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
宋玉的《大言赋》和《小言赋》最早见于唐代的文献资料,《艺文类聚》卷十九引有《大言赋》和《小言赋》的片断。《文选》李善注于卷八扬雄《羽猎赋》、卷十五张衡《思玄赋》和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的注释中三次引用了《大言赋》中的语句,《初学记》卷一、卷五、卷十,三引《大言赋》,卷十又引有《小言赋》。宋代问世的《古文苑》,则刊载了《大言赋》和《小言赋》的全文。此后宋末的《文选补遗》、明代的《广文选》、清代的《历代赋汇》、近代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均全文收载了《大言赋》和《小言赋》,均署名为宋玉,并未有异议。古代的文献考据家,对宋玉的《大言赋》和《小言赋》亦未有异辞,宋许yǐ@①在《彦周诗话》中说:“《乐府》记大言、小言诗,录昭明词,而不书始于宋玉,何也?岂误耶?有说耶?”是肯定宋玉作大小言赋,而指责郭茂倩编《乐府》之失;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然则《古文苑》所载六篇,唯大小言辞气滑稽,或当是一时戏笔,余悉可疑。”是肯定宋玉作大小言赋,而对《笛赋》、《舞赋》、《钓赋》、《讽赋》提出怀疑。
对宋玉作《大言赋》和《小言赋》提出怀疑是现代的事。1927年,刘大白在《宋玉赋辨伪》中认为《小言赋》“以‘备’、‘备’跟‘伟’、‘贵’、‘类’、‘位’为韵”,“不合周秦古韵”[1]。1930年,陆侃如依据刘大白之说,于《屈原与宋玉》中断言大小言赋“不合古音,知系伪托”[2]。1937年,游国恩于《宋玉大小言赋考》中以洋洋万言专论大小言赋之伪,游先生认为,大言小言之文风起于先秦之世,“大小言赋若果为宋玉所作,何以两汉以来,模仿之风盛行,竟无一人摹拟之者,直待傅咸而始为之?”由是判定大小言赋为伪作,同时又根据晋代文风等情况推断:“《古文苑》所载大小言赋非但不出于宋玉,且必与傅咸之《小语赋》同为一时之作矣。”[3]至此,宋玉对《大言赋》和《小言赋》的著作权彻底被否定了,时至今日,鲜有撰写专论为宋玉正名者。我们在关于宋玉作品真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前辈学者对宋玉作大小言赋的否定,并不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不避浅陋,将我们的一些看法撰写成文,冀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小言赋》与它的用韵
刘大白先生在《宋玉赋辨伪》中说:“现在这十篇赋(指传世的宋玉赋)里面,有好些地方,都不合周秦古韵。”[4]而具体举例分析中对于大小言赋,只举出了《小言赋》不合古韵的例子,而没有言及《大言赋》,可能他在该赋中没有找到不合古韵的例证。如此,我们这里也仅就《小言赋》来讨论。
《小言赋》属散文赋,它韵散相间,而以韵语为主,具体地说,赋中有三处散句,一是开头三句,二是“王曰”一段中结尾的三句,三是赋文结篇处“王曰”一句。其余均为韵语。下面按王力先生拟定的上古韵部来进行分析:
“王曰”一段以伟(微部)、备(职部)、贵(物部)、类(物部)、位(物部)、备(职部)、通(东部)、工(乐部)为韵;“景差曰”一段以尘(真部)、鳞(真部)、身(真部)、巾(文部)、泯(真部)为韵;“唐勒曰”一段以舟(幽部)、流(幽部)、游(幽部)、忧(幽部)为韵;“又曰”一段以端(元部)、肝(元部)、殚(元部)为韵;“宋玉曰”一段以生(耕部)、名(耕部)、形(耕部)、庭(耕部)、生(耕部)、冥(耕部)、情(耕部)、精(耕部)为韵。从我们在韵字后括号内标示的上古韵部可以看出,其中通、工属东部韵,尘、鳞、身、巾、泯属真、文合韵,舟、流、游、优属幽部韵,端、肝、殚属元部韵,生、名、形、庭、生、冥、情、精属耕部韵,均合先秦古韵,刘先生亦未有异议。至于刘先生提出的伟、备、贵、类、位、备等不合周秦古韵的问题,想来是因为20年代对上古韵部研究还未臻完善的缘故。自从王力先生提出“战国时代古韵应分为三十部”的论断,并且发现了《诗经》、《楚辞》有通韵、合韵、异调通押的韵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王力先生对“伟”字所属韵部微部的拟音为i,对“贵”等韵字所属的韵部物部的拟音为t,两部分属阴、入两声,但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对转,属于阴入通韵。王力先生对“备”字所属韵部职部的拟音为k,与物部t同属入声,虽辅音韵尾不同,但主要元音相同,王力先生以为是元音相同而不属于对转者,名之为合韵。如此看来,说《小言赋》不合周秦古韵,是不符合事实的。
对于《小言赋》,我们还不妨做逆向处理,这就是考察一下刘大白先生认为符合先秦古韵的部分在中古的押韵情况。其中尘、鳞、身、巾、泯,属于上平声十七真;舟、流、游、忧,属于下平声十八尤;端,属上平声二十六桓,肝、殚,属于上平声二十五寒,寒部和桓部可同用;生,属下平声十二庚,名、情、精,属下平声十四清,庚部清部可同用;而形、庭、冥,属于下平声十五青,青部是独用的韵部。这里我们是以《广韵》为考察依据的。大家知道,《广韵》是承继《切韵》体系的,《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可惜只存残卷,因而只有以《广韵》为据。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情况,就是如果将《小言赋》中“宋玉曰”一段用《广韵》的要求去衡量,其庚部字与清部字虽可相叶,但却不能同青部的三字为韵。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难道刘大白先生所谓的伪托《小言赋》的晋傅咸以后的那人竟然不知当时的叶韵?还是其熟悉先秦古韵,以古韵来伪托《小言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明代以前的古人只把语音看作是静态的,他们还不知道语音的历史变化,而只能用当时的韵例。就拿晋傅咸的《小语赋》来说,赋中舟、浮、流、丘、头等韵字,若按上古韵分析,舟、浮、流属幽部,丘属之部,头属侯部,根本不能相押;但若按《广韵》分析,舟、浮、流、丘属下平声十八尤,头属下平声十九侯,两部可同用,故可相押为韵。这便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小言赋》的用韵是符合先秦古韵的。
二、《大人赋》与《大言赋》
游国恩先生认为大小言赋为伪作的主要根据是:“两汉以来,模仿之风盛行,竟无一人摹拟之者。”这并不是事实,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摹拟宋玉《大言赋》的。我们先来看《大人赋》,其开篇说:
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qiè@②轻举而远游。乘绛幡之素霓兮,载云气而上浮。建格泽之修竿兮,总光耀之采旄。垂旬始以为@③兮,曳慧星而为@④。掉指桥以偃@⑤兮,又猗旎以招摇。揽搀抢以为旌兮,靡屈虹而为绸。红杳眇以玄泯兮,飙风涌而云浮。
再看《大言赋》中关于“大人”的描写:
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
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
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xī@⑥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
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天@⑦地,迫不得仰。
试做比较,首先两者的描写对象都是“人”,旨在夸说人之“大”;其次两者的描写都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大人赋》对“大人”的正面描状:“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qiè@②轻举而远游”,简直就是《大言赋》“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天@⑦地,迫不得仰”的翻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540.html
对宋玉作《大言赋》和《小言赋》提出怀疑是现代的事。1927年,刘大白在《宋玉赋辨伪》中认为《小言赋》“以‘备’、‘备’跟‘伟’、‘贵’、‘类’、‘位’为韵”,“不合周秦古韵”[1]。1930年,陆侃如依据刘大白之说,于《屈原与宋玉》中断言大小言赋“不合古音,知系伪托”[2]。1937年,游国恩于《宋玉大小言赋考》中以洋洋万言专论大小言赋之伪,游先生认为,大言小言之文风起于先秦之世,“大小言赋若果为宋玉所作,何以两汉以来,模仿之风盛行,竟无一人摹拟之者,直待傅咸而始为之?”由是判定大小言赋为伪作,同时又根据晋代文风等情况推断:“《古文苑》所载大小言赋非但不出于宋玉,且必与傅咸之《小语赋》同为一时之作矣。”[3]至此,宋玉对《大言赋》和《小言赋》的著作权彻底被否定了,时至今日,鲜有撰写专论为宋玉正名者。我们在关于宋玉作品真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前辈学者对宋玉作大小言赋的否定,并不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不避浅陋,将我们的一些看法撰写成文,冀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小言赋》与它的用韵
刘大白先生在《宋玉赋辨伪》中说:“现在这十篇赋(指传世的宋玉赋)里面,有好些地方,都不合周秦古韵。”[4]而具体举例分析中对于大小言赋,只举出了《小言赋》不合古韵的例子,而没有言及《大言赋》,可能他在该赋中没有找到不合古韵的例证。如此,我们这里也仅就《小言赋》来讨论。
《小言赋》属散文赋,它韵散相间,而以韵语为主,具体地说,赋中有三处散句,一是开头三句,二是“王曰”一段中结尾的三句,三是赋文结篇处“王曰”一句。其余均为韵语。下面按王力先生拟定的上古韵部来进行分析:
“王曰”一段以伟(微部)、备(职部)、贵(物部)、类(物部)、位(物部)、备(职部)、通(东部)、工(乐部)为韵;“景差曰”一段以尘(真部)、鳞(真部)、身(真部)、巾(文部)、泯(真部)为韵;“唐勒曰”一段以舟(幽部)、流(幽部)、游(幽部)、忧(幽部)为韵;“又曰”一段以端(元部)、肝(元部)、殚(元部)为韵;“宋玉曰”一段以生(耕部)、名(耕部)、形(耕部)、庭(耕部)、生(耕部)、冥(耕部)、情(耕部)、精(耕部)为韵。从我们在韵字后括号内标示的上古韵部可以看出,其中通、工属东部韵,尘、鳞、身、巾、泯属真、文合韵,舟、流、游、优属幽部韵,端、肝、殚属元部韵,生、名、形、庭、生、冥、情、精属耕部韵,均合先秦古韵,刘先生亦未有异议。至于刘先生提出的伟、备、贵、类、位、备等不合周秦古韵的问题,想来是因为20年代对上古韵部研究还未臻完善的缘故。自从王力先生提出“战国时代古韵应分为三十部”的论断,并且发现了《诗经》、《楚辞》有通韵、合韵、异调通押的韵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王力先生对“伟”字所属韵部微部的拟音为i,对“贵”等韵字所属的韵部物部的拟音为t,两部分属阴、入两声,但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对转,属于阴入通韵。王力先生对“备”字所属韵部职部的拟音为k,与物部t同属入声,虽辅音韵尾不同,但主要元音相同,王力先生以为是元音相同而不属于对转者,名之为合韵。如此看来,说《小言赋》不合周秦古韵,是不符合事实的。
对于《小言赋》,我们还不妨做逆向处理,这就是考察一下刘大白先生认为符合先秦古韵的部分在中古的押韵情况。其中尘、鳞、身、巾、泯,属于上平声十七真;舟、流、游、忧,属于下平声十八尤;端,属上平声二十六桓,肝、殚,属于上平声二十五寒,寒部和桓部可同用;生,属下平声十二庚,名、情、精,属下平声十四清,庚部清部可同用;而形、庭、冥,属于下平声十五青,青部是独用的韵部。这里我们是以《广韵》为考察依据的。大家知道,《广韵》是承继《切韵》体系的,《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可惜只存残卷,因而只有以《广韵》为据。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情况,就是如果将《小言赋》中“宋玉曰”一段用《广韵》的要求去衡量,其庚部字与清部字虽可相叶,但却不能同青部的三字为韵。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难道刘大白先生所谓的伪托《小言赋》的晋傅咸以后的那人竟然不知当时的叶韵?还是其熟悉先秦古韵,以古韵来伪托《小言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明代以前的古人只把语音看作是静态的,他们还不知道语音的历史变化,而只能用当时的韵例。就拿晋傅咸的《小语赋》来说,赋中舟、浮、流、丘、头等韵字,若按上古韵分析,舟、浮、流属幽部,丘属之部,头属侯部,根本不能相押;但若按《广韵》分析,舟、浮、流、丘属下平声十八尤,头属下平声十九侯,两部可同用,故可相押为韵。这便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小言赋》的用韵是符合先秦古韵的。
二、《大人赋》与《大言赋》
游国恩先生认为大小言赋为伪作的主要根据是:“两汉以来,模仿之风盛行,竟无一人摹拟之者。”这并不是事实,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摹拟宋玉《大言赋》的。我们先来看《大人赋》,其开篇说:
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qiè@②轻举而远游。乘绛幡之素霓兮,载云气而上浮。建格泽之修竿兮,总光耀之采旄。垂旬始以为@③兮,曳慧星而为@④。掉指桥以偃@⑤兮,又猗旎以招摇。揽搀抢以为旌兮,靡屈虹而为绸。红杳眇以玄泯兮,飙风涌而云浮。
再看《大言赋》中关于“大人”的描写:
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
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
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xī@⑥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
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天@⑦地,迫不得仰。
试做比较,首先两者的描写对象都是“人”,旨在夸说人之“大”;其次两者的描写都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大人赋》对“大人”的正面描状:“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qiè@②轻举而远游”,简直就是《大言赋》“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天@⑦地,迫不得仰”的翻版,
《大人赋》用来烘托“大人”顶天立地的“格泽之修竿”,广极周天的“光耀之采旄”,以星宿连缀成的“@③”和“@④”,以慧星、断虹制成的“旌”和“绸”,简直就是《大言赋》的“方地为车,圆天为盖”的具体化。《大人赋》的词有些古奥,参看颜师古的《汉书注》就清楚了,所谓“竿”,指的是古代车盖的柄;“旄”即“葆也”,就是车盖;“@③”即“旒也”,是车盖边缘的垂饰;“@④”即“燕尾也”,为缀于旒下端燕尾形的垂饰;“旌”即“髦首”,是车盖柄顶端披发状的饰物;“绸”即“韬也”,是车盖柄的套。这些器物组合起来不就是车盖吗?值得注意是,《大言赋》仅是描状“人”之大而已,而《大人赋》描状“大人”而后则引出了大人“乘虚亡而上遐兮,超无友而独存”的神仙生活,这是后世辞赋大师司马相如超越前辈散文赋草创者宋玉的地方。考两汉的模仿之风,其模仿方式大体有四种:一是语言形式的模仿,如贾谊《吊屈原赋》对“屈赋”的模仿。二是结构布局的模仿,如模仿枚乘《七发》的所谓“七体”赋。三是对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的模仿,如东汉《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