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脾益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摘要: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以健脾益气,调补后天为主,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症候随证施治,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健脾益气 辨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以侵犯四肢关节为主,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尪痹”范畴。古代医家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等邪气杂至,而为痹患。大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气、或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或清热利湿、疏风通络等。但纵观其效果,特别是远期疗效仍不佳。目前国际上亦没有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我跟师三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略有体会。
1.尪痹(RA)与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胃升清散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脾虚使气血生化无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去调和,外邪乘虚而入,着于肌肉筋脉则发为风湿痹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运化水谷精微,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病因来看,《黄帝内经》很重视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为痹。由于脾胃虚弱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药,如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黄精、炒麦芽、薏苡仁等,以补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察舌、切脉,结合全身与局部的情况则有助于判断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攻补的尺度。
2.尪痹(RA)中医分型与治则
RA虽说是好发的常见病,其症候、证型不同,治疗原则各异,但在各证型的施治中,均必须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法则,方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再随症协调,灵活用药。
(1)寒湿痹阻型: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或重着,痛有定处,触之不热,晨僵明显,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剧,局部畏寒怕冷,或见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弦紧或浮缓。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通络。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麻黄10g、制附片8g、细辛3g;若肌肤麻木不仁剧烈者,加土鳖虫8g、蜈蚣2条、鸡血藤15g;湿胜者,加地龙10g、牛膝15g;晨僵明显者,加伸筋草15g、白芍10g、木瓜10g。
(2)湿热痹阻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晨僵,肢体酸楚沉重,关节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心烦,便干尿赤,食欲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上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15g、木瓜10g、桑枝15g;热盛者,加生石膏40g、寒水石10g;湿浊甚者,加萆薢15g、土茯苓15g、赤小豆10g。
(3)寒热错杂型:表现为寒热证均不明显,肢体关节疼痛或肿胀,活动受限,或见恶寒恶风,舌质淡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弦细。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清热。加用制川乌10g、生石膏30g外散里清而取效。
(4)痰瘀阻络型:表现为周身关节肿胀僵硬且变形,重滞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固定,昼轻夜重,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治疗上宜以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为主。痛剧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桃仁10g、延胡索10g、全蝎8g;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5g、水蛭8g、泽兰10g、蜈蚣2条。(5)肝肾不足型:表现为关节疼痛日久,腰膝酸冷,关节屈伸不利,或见关节畸形。强直,头晕耳鸣,心悸不宁,肌肉瘦削,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治疗上宜补益肝肾,健脾祛风通络。加用杜仲15g、怀牛膝15g、熟地15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乌梢蛇10g、龟板10g、鳖甲10g。
(6)气血亏虚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入夜尤甚,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精神疲乏,伴有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时宜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加用黄芪30g、肉桂6g、白芍10g、桂枝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10枚、怀牛膝15g、鸡血藤15g。
3.典型病例
韩某,女,56岁,2008年3月10初诊。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疼痛,尤以双下肢膝关节疼痛严重,双手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半小时以上,肿胀,有压痛。活动时膝关节疼痛加重。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无口苦,食欲欠佳,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偏数。实验室检查示:血沉45mm/hr,类风湿因子960IU/ML。中医诊断为尪痹,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处方: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白芍10g、山药30g、白术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炒麦芽10g、黄芪30g、桂枝15g、怀牛膝15g、续断10g、炙甘草6g。方中黄芪、白术、山药、苍术、薏苡仁、炒麦芽诸药健脾护胃;熟地黄、生地黄、白芍、桂枝养血通络。1剂/天,水煎,早晚分服,服药7剂。同时服甲氨喋呤片,10 mg/周,洛索洛芬钠片,60mg/次,2次/天。1周后,患者自诉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嘱继续服上方药1个月,诸症基本消失。
4.小结
以上治法都以健脾益气为主,中土健旺,利于饮食、药物的吸收,既可治疗疾病,又可化生水谷精微,补肾益精,填髓壮骨,有效控制病情,防止骨质破坏〔1〕。但临床切忌一味拘泥于此。应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培补后天除了是治本的方法,也是“见肝之变,当先实脾”这一防治法则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战颉,何艳华.调理脾胃法治疗痹证〔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3):145.
《关于健脾益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620.html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健脾益气 辨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以侵犯四肢关节为主,而又无特殊疗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尪痹”范畴。古代医家对“痹证”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腠理疏松,致使风寒湿等邪气杂至,而为痹患。大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气、或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或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或清热利湿、疏风通络等。但纵观其效果,特别是远期疗效仍不佳。目前国际上亦没有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之一。我跟师三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略有体会。
1.尪痹(RA)与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胃升清散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脾虚使气血生化无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去调和,外邪乘虚而入,着于肌肉筋脉则发为风湿痹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运化水谷精微,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从病因来看,《黄帝内经》很重视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可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或痰湿内生,湿浊为患,复感外邪而为痹。由于脾胃虚弱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药,如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黄精、炒麦芽、薏苡仁等,以补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通过察舌、切脉,结合全身与局部的情况则有助于判断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攻补的尺度。
2.尪痹(RA)中医分型与治则
RA虽说是好发的常见病,其症候、证型不同,治疗原则各异,但在各证型的施治中,均必须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法则,方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再随症协调,灵活用药。
(1)寒湿痹阻型: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或重着,痛有定处,触之不热,晨僵明显,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疼痛加剧,局部畏寒怕冷,或见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弦紧或浮缓。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通络。若疼痛较剧者,加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麻黄10g、制附片8g、细辛3g;若肌肤麻木不仁剧烈者,加土鳖虫8g、蜈蚣2条、鸡血藤15g;湿胜者,加地龙10g、牛膝15g;晨僵明显者,加伸筋草15g、白芍10g、木瓜10g。
(2)湿热痹阻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晨僵,肢体酸楚沉重,关节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心烦,便干尿赤,食欲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上宜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络止痛。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15g、木瓜10g、桑枝15g;热盛者,加生石膏40g、寒水石10g;湿浊甚者,加萆薢15g、土茯苓15g、赤小豆10g。
(3)寒热错杂型:表现为寒热证均不明显,肢体关节疼痛或肿胀,活动受限,或见恶寒恶风,舌质淡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弦细。治疗上宜祛风散寒,健脾除湿清热。加用制川乌10g、生石膏30g外散里清而取效。
(4)痰瘀阻络型:表现为周身关节肿胀僵硬且变形,重滞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固定,昼轻夜重,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治疗上宜以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为主。痛剧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桃仁10g、延胡索10g、全蝎8g;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5g、水蛭8g、泽兰10g、蜈蚣2条。(5)肝肾不足型:表现为关节疼痛日久,腰膝酸冷,关节屈伸不利,或见关节畸形。强直,头晕耳鸣,心悸不宁,肌肉瘦削,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治疗上宜补益肝肾,健脾祛风通络。加用杜仲15g、怀牛膝15g、熟地15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乌梢蛇10g、龟板10g、鳖甲10g。
(6)气血亏虚型: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入夜尤甚,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精神疲乏,伴有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时宜健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加用黄芪30g、肉桂6g、白芍10g、桂枝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10枚、怀牛膝15g、鸡血藤15g。
3.典型病例
韩某,女,56岁,2008年3月10初诊。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疼痛,尤以双下肢膝关节疼痛严重,双手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半小时以上,肿胀,有压痛。活动时膝关节疼痛加重。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无口苦,食欲欠佳,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偏数。实验室检查示:血沉45mm/hr,类风湿因子960IU/ML。中医诊断为尪痹,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络。处方: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白芍10g、山药30g、白术10g、薏苡仁30g、苍术10g、炒麦芽10g、黄芪30g、桂枝15g、怀牛膝15g、续断10g、炙甘草6g。方中黄芪、白术、山药、苍术、薏苡仁、炒麦芽诸药健脾护胃;熟地黄、生地黄、白芍、桂枝养血通络。1剂/天,水煎,早晚分服,服药7剂。同时服甲氨喋呤片,10 mg/周,洛索洛芬钠片,60mg/次,2次/天。1周后,患者自诉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嘱继续服上方药1个月,诸症基本消失。
4.小结
以上治法都以健脾益气为主,中土健旺,利于饮食、药物的吸收,既可治疗疾病,又可化生水谷精微,补肾益精,填髓壮骨,有效控制病情,防止骨质破坏〔1〕。但临床切忌一味拘泥于此。应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培补后天除了是治本的方法,也是“见肝之变,当先实脾”这一防治法则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战颉,何艳华.调理脾胃法治疗痹证〔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3):145.
《关于健脾益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