,要求认真调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主编谭继红说:“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国家机密,在读学生投稿必须征得导师同意。”但杂志社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例如索取导师签名,来保证学生投稿确已获导师同意。
校方说法
1月22日,东南大学左惟副校长接受了本报独家采访。
左惟:“我们承认这三篇论文如网上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用别人的观点不注明出处,这是东南大学不允许的。我们让李仕峰把入校以来所有论文十篇列单交给我们让专家细查,发现了三篇有问题的论文,就是网络上披露出来的这三篇。
“这三篇论文,同样是没有征得顾院士同意署的名,没有交给顾院士看,顾院士不知情。沈军的论文署名同样没有征求顾院士的同意。当然沈军想把两个课题对接起来的想法,顾院士是知道的。”
记者:“这种现象普遍吗,论文不经导师审阅、不经导师同意便署名?”
左惟:“这事情发生后我们发现是有的,我们要加强管理。最近我们出台了新措施,凡是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导师要签字认可。”
记者:“你们如何断定顾冠群院士不知情?”
左惟:“李仕峰承认的,之后又写了第二份检查。”
记者:“据我们调查,东南大学博士生发表论文,报销版面费时,导师一般要凭“杂志录用通知单”在报销单上签名的,由此可判断导师是否知情。李仕峰二篇论文均交了版面费,导师怎么会不知情?”
左惟有点支吾,他说:“这个,版面费是从基金里出的,校长签没签字,我们不知道。也许有多种情况……”
记者随后提出要求查看那几张报销单据,但当时没得到答复。
回避
在以后长达4天的调查期间,校方一直回避本报的三点要求:1.见到顾冠群本人。2.查阅相关单据。3.见“承担所有责任的”的李仕峰。
校方说:“第一篇论文被揭发出来,我们就把李仕峰送回老家了。”
记者要求面见李仕峰,确认他是否接受采访。校方连电话与地址都“保密”。
校方至今不愿意提供或让记者查阅有关单据。
计算机系贾书记以公务太忙拒绝采访。沈军教授在电话里语气含糊,对是否“未经顾院士同意署了顾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不清楚,你问系里。”
几天后,记者接到一个手机,自称是李仕峰,声明自己不愿意接受采访。
在记者再三要求下,那个自称李仕峰的人同意和记者见面,并约好40分钟后在东大校门见。但记者在校门等了近两个小时,“李仕峰”始终没有出现。
在调查中,东大的多数博士生对记者的采访非常敏感。部分博士生接受了采访,他们认为“难以相信顾院士完全不知情”。而且记者来此,已经有人“打过招呼”:“正在关头上,不能出差错。” “你不能写我名字,你不能写我所在系。”看到博士生们的紧张,记者只能表示无奈。
记者同时对学校的调查方式提出质疑:顾院士作为一校之长,却由校方来检查他的署名论文问题是否合适?能否由权威的第三方部门来调查?
津贴和论文数
顾院士的秘书冯老师告诉记者,事发当天,是李仕峰电话告知在北京开会的顾院士的,那天顾院士彻夜未眠。
顾冠群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中国早期网络研究的权威,1965年研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1988年他开发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参与主持中国科研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立,在学术界有威望,他是江苏高校第一位民选校长。
此事对顾院士打击很大。据冯老师说,顾院士当时就表示:“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导师对研究生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我要思考和反省。”
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在东南大学,发表论文数量与教师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但顾冠群院士是一个例外。
东南大学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并规定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岗位和津贴。不过,顾冠群享受的是每年5万的校长津贴——这个数字比博导津贴高出5000元,同时校长津贴和博导津贴只能择其一。而校长津贴并不以发表论文数来考核衡量,因此,发表论文数对顾冠群而言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关系。
但问题是,如果上述论文确实是剽窃之作,他是否知情呢?
一种可能———如一位东大博士生认为的:顾可能没有剽窃,但他可能看了学生论文,没有发现问题,或根本没有来得及看论文,但他完全不知情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通常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版面费报销单。
“院士既承担科研又当校长,在科研上作出很大牺牲。”东大一位领导评价说。
对校长的评价
在网上,有人称顾院士是“政客型校长”,并对其人品进行攻击。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顾冠群得到的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部分东大学生认为,顾是个纯粹学者型的管理者,在品质问题上是比较“较真”的。
一些人举了以下例子:他的女儿两次考研仅差一点分数,按规定可在特招范围,而顾拒绝;他夫人生病住院一年,顾院士从未用过一次学校的车,而是挤公交车;有一次下雪,学校主动派车,顾自己付了费用;杨振宁与丁肇中推荐顾院士申请20万何梁何利奖,顾拒绝时称,“我不够,我当校长一天,我就不申请。”
而对顾校长的批评,多集中在管理上“冲劲不大”、“不是能开拓的人”等方面。
记者也听到了众多的呼声,希望顾院士作为学者接受公众调查。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院士也不例外。
“顾院士知情有责任,不知情也有责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称。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指导的博士胡黎明毕业论文“剽窃丑闻”(本报2001年12月3日曾报道过)被揭露以后,中科院化学学部讨论会上曾有人提出,陈敏恒当时在做校长,事情忙,可能不太了解胡的论文。但许多院士认为,既然是导师,既然署了名,就得负责,“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当官不当官”。
顾冠群本人2002年9月23日在东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讲话时特别强调,“丑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生,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丑话”几个月
《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