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正文

跨世纪精神丰碑:新时期报告文学论(节选)


社会生活急速转进、 个性思维空前活跃、艺术态势多极扩张的世纪风口,任何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企图都 是不合时宜的。
      余论
  新时期报告文学以“非匿名”方式创造了中国文学世纪末的辉煌,以其改变性救赎主 题、多维审美形态和现代文化品格抢先开启了新世纪文学的大门。诸多迹象表明,新世 纪的报告文学将以别样的风姿再次激起人们新的艺术热情。
  第一,繁复而快速的现实生活为报告文学的再度崛起提供了社会基础。报告文学植根 于肥沃的生活土壤,敏锐地感应着时代的神经,被誉为“生活的镜子”、“战斗的擂鼓 ”。可以肯定,只要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科学与愚昧、战争与和平同在,便会有 报告文学的闪光。世纪之交孕育着充分的变革因素,新世纪的生活舞台必将上演更为精 彩的节目。当现实变得超过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的反应时,“这正是把赤裸而且严肃的 报告装入紧密的形式的成熟时期,这正是要求作家去即时报告那在今日和明日之间用影 戏般的速度变化着世界面貌的时代。正是报告文学的时代。”[20]
  第二,读者主体的阅读吁求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期待动力。沸腾的生活铸就了作家 ,反映大时代的作品又影响了读者。可以断言,21世纪的读者将更为关注现实生活和周 边环境,他们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更多地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的身影,借以调节自身行为, 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样,报告文学的继续存在与不断繁荣便在读者方面寻 找到了绵延不绝的期待动力。
  第三,市场体制为报告文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激励机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与不断完善,已经并将继续有效地促成全球市场一体化这一宏伟的超大经贸与文化工程 的达成。这是全球经济不断高涨、文化日趋进步的显著标志。其结果,民族封闭状态、 国家保护主义及地区“围墙经济”势必打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公共准则将以国际惯例 的形式得以确认,政治、法律、道德、文艺等上层建筑将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逐步纳入 

国际循环。这样,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化产品将获得更为便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 境,从而刺激作家的竞争心理和精品意识,促进报告文学的发展。
  第四,全球信息网络为报告文学的交流提供了运行通道。信息社会的到来,高速公路 的开通,网络传输的实现,以及信息与文学形式的结合,促使我们面对一个通过新闻文 学交流的时代。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学的驱动力不完全来自生活的撞击,也不单纯取 决于作者和读者的游戏、自娱、消遣、审美的需要,文学的另一本质功能正日益显现— —交流。在此背景下,文学话语的信息作用将大为增强,人类必将面对通过新闻化的文 学方式进行交流的对象性世界。这无疑保证了报告文学更为广阔的再生空间。
  第五,艺术创新为报告文学的拓进提供了内在可能。报告文学以其蓬勃生机和开放胸 怀,一出现就拓宽了文学界域,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内涵。这不仅显示了文学自身的魅 力,而且说明文学历史是可以被改写的。人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与社会进程相适应,上 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出现了更为积极、活跃的因素,科学的边缘化势必影响到文学的边 缘化,各种文体的自在演变及相关体式的交叉融合,必将导致新的文学样式面世。报告 小说便是受到报告文学的启发而俏走世界文坛的。以海勒《夜晚的军队》、艾荣《戈尔 普的世界》和卡波特的《冷血》为代表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非虚构创作 路线,早已宣告了报告思维确实具备较强的新式文体的生长功能。徐迟的《牡丹》、蒋 子龙的《燕赵悲歌》、老鬼的《血与铁》以及舒马托夫的《美国荒漠传说》、奥菲柯斯 的《一个民族的悲剧》、雅宁娜的《奥里米塔·卡拉贝戈维奇的两个终结》、马金的《 法国人的遗产》、卢卡的《左上方》、马尔克斯的《绑架逸闻》等报告小说的全球性走 红,表明任何文学体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绝对封闭的一元模式,艺术本体的开放结构正 为报告文学衍生模式的深层推进提供种种潜在可能。
  回望20年,放眼新世纪,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扣合着时代的鼓点钟声,拥动着改 革开放的狂飙巨浪,新时期报告文学已经完成了由文字报告向电子报告、书面报告向影 视报告的革命性战略转型。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风云》、《邓小平 》、《决胜》、《百年沧桑》、《澳门岁月》、《大三峡》等作品的声、画、乐网络状 立体呈现中,不难领悟,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带给我们的似乎不会仅仅是艺术谋略上的惊 讶与好奇。
  责任编辑注:原文篇幅过长,现经作者删改,由20页减至9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转引周国华等编:《报告文学论集·前言》, 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2]刘淮:《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文艺研究》,1980年第4期。
  [3][4]池田大作、贝恰合著:《二十一世纪的警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第10页,第5页。
  [5]荒煤:《让事实说话》,《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4期。
  [6]参见《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下),作家出版社1988版, 第1165页。
  [7]顾伯平:《文化力与社会发展》,《光明日报》,1998.8.7.
  [8][10]范培松:《报告文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2 期。
  [9]参见《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
  [11]尹均生:《论近年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功利性、文学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12]徐迟:《献给报告文学的一首颂歌》,引自《1990-1991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 奖作品集》(上),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13]邱明正:《审美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14]李延国:《礼赞这英雄的国土》,《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3期。
  [15]《中国新文艺大系·报告文学卷》导言,参见《报告文学》,1984第8期。
  [16]肖复兴:《为普通人立传》,《文汇月刊》,1982年第10期。
  [17]参见朱子南、秦兆基:《报告文学十家谈》,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
  [18]李宝瑾:《报告文学纵横》,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301页。
  [19]乔迈:《独立支撑的大树》,《文学报》,1985.5.9.
  [20]T·巴克:《基希及其报告文学》,引自《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山东人 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1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穴下悉
    @②原字上穴下卒

《跨世纪精神丰碑:新时期报告文学论(节选)(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70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