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虚无主义”及其争辩:一种思想性的梳理


强力意志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创建符合生命意志的新价值秩序,这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促进问题的深化,成为虚无主义的完成。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从存在角度深入虚无主义,才能洞察其真正本质,即存在在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上的隐而不彰。对存在的遮蔽是内在于现代性的本质危险,但危险本身即蕴含着救渡之希望。这种希望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转向”,即对存在的追问。追问存在所采取的方式不再是主客二分的理性认知方式,而是“运思”和“作诗”的审美方式。这种审美方式是人对存在的顺应与关注,它表现为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按照张祥龙先生的分析,这与中国哲学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知其白守其黑”具有诸多契合之处。①
  
  从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从伦理一价值层面转向本体论(Ontology)层面,这是两者在虚无主义思想上最根本的差异,也是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理论最大的发展。虚无主义从其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是指生存没有意义,也即普遍的生命本身没有意义②。为何没有意义?尼采的观点是:构成生命意义的价值体系出现问题了,为了寻获生命的本真意义,需要打破这些压制、否定生命的价值秩序,重新建构符合生命发展的新的价值秩序。承担这一伟大使命的是超人的强力意志。毫无疑问,这是从伦理一道德层面思考虚无主义。按照后人的评价,伦理一道德层面的虚无主义是将生命意义的寻获寄托于一种“无限制的主体”③。一方面,极端的主观性最大限度地弱化了价值和意义的客观性,并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尼采的学说在纳粹德国受到法西斯的接纳和利用便是这一理论危险的现实写照。另一方面,“无限制的主体”实质上是代替了基督教上帝的位置,成了价值评判的标准。诚如尼采所批判的,人的本质和自由在此岸世界无法实现,只能在上帝所存在的彼岸世界才有可能,那么,尼采所塑造的超人照样使得芸芸众生无法企及。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意义照样处于“虚无”状态。这也是许多尼采的后继者所批判的,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反倒成了虚无主义的完成。而海德格尔所做的尝试是,从本体论的层面思考虚无主义。意义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主体的主观性评估,而是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意义源于实在从遮蔽中显示出来,达到无蔽状态。人在其中,并不受某种超感性东西的凌驾和压制,人只是回应自然、实在的“召唤”,使存在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进入无蔽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揭示被遗忘的存在,彰显存在的可能性,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
  
  然而,根据邓晓芒先生的分析,虚无主义问题本身即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摒弃价值因素追问存在来克服虚无主义,结果只能陷入两难之境:要么重陷主体性形而上学和价值论之泥潭,要么否定语言,对一切沉默不言。这两种情况同样是虚无主义。①这也正是后人所一致认为的,海德格尔在生存论视角上思考虚无主义所面临的困境。
  
  2.从结论1可以看出,如果在伦理一道德层面上思考虚无主义,那么虚无主义就只是西方历史的一个“基本事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症候”、“特征”;而若从本体论层面上思考虚无主义,这就使得虚无主义问题成为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换言之,前者只是现代性的危机之一,而后者意味着危机本身。“症候”/“特征”与“内在逻辑”所喻示的是:“症候”是可以被治愈的,“特征”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也即,虚无主义的问题尽管严重、可怕,但解决的希望仍在,毕竟它只是“人的心理学的需要”,而非内在于人性之中;而“内在逻辑”意味着的是,虚无主义的历史等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等同于现代性的历史。因为虚无主义源于理性认识方式对存在的遮蔽,这种认识方式把一切实在——包括人自身——都解蔽为“持存物”,而遮蔽了实在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虚无主义的历史即是现代性历史本身,虚无主义是人类的“命运”。
  
  但问题在于,规定性认识是所有认识的起始阶段,而人的受动性和有限性也决定了规定性的必然存在,同时,有所规定必然有所否定,由此,任何一种解蔽都无法穷尽所有的遮蔽,遮蔽必然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虚无主义内在于人性中,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种无法避免的宿命。这展露出了海德格尔理论的内在矛盾: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成了虚无主义的表达。
  
  此外,把虚无主义理解为人类的命运,这内在蕴含着危险。它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为现存的社会秩序辩护,顺应现存的一切,甚至倾向于为恐怖和毁灭性的灾难“辩护”②。这种理论倾向和海德格尔在纳粹问题上的暧昧关系紧密。它使得海德格尔在面对纳粹毫无人道的血腥屠杀时保持了所谓的“高贵的沉默”。而这种“高贵的沉默”究其本质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虚无主义。
  
  四、海德格尔之后的争辩
  
  如前面所提到的,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引发了后人对虚无主义问题的空前关注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和历史不断为后继者重新解释和发展。对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克服的争辩之源在于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思想大师之间的跨时空对话、而海德格尔在与尼采争辩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尤其海德格尔理论的内在矛盾——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成了虚无主义的表达——引发后继者新一轮的争辩,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虚无主义。关于这些争辩,可大致归纳为四大路向:1.海德格尔的弟子们对其导师的解释与发展;2.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诊断;3.后现代主义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4.批判理论在批判基础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虚无主义的阐释。在此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相关洞见,只能择其代表性的观点概述之:
  
  1.如沃林所言,“在希特勒独揽大权以及海德格尔同纳粹政权短暂的——然而是串通一起告发他人的——共谋之后,他的‘弟子’竭力用将海德格尔哲学化的办法来抵抗海德格尔,借此希望挽救能够被挽救的东西,同时所有弟子都千方百计地摆脱他们的导师长期的强有力的影响。”③总体上,海德格尔的弟子们皆认同其导师对尼采的判断,即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反倒成了虚无主义的完成。有意思的是,他们也一致批判,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也成了虚无主义的表现,尽管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都不同。
  
  以洛维特为例,他从基督教的救赎世界与世俗的历史世界的内在联系,展示了虚无主义的基督教源头。通过对历史观、上帝观及人观史的审理,洛维特得出结论,现代历史观在德国近代思想中处于核心位置。“历史哲学的出现,表明思想已不再信赖自然宇宙的

《“虚无主义”及其争辩:一种思想性的梳理(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82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