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创造了一个奇迹。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很难成为新闻报道的题材,但是,在《东方时空》这样的新闻杂志栏目中,《生活空间》以有声有色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辟了新闻栏目的新天地,用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生活空间》的创造和贡献。三年来,《生活空间》以报道观念和报道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以每天一集的播出频率,形成了我国记录新闻短片的经典风格。
《生活空间》报道观念和报道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集中表现为,它表现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态,不用主观的意识框架去干扰采访对象,也不以下主观判断的方式把报道的主题强加给观众。它慧眼独具通过生活的片断表现人的心灵,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现实生活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哪一种理念可以完全地、清晰地涵盖的。用概念诠释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广的范围形成了一种报道范式。一步一步地摆脱主观干预的报道模式。对生活的客观性的理解和尊重,使它并不苦苦地为报道寻找一个清晰的、符合某种规范的说明,寻找一个概念化的标签,而是致力于表现人物的行动和行动的内在逻辑。《生活空间》的解脱很少,凡是画面语言能够传达的,就不用解说,解说只限于最基本的背景介绍,是陈述性的,不加评论的。有时一句解说也不用,只打简单的字幕。在这种方式中,主题蕴含在生活之中,生活大于主题,生活的多义性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体味和思索的空间,观众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了主题的重构,报道的倾向则由于观众的参与而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作为具有纪录片风格的新闻短片,《生活空间》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不干扰采访对象,用长镜头跟踪和展示人物,用探询式的不动声色的提问引导出人物的内心独白,让生活来表现主题,而不用主题去干扰生活。观看《生活空间》,人们往往惊异于采访对象何以那么轻松自如,那么无视摄像机的存在,事态的发展自然而然,记者和观众都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这种收看的感觉很奇妙,因为观众明明知道,《生活空间》是有主题的,它是精心制作的。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是从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仿佛是不经意的,淡淡的。
因为淡淡的,所以很淳,所以很浓郁。
对生活自然形态的追求,并不等于放任自然,它要求子记者具有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市郊,去观察、分析、提炼生活。正如具有美感的眼睛才能发现美,用心灵才能感受心灵,《生活空间》的记者以真诚和细腻,以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多元价值的现代人文精神,通过日常生活的小片断,发现和表现人的心灵。
《生活空间》的镜头像善解人意、充满同情的眼睛。在《难忘的十五岁》中,学跳舞的女孩子陈薇在即将毕业成为正式舞蹈演员时做了截肢手术。在陈薇强的脸上,观众看到了人生梦想幻灭的痛苦,友谊和关怀的力量,生命的复苏和欢乐。当有人在长城上问兴致勃勃的陈薇:“你还想跳舞吗?”陈薇那瞬间涌出的泪水和平静下来的微笑,表现了多么复杂、强烈的人生感受;《告诉我,你爱我》中,结婚五年后,生日时意外地接到丈夫送的一束鲜花,妻子的眼泪和心中的甜蜜一起汩汩流淌,镜头前动情的亲吻让观众分享了他们爱情的甜蜜;《两个老人的故事》中,共同走过半各世纪的异国男女,在雪后初霁的小四合院,在窗口阳光里,回忆他们久远的、绚烂归于凭单而忠贞如初的爱情;《许姐的夏天》中,下岗女工的施罗和惶惑,寻找新工作的痛苦和欢乐;《走出大山》中,搬迁之际山民对山中家园的难以割舍,对平原新生活的跃跃欲试;《姐姐》中,六岁的小女孩与弟弟、妈妈、爸爸富有戏剧性的心理冲突……心中无限事,尽在不言中,心有灵犀的观众,通过镜头的注视,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悸动。凡是真情流露,凡是情丝凝结,都能使观众怦然心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对真、善、美的感应和追求,这是心与心的共鸣。
《生活空间》对人的生活的尊重,还表现在它对生活的全面性的理解,表现在它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人意。
《上班》中的纺织女工曹飞,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工厂上班,早晨5点起床,披星戴月,紧赶慢赶,最后还是迟到了。这个结果是曹飞和记者都没有料到的。但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曹飞天天如此赶路,已经十年了。记者顺理成章地在片伟打出字幕:“曹飞迟到了。”《派出所》中的民警楚少兵,一波三折,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主持人在结尾时却告诉观众,任务完成了,楚少兵却受到了上级的批评,批评他差点儿跑了犯人,送犯人上医院不够及时。《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洪德高,赞助一位患白血病的黑龙江女孩来到海南治病,本想做好事,结果却被女孩的父母误解,痛心疾首,不欢而散。《久远的音符》中,一群演奏民乐的老人迷恋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老乐曲,而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老人们惋惜而无奈……这种对不如意和困境的表现,控制在适度、合理的范围内,具 《我看《生活空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595.html
《生活空间》报道观念和报道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集中表现为,它表现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态,不用主观的意识框架去干扰采访对象,也不以下主观判断的方式把报道的主题强加给观众。它慧眼独具通过生活的片断表现人的心灵,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现实生活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哪一种理念可以完全地、清晰地涵盖的。用概念诠释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广的范围形成了一种报道范式。一步一步地摆脱主观干预的报道模式。对生活的客观性的理解和尊重,使它并不苦苦地为报道寻找一个清晰的、符合某种规范的说明,寻找一个概念化的标签,而是致力于表现人物的行动和行动的内在逻辑。《生活空间》的解脱很少,凡是画面语言能够传达的,就不用解说,解说只限于最基本的背景介绍,是陈述性的,不加评论的。有时一句解说也不用,只打简单的字幕。在这种方式中,主题蕴含在生活之中,生活大于主题,生活的多义性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体味和思索的空间,观众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了主题的重构,报道的倾向则由于观众的参与而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作为具有纪录片风格的新闻短片,《生活空间》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不干扰采访对象,用长镜头跟踪和展示人物,用探询式的不动声色的提问引导出人物的内心独白,让生活来表现主题,而不用主题去干扰生活。观看《生活空间》,人们往往惊异于采访对象何以那么轻松自如,那么无视摄像机的存在,事态的发展自然而然,记者和观众都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这种收看的感觉很奇妙,因为观众明明知道,《生活空间》是有主题的,它是精心制作的。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是从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仿佛是不经意的,淡淡的。
因为淡淡的,所以很淳,所以很浓郁。
对生活自然形态的追求,并不等于放任自然,它要求子记者具有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市郊,去观察、分析、提炼生活。正如具有美感的眼睛才能发现美,用心灵才能感受心灵,《生活空间》的记者以真诚和细腻,以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多元价值的现代人文精神,通过日常生活的小片断,发现和表现人的心灵。
《生活空间》的镜头像善解人意、充满同情的眼睛。在《难忘的十五岁》中,学跳舞的女孩子陈薇在即将毕业成为正式舞蹈演员时做了截肢手术。在陈薇强的脸上,观众看到了人生梦想幻灭的痛苦,友谊和关怀的力量,生命的复苏和欢乐。当有人在长城上问兴致勃勃的陈薇:“你还想跳舞吗?”陈薇那瞬间涌出的泪水和平静下来的微笑,表现了多么复杂、强烈的人生感受;《告诉我,你爱我》中,结婚五年后,生日时意外地接到丈夫送的一束鲜花,妻子的眼泪和心中的甜蜜一起汩汩流淌,镜头前动情的亲吻让观众分享了他们爱情的甜蜜;《两个老人的故事》中,共同走过半各世纪的异国男女,在雪后初霁的小四合院,在窗口阳光里,回忆他们久远的、绚烂归于凭单而忠贞如初的爱情;《许姐的夏天》中,下岗女工的施罗和惶惑,寻找新工作的痛苦和欢乐;《走出大山》中,搬迁之际山民对山中家园的难以割舍,对平原新生活的跃跃欲试;《姐姐》中,六岁的小女孩与弟弟、妈妈、爸爸富有戏剧性的心理冲突……心中无限事,尽在不言中,心有灵犀的观众,通过镜头的注视,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悸动。凡是真情流露,凡是情丝凝结,都能使观众怦然心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对真、善、美的感应和追求,这是心与心的共鸣。
《生活空间》对人的生活的尊重,还表现在它对生活的全面性的理解,表现在它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人意。
《上班》中的纺织女工曹飞,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工厂上班,早晨5点起床,披星戴月,紧赶慢赶,最后还是迟到了。这个结果是曹飞和记者都没有料到的。但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曹飞天天如此赶路,已经十年了。记者顺理成章地在片伟打出字幕:“曹飞迟到了。”《派出所》中的民警楚少兵,一波三折,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主持人在结尾时却告诉观众,任务完成了,楚少兵却受到了上级的批评,批评他差点儿跑了犯人,送犯人上医院不够及时。《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洪德高,赞助一位患白血病的黑龙江女孩来到海南治病,本想做好事,结果却被女孩的父母误解,痛心疾首,不欢而散。《久远的音符》中,一群演奏民乐的老人迷恋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古老乐曲,而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老人们惋惜而无奈……这种对不如意和困境的表现,控制在适度、合理的范围内,具 《我看《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