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洋地黄素与脑血管疾病
Berendes 等[10] 报道,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血浆和脑脊液中
内洋地黄素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伴脑血管痉挛者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较不伴
脑血管痉挛者高,且出血量与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呈正相关。国内研究发现,颅脑
外伤急性期血浆内洋地黄素含量增高,同时伴有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
ne, ADH)水平上升,其中Glasgow昏迷量表(GCS)>8分组血浆内洋地黄素含量低于G
CS<8分组;内洋地黄素在脑外伤后2~15 h最高,随后渐降低,至第10天仍高于对照
组,并认为内洋地黄素分泌增加部分系下丘脑损伤或创伤应激引起,部分是因ADH
分泌增加引起细胞外液量增加,内洋地黄素浓度对抗性增加。徐有奇等[11]观察4
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发现,与健康成人(对照组)相比,其红细胞和血浆内洋地黄素
的水平出现改变;脑出血组和脑栓塞组红细胞内洋地黄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浆与红细胞内洋地黄素的变化基本一致,二者呈正相关(r =0.61,P< 0.01);脑
血栓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将该40例脑血管病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
型,发现重型组红细胞内洋地黄素和颅内压显著高于轻、中型组。另有人报道,在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脊液循环障碍者内洋地黄素含量增高,脑血管收缩明显,
脑缺血缺氧加重。许贻白[12]也报道,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增高
,且意识障碍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基底节出血内侧型>基底节出血外
侧型和脑叶出血(P <0.05),下丘脑有损害者>下丘脑无损害者(P <0.01);血浆内
洋地黄素水平与血清Na+呈负相关(r =3.858,P <0.05),低Na+患者>正常血Na+患者
,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由此可见,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增高,增高的内洋地黄素通过抑
制Na+,K+-ATP酶活性增高细胞内Na+ 浓度,一方面引起脑血管收缩,另一方面引
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加剧脑缺血缺氧,同时改变神经细胞膜电位,影响递质的
释放和信号传导,两者相互协同加重脑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缺损。?
2.2 内洋地黄素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诱因。研究发现,内洋地黄素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越高,内洋地黄素水平越高,红细胞内Na+浓度也越高
,而血浆Na+,K+-ATP酶活性则越低。高血压患者内洋地黄素水平远高于正常人,
低肾素型高血压患者的内洋地黄素浓度又高于正常肾素型高血压患者。Sagnella等
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显著增高,与收缩压呈正相关。Shi
mada等[13]临床观察1例重度高血压妇女,磁共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肿瘤切除前
血浆内洋地黄素和醛固酮水平均明显增高,但切除后很快恢复正常,血压也恢复正
常。Kaide等[14]报道,内洋地黄素在RRM(reduced renal mass)高血压大鼠高血压
发展的早期及慢性阶段有一定作用。?
2.3 内洋地黄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再灌注损伤主要与Ca2+超载和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但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洋地黄素水平的关系,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对狗深
低温体外循环的实验中观察到,循环中断30、60和80 min组,随着循环中断时间延
长,血中内洋地黄素水平下降,但恢复心跳后前两组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心肌超
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而循环中断80 min组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则显著增高,心肌线
粒体明显肿胀,肌浆网明显扩张,肌纤维稀疏灶性溶解,Z线结构增宽。由于内洋
地黄素是Na+,K+-ATP酶的抑制剂,再灌注时其水平的升高可使心肌细胞膜Na+,K+
-ATP酶的抑制程度加重,细胞内Na+增加,继而Na+-Ca2+交换增加,引起Ca2+增高
,导致细胞内Ca2+和Na+超载。体外研究[15]发现,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悬液中,
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增高,同时伴有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下降。我们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现,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浆内洋地黄水平显著升
高,Na+,K+-ATP酶活性显著下降,细胞内Ca2+含量增加。这些研究表明,内洋地
黄素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3 洋地黄抗体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可能作用?
地高辛抗体是洋地黄类药物和内洋地黄素的特异性拮抗剂,可使地高辛和内洋地黄
素与其受体解离加速,可能是一种新型Ca2+ 通道阻滞剂,具有与洋地黄相反的生
物学作用。一些研究已初步表明,给RRM高血压大鼠静脉注射地高辛抗体有明确的
降压作用。Goodlin[16]发现,患恶性高血压的重度子?GFDA1?患者血清内洋地黄
素水平明显增高,在各种降压药无效的情况下,静注10 mg地高辛抗体后血压立即
降至正常。同时还发现,随着血压的下降血浆游离型内洋地黄素下降,而结合型内
洋地黄素水平增高。Yuan等[17]报首,一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
增高,抗地高辛抗体能降低其血压,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抗地高辛抗体的降压机制
可能是其进入体内后与内洋地黄素结合而使后者失活,并可能通过拮抗去甲肾上腺
素、精氨酸加压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而使血压下降。Ke等[15]研究发现
,地高辛抗体能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
性恢复至正常。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也显示,地高辛抗体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使Na+,K+-ATP酶活性恢复正常,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由此可见,地高辛抗体
有望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新型药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更全面地了解其生物学
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Takahashi H, Matsusawa M, Ikegaki I, et al. Digitalis-like substance
is produced in the hypothalamus but not in the adrenal gland in rats. J
Hypertens Suppl, 1988, 6(4): S345-S347.?
《内洋地黄素与脑血管疾病(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845.html
内洋地黄素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伴脑血管痉挛者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较不伴
脑血管痉挛者高,且出血量与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呈正相关。国内研究发现,颅脑
外伤急性期血浆内洋地黄素含量增高,同时伴有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
ne, ADH)水平上升,其中Glasgow昏迷量表(GCS)>8分组血浆内洋地黄素含量低于G
CS<8分组;内洋地黄素在脑外伤后2~15 h最高,随后渐降低,至第10天仍高于对照
组,并认为内洋地黄素分泌增加部分系下丘脑损伤或创伤应激引起,部分是因ADH
分泌增加引起细胞外液量增加,内洋地黄素浓度对抗性增加。徐有奇等[11]观察4
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发现,与健康成人(对照组)相比,其红细胞和血浆内洋地黄素
的水平出现改变;脑出血组和脑栓塞组红细胞内洋地黄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浆与红细胞内洋地黄素的变化基本一致,二者呈正相关(r =0.61,P< 0.01);脑
血栓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将该40例脑血管病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
型,发现重型组红细胞内洋地黄素和颅内压显著高于轻、中型组。另有人报道,在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脊液循环障碍者内洋地黄素含量增高,脑血管收缩明显,
脑缺血缺氧加重。许贻白[12]也报道,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增高
,且意识障碍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基底节出血内侧型>基底节出血外
侧型和脑叶出血(P <0.05),下丘脑有损害者>下丘脑无损害者(P <0.01);血浆内
洋地黄素水平与血清Na+呈负相关(r =3.858,P <0.05),低Na+患者>正常血Na+患者
,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由此可见,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增高,增高的内洋地黄素通过抑
制Na+,K+-ATP酶活性增高细胞内Na+ 浓度,一方面引起脑血管收缩,另一方面引
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加剧脑缺血缺氧,同时改变神经细胞膜电位,影响递质的
释放和信号传导,两者相互协同加重脑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缺损。?
2.2 内洋地黄素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诱因。研究发现,内洋地黄素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越高,内洋地黄素水平越高,红细胞内Na+浓度也越高
,而血浆Na+,K+-ATP酶活性则越低。高血压患者内洋地黄素水平远高于正常人,
低肾素型高血压患者的内洋地黄素浓度又高于正常肾素型高血压患者。Sagnella等
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显著增高,与收缩压呈正相关。Shi
mada等[13]临床观察1例重度高血压妇女,磁共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肿瘤切除前
血浆内洋地黄素和醛固酮水平均明显增高,但切除后很快恢复正常,血压也恢复正
常。Kaide等[14]报道,内洋地黄素在RRM(reduced renal mass)高血压大鼠高血压
发展的早期及慢性阶段有一定作用。?
2.3 内洋地黄素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再灌注损伤主要与Ca2+超载和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但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洋地黄素水平的关系,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对狗深
低温体外循环的实验中观察到,循环中断30、60和80 min组,随着循环中断时间延
长,血中内洋地黄素水平下降,但恢复心跳后前两组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心肌超
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而循环中断80 min组血浆内洋地黄素水平则显著增高,心肌线
粒体明显肿胀,肌浆网明显扩张,肌纤维稀疏灶性溶解,Z线结构增宽。由于内洋
地黄素是Na+,K+-ATP酶的抑制剂,再灌注时其水平的升高可使心肌细胞膜Na+,K+
-ATP酶的抑制程度加重,细胞内Na+增加,继而Na+-Ca2+交换增加,引起Ca2+增高
,导致细胞内Ca2+和Na+超载。体外研究[15]发现,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悬液中,
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增高,同时伴有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下降。我们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现,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浆内洋地黄水平显著升
高,Na+,K+-ATP酶活性显著下降,细胞内Ca2+含量增加。这些研究表明,内洋地
黄素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3 洋地黄抗体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可能作用?
地高辛抗体是洋地黄类药物和内洋地黄素的特异性拮抗剂,可使地高辛和内洋地黄
素与其受体解离加速,可能是一种新型Ca2+ 通道阻滞剂,具有与洋地黄相反的生
物学作用。一些研究已初步表明,给RRM高血压大鼠静脉注射地高辛抗体有明确的
降压作用。Goodlin[16]发现,患恶性高血压的重度子?GFDA1?患者血清内洋地黄
素水平明显增高,在各种降压药无效的情况下,静注10 mg地高辛抗体后血压立即
降至正常。同时还发现,随着血压的下降血浆游离型内洋地黄素下降,而结合型内
洋地黄素水平增高。Yuan等[17]报首,一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
增高,抗地高辛抗体能降低其血压,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抗地高辛抗体的降压机制
可能是其进入体内后与内洋地黄素结合而使后者失活,并可能通过拮抗去甲肾上腺
素、精氨酸加压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而使血压下降。Ke等[15]研究发现
,地高辛抗体能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
灌注损伤,能使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
性恢复至正常。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也显示,地高辛抗体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使Na+,K+-ATP酶活性恢复正常,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由此可见,地高辛抗体
有望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新型药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更全面地了解其生物学
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Takahashi H, Matsusawa M, Ikegaki I, et al. Digitalis-like substance
is produced in the hypothalamus but not in the adrenal gland in rats. J
Hypertens Suppl, 1988, 6(4): S345-S347.?
《内洋地黄素与脑血管疾病(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