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
这几句话是很有分寸感的。他也不包治百病,而只是引起疗救的“ 注意”。他并不开药方。
通俗文学也有以写“问题小说”为标榜者。代表人物是张舍我。但与他共同发起的还 有《小说月报》的编者挥铁樵。张舍我在小说《博爱与利己》的“作者附识”中说:
问题小说(Problem Story),创自美国之小说家施笃唐氏(Prank Stockton),其小说《 女欤虎欤》(The Lady or The Tiger)。[某君译之为《妒之研究》,见《小说月报》7 卷,恽铁樵先生尝悬赏征文以论其究竟,颇饶兴味。]氏以二千金售之《独立周刊》, 披露后极为一般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所称许,而氏之名亦遂大噪。问题小说之作,原由于 哲学上或社会上之一种重大问题。著者以为非一二人所能武断解决,亦非一二人之思想 识力所能解决,故演之于小说,以求社会上之共同研究与解决,意至善也。故今日欧美 小说界中,从事于此种作品者渐多。首期之《父子欤夫妇欤》一篇为社会的,此篇则为 哲理的。然粗率疏散,无当大雅,愿读者诸君有以教之。(注:皆载《小说月报》第7卷 第7期。)
施笃唐氏在《女欤虎欤》中是将问题直白地置于读者面前。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但 问题的回答则非A即B,非B即A,正如有人译为《妒之研究》一样,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可 以各执一词的。故事内容是写一蛮族之王一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判决治下的罪犯:在 一个巨大的斗兽场内,将罪犯置于大庭广众座前。在场内有两扇绝然相同的门。一扇里 面是猛虎,一扇里面是美女。叫受判的罪犯自己去开启其中的一扇。如果开了内有猛虎 的一扇,就是证实他是有罪的,他被吞噬是罪有应得。如果开启了美女的一扇门,则就 将美女嫁给此人,说明他是受了冤屈,现在以“艳福”补偿之。蛮王有一女儿,乃掌上 明珠,可是她与宫中一个仆役相爱。蛮王迁怒于仆役,要将少年送入斗兽场判决。公主 付出了巨额贿赂,知道哪扇门内是猛虎,哪扇门内是美女,欲以左右手向少年示意。可 是公主又知道门内之美女乃她的情敌,此女经常与少年眉目传情。现在“罪犯”将等待 公主之示意行事。公主举起了右手,少年准备去开右门。此时,施笃唐写道:
扉启以后,其中为猛虎欤,美人欤?是皆出于公主之所赐。惟记者不欲更言,今当留此 问题,经待慧心人之解决。诸君试一为思维,当觉答此难题非易易也……使情人一入虎 口,则死者不复生;一为情敌之夫,则往者不可谏。此后悠悠岁月,终为埋恨之光阴, 即止地老天荒,此恨无极。一生一死,总难两全。或死或生,无非一散。然则公主胸中 欲其所欢施身于何方乎?想其辗转踌躇,魂梦缭绕,芳心一寸,回辘无穷。有时念及所 欢,将饱虎腹……碧血四飞,丰肌立尽……时或想情人,启门而睹彼美……欢也既庆更 生,又偿夙愿,轻怜缓惜,笑见新人……凡此诸端,萦回不已。生生死死,两不能甘。 而必择一以处,此情真到万难矣。或者欲长保郎情,毋为他人所夺,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冀他日冥冥之中,犹得欢聚于泉下,此亦未使非计也。然驱爱者置之死地,心或有 不忍为,则留以有待,亦属人情之常态。要之明人于此,当各自有会心,无烦余君之喋 喋。诸君于茶余酒后,试各审思而裁度之,美人欤,猛虎欤?
通俗文学之“问题小说”有时也会涉及社会诸问题,但其重点不在于探索,而是热衷 于对“慧心者”进行一种智力测试。让他们经过巧思后作出“自圆其说”的答案。这是 非常符合通俗文学追求趣味性的宗旨的。因此《小说月报》之编者恽铁樵在文后附言作 悬赏征文:“欧美盛行辩论会,常分团体为两组,拟答互诘。盖所以造就言语之才,备 他日折冲之选。本题命意,取义于此。爱读诸君……对于本篇,定多隽论,倘录取往返 辩驳之词见示,当择优刊录,以公同好。篇幅幸勿过长,以不逾六百字为合。”(注: 皆载《小说月报》第7卷第7期。)在1916年就有此种刊登与提倡,可见通俗文学的“问 题小说”的资格要比新文学的“问题小说”为老。但他们的构思的主要套路是不同的, 在文坛上应该各有其自己的位置。
由于新文学作家与通俗文学作家的写作目的不同,视角各异,在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必 然会出现不同的风采。相比而言,通俗小说的纪实性更强。例如作为金融题材的小说, 现在有人称为财经小说,有的新文学作家不过是取它为由头,将其政治化,例如茅盾的 《子夜》。他原本要说明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此 路不通”的,即便有像吴荪甫这样雄心勃勃的、经过西方熏陶的资本家也无力回天;中 国的殖民化是必然的。交易所金融市场不过是一个外壳。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 吴荪甫算得上一个典型形象。可是在通俗作家看来,金融小说就得反映中国的金融市场 。例如江红蕉的《交易所现形记》(注:江红蕉:《交易所现形记》原载1922~1923年 《星期》,现收入《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之七》:《交易所真相的探秘者—— 江红蕉》,南京出版社19
与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与社会剖析派小说互补的“都市乡土小说”
在小说的民俗价值上,通俗文学是一座富矿。在这方面,即使是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 ,也是望尘莫及的。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是作家被自己的故乡放逐以后,当他侨寓在大 都市时,所写的怀恋乡土和忆及童年的活泼的民间生活的作品。可是他们对现在所侨寓 的大都市的民间生活却是不甚了了的。而通俗文学作家所擅长的是反映大都市的民间生 活与民俗文化,有些作家简直能把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民间民俗生活和盘托出,他们 善于把上海的民间生活作为“乡土小说”的题材来写。下面我举的是身为苏州人的包天 笑笔下的上海“建筑民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内地战乱 频频,加上经济的萧条乃至破产,几度使大量的难民与移民涌入上海,这多次人潮的冲 击,使上海形成严重的房荒,于是上海出现了一种特殊身份的阶层,名曰“二房东”。 他们向“大房东”租了一幢“石库门”房子后,在房荒年代就分租给人以牟取暴利。一 时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以致“旧历年中很多中、上家庭往还拜年,见面恭喜之余,就 说:‘今年你们要做二房东了’,恭维别人为二房东已成为阿谀之词,二房东怎会不风 起云涌。”(注:载《申报》1948年3月8日。)在《上海通史(八)·民国经济卷》中记载 ,1929年5月有市民上书市长,要求限制二房东分租,“房屋分租,漫无限制,甚有单 幢房屋分租七八户之多,原有灶间、客堂间改为房间,同时在楼上楼下装置阁楼,有将 晒台搭成房间,分人居住。区区一屋居住数十人之多。”(注:《上海通史(8)·民国经 济卷》第3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民俗”。可是 包天笑在1924年所写的《甲子絮谭》中,就详写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住了十一家 ,且看其如何安排支配:
把前门关断,专走后门,客堂里夹一夹,可以住两家。灶间也取消,烧饭吃只好风炉 的风炉,洋炉子的洋炉子。灶间腾出来,可以住一家。楼上中间,像我们这里一夹两间 ,可以住两家。至多扶梯头上搭一只铺,也可以住一家。有亭子间的至多也住两家。算 来算去,也只好住八家,怎么能住十一家?
我告诉你niāo@②,他们在扶梯旁边走上去的地方,搭了一层阁楼,这阁楼就在半 扶梯中间爬进去的 《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817.html
通俗文学也有以写“问题小说”为标榜者。代表人物是张舍我。但与他共同发起的还 有《小说月报》的编者挥铁樵。张舍我在小说《博爱与利己》的“作者附识”中说:
问题小说(Problem Story),创自美国之小说家施笃唐氏(Prank Stockton),其小说《 女欤虎欤》(The Lady or The Tiger)。[某君译之为《妒之研究》,见《小说月报》7 卷,恽铁樵先生尝悬赏征文以论其究竟,颇饶兴味。]氏以二千金售之《独立周刊》, 披露后极为一般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所称许,而氏之名亦遂大噪。问题小说之作,原由于 哲学上或社会上之一种重大问题。著者以为非一二人所能武断解决,亦非一二人之思想 识力所能解决,故演之于小说,以求社会上之共同研究与解决,意至善也。故今日欧美 小说界中,从事于此种作品者渐多。首期之《父子欤夫妇欤》一篇为社会的,此篇则为 哲理的。然粗率疏散,无当大雅,愿读者诸君有以教之。(注:皆载《小说月报》第7卷 第7期。)
施笃唐氏在《女欤虎欤》中是将问题直白地置于读者面前。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但 问题的回答则非A即B,非B即A,正如有人译为《妒之研究》一样,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可 以各执一词的。故事内容是写一蛮族之王一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判决治下的罪犯:在 一个巨大的斗兽场内,将罪犯置于大庭广众座前。在场内有两扇绝然相同的门。一扇里 面是猛虎,一扇里面是美女。叫受判的罪犯自己去开启其中的一扇。如果开了内有猛虎 的一扇,就是证实他是有罪的,他被吞噬是罪有应得。如果开启了美女的一扇门,则就 将美女嫁给此人,说明他是受了冤屈,现在以“艳福”补偿之。蛮王有一女儿,乃掌上 明珠,可是她与宫中一个仆役相爱。蛮王迁怒于仆役,要将少年送入斗兽场判决。公主 付出了巨额贿赂,知道哪扇门内是猛虎,哪扇门内是美女,欲以左右手向少年示意。可 是公主又知道门内之美女乃她的情敌,此女经常与少年眉目传情。现在“罪犯”将等待 公主之示意行事。公主举起了右手,少年准备去开右门。此时,施笃唐写道:
扉启以后,其中为猛虎欤,美人欤?是皆出于公主之所赐。惟记者不欲更言,今当留此 问题,经待慧心人之解决。诸君试一为思维,当觉答此难题非易易也……使情人一入虎 口,则死者不复生;一为情敌之夫,则往者不可谏。此后悠悠岁月,终为埋恨之光阴, 即止地老天荒,此恨无极。一生一死,总难两全。或死或生,无非一散。然则公主胸中 欲其所欢施身于何方乎?想其辗转踌躇,魂梦缭绕,芳心一寸,回辘无穷。有时念及所 欢,将饱虎腹……碧血四飞,丰肌立尽……时或想情人,启门而睹彼美……欢也既庆更 生,又偿夙愿,轻怜缓惜,笑见新人……凡此诸端,萦回不已。生生死死,两不能甘。 而必择一以处,此情真到万难矣。或者欲长保郎情,毋为他人所夺,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冀他日冥冥之中,犹得欢聚于泉下,此亦未使非计也。然驱爱者置之死地,心或有 不忍为,则留以有待,亦属人情之常态。要之明人于此,当各自有会心,无烦余君之喋 喋。诸君于茶余酒后,试各审思而裁度之,美人欤,猛虎欤?
通俗文学之“问题小说”有时也会涉及社会诸问题,但其重点不在于探索,而是热衷 于对“慧心者”进行一种智力测试。让他们经过巧思后作出“自圆其说”的答案。这是 非常符合通俗文学追求趣味性的宗旨的。因此《小说月报》之编者恽铁樵在文后附言作 悬赏征文:“欧美盛行辩论会,常分团体为两组,拟答互诘。盖所以造就言语之才,备 他日折冲之选。本题命意,取义于此。爱读诸君……对于本篇,定多隽论,倘录取往返 辩驳之词见示,当择优刊录,以公同好。篇幅幸勿过长,以不逾六百字为合。”(注: 皆载《小说月报》第7卷第7期。)在1916年就有此种刊登与提倡,可见通俗文学的“问 题小说”的资格要比新文学的“问题小说”为老。但他们的构思的主要套路是不同的, 在文坛上应该各有其自己的位置。
由于新文学作家与通俗文学作家的写作目的不同,视角各异,在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必 然会出现不同的风采。相比而言,通俗小说的纪实性更强。例如作为金融题材的小说, 现在有人称为财经小说,有的新文学作家不过是取它为由头,将其政治化,例如茅盾的 《子夜》。他原本要说明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此 路不通”的,即便有像吴荪甫这样雄心勃勃的、经过西方熏陶的资本家也无力回天;中 国的殖民化是必然的。交易所金融市场不过是一个外壳。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 吴荪甫算得上一个典型形象。可是在通俗作家看来,金融小说就得反映中国的金融市场 。例如江红蕉的《交易所现形记》(注:江红蕉:《交易所现形记》原载1922~1923年 《星期》,现收入《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之七》:《交易所真相的探秘者—— 江红蕉》,南京出版社19
94年版。)。要了解上海1921年的“信交风潮”,它是一份很 可贵的很形象的参考资料。1921年初,上海有的投机商见交易所有利可图,先后集股开 设了几家交易所和信托公司,以其本身所发股票,在交易所上市买卖,并暗中哄抬股票 价格,获取暴利。当时,一般商人见“利润”可观,亦争相筹募投股,纷起组织。仅在 1921年夏秋间的几个月内,即成立交易所一百四五十家,信托公司十多家。一时股票大 量上市,形成投机狂潮。不久市面银根日紧,股票价格暴跌,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纷纷倒 闭,酿成严重金融风潮。在风雨飘摇中,上海仅存6家交易所。江红蕉的《交易所现形 记》就是反映了这场金融风潮的起始酿成及其最后结局。
与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与社会剖析派小说互补的“都市乡土小说”
在小说的民俗价值上,通俗文学是一座富矿。在这方面,即使是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 ,也是望尘莫及的。新文学中的乡土小说是作家被自己的故乡放逐以后,当他侨寓在大 都市时,所写的怀恋乡土和忆及童年的活泼的民间生活的作品。可是他们对现在所侨寓 的大都市的民间生活却是不甚了了的。而通俗文学作家所擅长的是反映大都市的民间生 活与民俗文化,有些作家简直能把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民间民俗生活和盘托出,他们 善于把上海的民间生活作为“乡土小说”的题材来写。下面我举的是身为苏州人的包天 笑笔下的上海“建筑民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内地战乱 频频,加上经济的萧条乃至破产,几度使大量的难民与移民涌入上海,这多次人潮的冲 击,使上海形成严重的房荒,于是上海出现了一种特殊身份的阶层,名曰“二房东”。 他们向“大房东”租了一幢“石库门”房子后,在房荒年代就分租给人以牟取暴利。一 时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以致“旧历年中很多中、上家庭往还拜年,见面恭喜之余,就 说:‘今年你们要做二房东了’,恭维别人为二房东已成为阿谀之词,二房东怎会不风 起云涌。”(注:载《申报》1948年3月8日。)在《上海通史(八)·民国经济卷》中记载 ,1929年5月有市民上书市长,要求限制二房东分租,“房屋分租,漫无限制,甚有单 幢房屋分租七八户之多,原有灶间、客堂间改为房间,同时在楼上楼下装置阁楼,有将 晒台搭成房间,分人居住。区区一屋居住数十人之多。”(注:《上海通史(8)·民国经 济卷》第3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民俗”。可是 包天笑在1924年所写的《甲子絮谭》中,就详写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住了十一家 ,且看其如何安排支配:
把前门关断,专走后门,客堂里夹一夹,可以住两家。灶间也取消,烧饭吃只好风炉 的风炉,洋炉子的洋炉子。灶间腾出来,可以住一家。楼上中间,像我们这里一夹两间 ,可以住两家。至多扶梯头上搭一只铺,也可以住一家。有亭子间的至多也住两家。算 来算去,也只好住八家,怎么能住十一家?
我告诉你niāo@②,他们在扶梯旁边走上去的地方,搭了一层阁楼,这阁楼就在半 扶梯中间爬进去的 《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补关系(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