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精神丰碑:新时期报告文学论(节选)
爱。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收到了由表及里、小中见大、文约意丰的“放 大”效果。
细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人物性格的聚焦,主题话语的凸显。它将琐碎驳杂的生活事相 浓缩于具体的“胶片”上,映射出万象纷呈的大千世界,于有限的语符之中蕴含尽可能 丰厚的意味,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此所谓新时期报告文学以点带面的细 节美。
以钱钢《唐山大地震》为例。作品中众多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似一个个影视分镜头 ,构成并推动着作品的情节链条和思想波澜。护士丰承渤值夜班时被砸入废墟。一天一 夜后,人们打穿数层楼板,从凿开的小洞中发现她还活着,但身体被嵌死在楼板和铁床 架之间。救护人员无法挪动那块楼板,又因缺乏输血条件而无法截肢,她只得在众目睽 睽之下活活等死。当她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好友张淑敏问道:“小丰,你还需要 做什么?”她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小张懂得她的心思,以指代梳,含泪整理好她的 头发。尔后,这位年仅20岁的姑娘便永远地离去了。这种美被毁灭、生命被扼杀的悲剧 细节,以其强烈的现场感与过程性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振动。作者感叹:“这位姑娘在生 前未能自由自在地尽兴地打扮自己,然而辞别人世时毕竟是美丽的”;“像丰承渤那样 的人,虽未免一死,却在灾难的废墟上留下了人类精神对死神的胜利的记录”。可以认 为,丰承渤的特殊“告别”,既是美好人性的一次超常闪光,也是对动乱年月人性扭曲 的冷峻反思——因为活着的时候人们非议她“爱美”,如爱用香皂洗脸,爱在额前做个 “刘海儿”之类。她最终以美的形象离去,无疑是美好人性对丑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同 时表明,美是毁灭不了的。
新时期报告文学脍炙人口的细节比比皆是。如孟晓云等《还是那双眼睛》中王震将军 从马上摔下继续躺在原地看书的细节;陈忠实等《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回忆》中几 位农村老太到城隍庙为李立科求神问卜的细节;《中国的“小皇帝”》中那位爸爸深夜 躺在床下以防儿子摔下的细节等等,均生动传神,过目难忘。
二、情与景会的诗意美和声色互惠的语态美
随着新时期报告文学生活判断力和审美把握力的普遍增强,其诗化特征及声色语态也 日趋清朗。这再次标示出当代报告文学文学性的增长。
权衡某一作品的诗化程度,标准固然多样,但关键看其是否在形象生成和文本结构中 营造出情景互融、心物相往、天人合一的诗境。因景生情,缘物抒怀,境中达意,此乃 立境之前提。无景不合境,寡情难成意。情景两全,虚实相生,妙合无垠,方得“一情 独往,万象俱开”。可见,诗意美是报告文学美学品格的高级形态。别林斯基说过:“ 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观念不过是海水的 浪花,而诗意形象则是从海水的浪花中产生出来的爱与美的女神。”[9]新时期报告文 学的诗意女神丰姿俊俏,袅袅百态。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型。
[婉约型]以《人生环行道》为代表。雷超最终按照母亲的意愿离开了肖丽,重新回到 玉环身边过起以往的平静日子。这时,作者将我们带入一种哀婉的情境之中:
我来到松花江畔,秋天了,江水是那样平阔,缓缓东流。有几只小舢舨在江心艰难地 向上游划,走得那样慢,从岸上望去,就像纹丝不动,僵滞在那儿。萧萧的秋风掠过沿 岸的垂柳,枝条虽还柔韧,柳叶儿却已瑟缩地低垂和飘零了。江畔的草坪已呈墨绿色, 微黄的草尖在野风的粗野呼吸下驯服地摇曳着,并以它的胆怯的xī@①sū@②声向高 悬的秋阳致礼。
字字景语,句句情深。以平缓的江水隐喻节奏沉闷的生活,以艰难游动的舢舨象征追 求者有限的抗争,以低垂而飘零的柳叶暗示主人公抑郁的心绪和悲哀的结局,以驯服的 草尖类比雷超的人格萎缩与最终妥协。如此,作家复杂的情感状态就被形象而含蓄地表 达了出来。此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雅型]以《大雁情》为表率。当作者随秦官属来到蟒岭时,但见——
海拔1800米的蟒岭在望。古城公社谢底大队快到了。这里杉皮小屋和砖瓦房错落有致 。进村了,远远听见像鸟叫般的童声:“秦姨——”
蓝天、白云、树丛、小径、石级,金银花含苞,红芍药怒放,一个小女孩,像一只淡 粉色的蝴蝶,从山顶飞下来,飞下来,一头扎在了老秦怀里:
“秦姨,我做梦都梦见你哩。快家去,快家去。”小女孩又像一头小鹿,深情地蹭啊 、顶啊、拉啊地把老秦拽进家。
写景抒情贯通,叙述描写结合,由远而近,由声及人,由色彩到言动,以推镜头方式 描画出女孩迎“秦姨”的动人情景,创造出诗画般的意境,并在诗意化的渲染中勾勒出 山乡人民的朴实、善良以及对老秦的深情厚谊,间接驳斥了所谓骄傲、脱离群众的偏见 ,颂扬了知识分子的宽阔胸襟和奉献精神。蓝天、白云、树丛、小径、石级、金银花、 红芍药,色彩缤纷,温馨清雅,深得田园牧歌情趣。正是在这种明丽的背景之中,身着 淡粉色衣服的女孩蝴蝶般飞下,亲切自然地“扎”进老秦怀里,蹭着、顶着、拽着,更 是静中写动,动中含情,诗意盎然。
送一程又一程,转过了一道山梁,歌声还跟在身后……彭雪枫挥了挥手臂,接过警卫 员手中一件缴获的日本黄呢军大衣穿上,翻身跃上马背,双腿用力一夹,策马向远处奔 去。敞开的大衣襟向后飘飞起来,像一副展开的鹰翅……
“看,我们的恰巴耶夫!”一位女学员赞叹道。
此刻,太阳刚刚从东面的山峰上升起来,满天是锦缎也似的朝霞。骑手不再回头瞻顾 ,俯身在马背上直向前奔,迎着阳光他越去越远,仿佛要一直冲进那冉冉上升的血红色 巨球里面去。
在激越歌声的烘托中,在满天朝霞和初升太阳的映衬下,彭雪枫立马赴战的飒爽英姿 如活动雕像般耸立。绚烂的色调,浓烈的意象,燃烧的诗情,美好的希冀,使作品的艺 术境界尤为雄放,给人以豪迈、幽远、崇高而深邃的审美感受与革命英雄主义召唤。
此期报告文学的诗意传达风姿流韵,千红万紫,远不止于上述三种。这表明,报告文 学的审美特质正由粗放型向精约化方向迈进。
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论其形象如何生动,细节怎样精美,诗化特征何等鲜明, 都必然体现为一定的文本语态。语态美因此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符号学意义上的中介形 态。
新时期报告文学在语言的音响性、色彩感方面颇多追求,表现出很强的造型功能,堪 称“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正气歌》、《路的呼喊》、《毕竟东流去》、 《万家忧乐》、《唐山大地震》、《中国农民大趋势》、《马家军调查》等作品,说理 则力透纸背,言情则泣鬼感神,有着超越其他文本语态的巨大艺术冲击力。
除广义的声色语态外,新时期的报告文学特别注重言说符号的内在灵性,从而使文本 语态的视听效果更为热烈生动。请看黄钢在《巴黎,让我们仔细看看你!》中以电影特 写手法“塑造”的人道女神像:
我看她是以那坚定安祥的神态,挺立在弹痕累累的公社社员墙前——她似乎是在迎面 扑来的枪林弹雨之中,视死如归地张开了她的两臂,一直到今天,火热的生命在她身上 并没有终止;当我接触到她那已经风化了的雕石上有粉末在脱落时,好像仍然听到了公 社战士们心脏的跳动!
由色入声,由神态到情态,将今天和历史、现实与理想、和平与战斗、生活与诗思立 体地凸现出来,使人犹忆呼啸而过的枪林弹雨,仿佛听到了公社战士心脏的跳动,感悟 了他们行动的意义及其与当今生活的潜在联系。
类似的语态呈现,已经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的内在追求。穆青等在《为了周总理 的嘱托》中,以主人公的话语立场和准确的语感,多方面展示了吴吉昌得知总理去世的 消息时内心的极度悲痛及其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实现总理遗愿的坚定决心。噩耗传来, 无异于晴天霹雳,“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他踉踉跄跄地往家赶,“沿途的村庄、道 路、田野在他的泪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白纱,模糊着,颤动着”;当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 家的门,“那些悬挂在檐下、窗前、墙头、树上的一株株棉花,在他眼前一下都变成了 痛悼总理逝世的白花”,他禁不住倒在炕上失声痛哭起来。这里,有动态——颤动、痛 哭;有色彩——白纱、白花;有神态——踉踉跄跄、失魂落魄。泪眼的模糊颤动,棉花 《跨世纪精神丰碑:新时期报告文学论(节选)(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701.html
细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人物性格的聚焦,主题话语的凸显。它将琐碎驳杂的生活事相 浓缩于具体的“胶片”上,映射出万象纷呈的大千世界,于有限的语符之中蕴含尽可能 丰厚的意味,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此所谓新时期报告文学以点带面的细 节美。
以钱钢《唐山大地震》为例。作品中众多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似一个个影视分镜头 ,构成并推动着作品的情节链条和思想波澜。护士丰承渤值夜班时被砸入废墟。一天一 夜后,人们打穿数层楼板,从凿开的小洞中发现她还活着,但身体被嵌死在楼板和铁床 架之间。救护人员无法挪动那块楼板,又因缺乏输血条件而无法截肢,她只得在众目睽 睽之下活活等死。当她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好友张淑敏问道:“小丰,你还需要 做什么?”她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小张懂得她的心思,以指代梳,含泪整理好她的 头发。尔后,这位年仅20岁的姑娘便永远地离去了。这种美被毁灭、生命被扼杀的悲剧 细节,以其强烈的现场感与过程性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振动。作者感叹:“这位姑娘在生 前未能自由自在地尽兴地打扮自己,然而辞别人世时毕竟是美丽的”;“像丰承渤那样 的人,虽未免一死,却在灾难的废墟上留下了人类精神对死神的胜利的记录”。可以认 为,丰承渤的特殊“告别”,既是美好人性的一次超常闪光,也是对动乱年月人性扭曲 的冷峻反思——因为活着的时候人们非议她“爱美”,如爱用香皂洗脸,爱在额前做个 “刘海儿”之类。她最终以美的形象离去,无疑是美好人性对丑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同 时表明,美是毁灭不了的。
新时期报告文学脍炙人口的细节比比皆是。如孟晓云等《还是那双眼睛》中王震将军 从马上摔下继续躺在原地看书的细节;陈忠实等《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回忆》中几 位农村老太到城隍庙为李立科求神问卜的细节;《中国的“小皇帝”》中那位爸爸深夜 躺在床下以防儿子摔下的细节等等,均生动传神,过目难忘。
二、情与景会的诗意美和声色互惠的语态美
随着新时期报告文学生活判断力和审美把握力的普遍增强,其诗化特征及声色语态也 日趋清朗。这再次标示出当代报告文学文学性的增长。
权衡某一作品的诗化程度,标准固然多样,但关键看其是否在形象生成和文本结构中 营造出情景互融、心物相往、天人合一的诗境。因景生情,缘物抒怀,境中达意,此乃 立境之前提。无景不合境,寡情难成意。情景两全,虚实相生,妙合无垠,方得“一情 独往,万象俱开”。可见,诗意美是报告文学美学品格的高级形态。别林斯基说过:“ 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观念不过是海水的 浪花,而诗意形象则是从海水的浪花中产生出来的爱与美的女神。”[9]新时期报告文 学的诗意女神丰姿俊俏,袅袅百态。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型。
[婉约型]以《人生环行道》为代表。雷超最终按照母亲的意愿离开了肖丽,重新回到 玉环身边过起以往的平静日子。这时,作者将我们带入一种哀婉的情境之中:
我来到松花江畔,秋天了,江水是那样平阔,缓缓东流。有几只小舢舨在江心艰难地 向上游划,走得那样慢,从岸上望去,就像纹丝不动,僵滞在那儿。萧萧的秋风掠过沿 岸的垂柳,枝条虽还柔韧,柳叶儿却已瑟缩地低垂和飘零了。江畔的草坪已呈墨绿色, 微黄的草尖在野风的粗野呼吸下驯服地摇曳着,并以它的胆怯的xī@①sū@②声向高 悬的秋阳致礼。
字字景语,句句情深。以平缓的江水隐喻节奏沉闷的生活,以艰难游动的舢舨象征追 求者有限的抗争,以低垂而飘零的柳叶暗示主人公抑郁的心绪和悲哀的结局,以驯服的 草尖类比雷超的人格萎缩与最终妥协。如此,作家复杂的情感状态就被形象而含蓄地表 达了出来。此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雅型]以《大雁情》为表率。当作者随秦官属来到蟒岭时,但见——
海拔1800米的蟒岭在望。古城公社谢底大队快到了。这里杉皮小屋和砖瓦房错落有致 。进村了,远远听见像鸟叫般的童声:“秦姨——”
蓝天、白云、树丛、小径、石级,金银花含苞,红芍药怒放,一个小女孩,像一只淡 粉色的蝴蝶,从山顶飞下来,飞下来,一头扎在了老秦怀里:
“秦姨,我做梦都梦见你哩。快家去,快家去。”小女孩又像一头小鹿,深情地蹭啊 、顶啊、拉啊地把老秦拽进家。
写景抒情贯通,叙述描写结合,由远而近,由声及人,由色彩到言动,以推镜头方式 描画出女孩迎“秦姨”的动人情景,创造出诗画般的意境,并在诗意化的渲染中勾勒出 山乡人民的朴实、善良以及对老秦的深情厚谊,间接驳斥了所谓骄傲、脱离群众的偏见 ,颂扬了知识分子的宽阔胸襟和奉献精神。蓝天、白云、树丛、小径、石级、金银花、 红芍药,色彩缤纷,温馨清雅,深得田园牧歌情趣。正是在这种明丽的背景之中,身着 淡粉色衣服的女孩蝴蝶般飞下,亲切自然地“扎”进老秦怀里,蹭着、顶着、拽着,更 是静中写动,动中含情,诗意盎然。
[雄放型]以《当年他们多年轻》中“学兵队”员送别彭雪枫的场面为典范。年轻的队 员们哽咽着送别“彭主任”上前线——
送一程又一程,转过了一道山梁,歌声还跟在身后……彭雪枫挥了挥手臂,接过警卫 员手中一件缴获的日本黄呢军大衣穿上,翻身跃上马背,双腿用力一夹,策马向远处奔 去。敞开的大衣襟向后飘飞起来,像一副展开的鹰翅……
“看,我们的恰巴耶夫!”一位女学员赞叹道。
此刻,太阳刚刚从东面的山峰上升起来,满天是锦缎也似的朝霞。骑手不再回头瞻顾 ,俯身在马背上直向前奔,迎着阳光他越去越远,仿佛要一直冲进那冉冉上升的血红色 巨球里面去。
在激越歌声的烘托中,在满天朝霞和初升太阳的映衬下,彭雪枫立马赴战的飒爽英姿 如活动雕像般耸立。绚烂的色调,浓烈的意象,燃烧的诗情,美好的希冀,使作品的艺 术境界尤为雄放,给人以豪迈、幽远、崇高而深邃的审美感受与革命英雄主义召唤。
此期报告文学的诗意传达风姿流韵,千红万紫,远不止于上述三种。这表明,报告文 学的审美特质正由粗放型向精约化方向迈进。
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论其形象如何生动,细节怎样精美,诗化特征何等鲜明, 都必然体现为一定的文本语态。语态美因此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符号学意义上的中介形 态。
新时期报告文学在语言的音响性、色彩感方面颇多追求,表现出很强的造型功能,堪 称“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正气歌》、《路的呼喊》、《毕竟东流去》、 《万家忧乐》、《唐山大地震》、《中国农民大趋势》、《马家军调查》等作品,说理 则力透纸背,言情则泣鬼感神,有着超越其他文本语态的巨大艺术冲击力。
除广义的声色语态外,新时期的报告文学特别注重言说符号的内在灵性,从而使文本 语态的视听效果更为热烈生动。请看黄钢在《巴黎,让我们仔细看看你!》中以电影特 写手法“塑造”的人道女神像:
我看她是以那坚定安祥的神态,挺立在弹痕累累的公社社员墙前——她似乎是在迎面 扑来的枪林弹雨之中,视死如归地张开了她的两臂,一直到今天,火热的生命在她身上 并没有终止;当我接触到她那已经风化了的雕石上有粉末在脱落时,好像仍然听到了公 社战士们心脏的跳动!
由色入声,由神态到情态,将今天和历史、现实与理想、和平与战斗、生活与诗思立 体地凸现出来,使人犹忆呼啸而过的枪林弹雨,仿佛听到了公社战士心脏的跳动,感悟 了他们行动的意义及其与当今生活的潜在联系。
类似的语态呈现,已经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的内在追求。穆青等在《为了周总理 的嘱托》中,以主人公的话语立场和准确的语感,多方面展示了吴吉昌得知总理去世的 消息时内心的极度悲痛及其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实现总理遗愿的坚定决心。噩耗传来, 无异于晴天霹雳,“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他踉踉跄跄地往家赶,“沿途的村庄、道 路、田野在他的泪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白纱,模糊着,颤动着”;当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 家的门,“那些悬挂在檐下、窗前、墙头、树上的一株株棉花,在他眼前一下都变成了 痛悼总理逝世的白花”,他禁不住倒在炕上失声痛哭起来。这里,有动态——颤动、痛 哭;有色彩——白纱、白花;有神态——踉踉跄跄、失魂落魄。泪眼的模糊颤动,棉花 《跨世纪精神丰碑:新时期报告文学论(节选)(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