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气。在他看来,这两种材料对报纸来说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毛泽东主张,“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22)如果把它们“封锁起来,反而危险”。因此应该在思想领域种牛痘,即“认人为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也即是说通过宣传工具“把毒草、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23)以增强其对病毒、对错误东西的抵抗力。如果无视这种反面材料,专注于正面宣传,就无法使群众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不过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正面的材料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开展反坏人坏事的广泛斗争达到了一个适当阶段的时候,就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压倒邪气”。(24)这一观点对中国革命的宣传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第4页)
科学地运用宣传手段
在毛泽东的宣传实践中,科学地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准确地把握宣传力度,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把传单、布告、宣言作为重要的宣传文件,并认为邮寄宣传品,即在邮件中夹带宣传品或在邮件上印上宣传鼓动口号,是不可替代的宣传工具。他还认为“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化装宣传也是一种最具体最有效的宣传方法。他要求“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宣传科的艺术股,应该充实起来,出版石印的或油印的画报”。(25)后来,随着我党广播事业的产生,毛泽东又指导全党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新的媒介。可见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于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实物宣传等各种手段、载体,毛泽东都充分注意到了。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在宣传过程中对信息流量的控制。他反对强行灌输,而主张讲究分寸。主张根据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地渗透。他告诫宣传工作者“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大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大接触本行事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事物,给以适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地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小时之内下几百公厘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要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必须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报知识。”(26)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指出:“我们共产党要学会一个办法,就是人家不听就不讲了。”(27)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读者信息接受过程的基本看法。首先,读者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用简单的灌输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其次,要使宣传对象具有与宣传者相同的语言和态度,必须使对象具有与宣传者相同的必要的情报资料;第三,要使宣传卓有成效,就得遵循宣传对象的心理规律,变倾盆大雨为毛毛细雨,作长期打算,锲而不舍,水滴石穿。这一见解可以说是对马列主义宣传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准确地把握时空环境
宣传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时间空间的特殊性,往往会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宣传活动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宣传的目的,宣传家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这也是毛泽东的重要观点。
从时间上看,毛泽东认为,宣传工作者应注意两点。其一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历史阶段,宣传的内容、倾向应有所区别。切不可千遍一律,以不变应万变。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指示我党的新闻工作者,“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且有副作用了。”(28)也就是说,时间变化了,形势不同了,宣传的内容、调子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其二在时效性问题上,宣传家与新闻记者的理解是大不一样的。在记者看来,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发布要及时、快速,过时的东西则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缩短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发表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短,报道速度越快,就越能引起轰动性效应。
但是对于宣传家就不一样了。在宣传家来说,与其说是追求时效,还不如说是追求时宜。在许多场合,快速的报道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甚至会完全相反。对此毛泽东主张:“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新闻的快慢问题也是这样。有的消息,我们就不是快登慢登的问题,而是干脆不登。比如土改新闻就是这样,我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745.html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第4页)
科学地运用宣传手段
在毛泽东的宣传实践中,科学地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准确地把握宣传力度,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把传单、布告、宣言作为重要的宣传文件,并认为邮寄宣传品,即在邮件中夹带宣传品或在邮件上印上宣传鼓动口号,是不可替代的宣传工具。他还认为“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化装宣传也是一种最具体最有效的宣传方法。他要求“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宣传科的艺术股,应该充实起来,出版石印的或油印的画报”。(25)后来,随着我党广播事业的产生,毛泽东又指导全党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新的媒介。可见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于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实物宣传等各种手段、载体,毛泽东都充分注意到了。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在宣传过程中对信息流量的控制。他反对强行灌输,而主张讲究分寸。主张根据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地渗透。他告诫宣传工作者“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大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大接触本行事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事物,给以适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地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小时之内下几百公厘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要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必须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报知识。”(26)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指出:“我们共产党要学会一个办法,就是人家不听就不讲了。”(27)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读者信息接受过程的基本看法。首先,读者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用简单的灌输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其次,要使宣传对象具有与宣传者相同的语言和态度,必须使对象具有与宣传者相同的必要的情报资料;第三,要使宣传卓有成效,就得遵循宣传对象的心理规律,变倾盆大雨为毛毛细雨,作长期打算,锲而不舍,水滴石穿。这一见解可以说是对马列主义宣传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准确地把握时空环境
宣传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时间空间的特殊性,往往会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宣传活动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宣传的目的,宣传家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这也是毛泽东的重要观点。
从时间上看,毛泽东认为,宣传工作者应注意两点。其一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历史阶段,宣传的内容、倾向应有所区别。切不可千遍一律,以不变应万变。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指示我党的新闻工作者,“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且有副作用了。”(28)也就是说,时间变化了,形势不同了,宣传的内容、调子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其二在时效性问题上,宣传家与新闻记者的理解是大不一样的。在记者看来,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发布要及时、快速,过时的东西则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缩短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发表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短,报道速度越快,就越能引起轰动性效应。
但是对于宣传家就不一样了。在宣传家来说,与其说是追求时效,还不如说是追求时宜。在许多场合,快速的报道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甚至会完全相反。对此毛泽东主张:“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新闻的快慢问题也是这样。有的消息,我们就不是快登慢登的问题,而是干脆不登。比如土改新闻就是这样,我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