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03-8-21 作者:齐晖 戴勇
[关键词] 发育不良 无效突变 基因
摘要 肾发育不良是肾发生异常的临床后果,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出现原
始肾小球和肾小管、软骨样化生等。近年来通过应用靶基因和原位克隆等分子技术
对正常哺乳动物肾脏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理有
了更多的了解。本文将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作一讨论,并对
包括生长因子在内的几种基因突变、转录调控障碍及表达变化与肾发良不良的关系
进行探讨。
肾发育不良是肾脏未能进行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的先天性疾病,过去对其发病
机理了解甚少,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分子学机理来阐明肾脏的发生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近期对此问题
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肾发生与肾发育不良
正常哺乳类肾脏位于间介中胚层,中胚层分化形成前肾导管,经进一步诱
导形成中肾导管至输尿管芽,在输尿管芽诱导下,胚体尾端两侧的生肾素分化为后
肾胚基,肾脏的胚胎发育正是由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完成的,前者逐步发育
成肾盂、肾盏和集合管,后者发育成肾小管和肾小球,最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接,
构成正常的肾单位。如果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不能按正常程度发育和实行对
接即造成肾发育不良。肾发育不良可以是部分性的,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多数类型
的肾发育不良伴有囊肿,提示发育不良的各种形式在形成中有共同机制。
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包括多囊性、梗阻性肾发育不良以及与基因
有关的肾发育异常。病理组织学重要特征是出现原始肾小管和化生软骨。完全性单
侧肾发育不良,可表现为无症状。多数发育不良病例中,肾缺陷是双侧性的,提示
基因突变在正常肾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单侧性疾病则可能是一种获得性损伤所致,
该损伤破坏了基因的正常表达,进而影响了对肾成熟有重要意义的蛋白质的产生。
2 肾发育不良常见类型
2.1 先天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ple cystic hypoplastic)是一种常见的完全性
肾发育不良,多为单侧病变(14-20%为双侧性),患肾失去正常形态,被不规则的
大小囊肿所代替,肾脏功能丧失并常伴有输尿管梗阻,是新生儿腹部包块最常见的
原因之一。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外型呈肾形结构,多数病例伴有一个闭锁的输尿管。妊娠
早期的多囊肾含有正常发育所必须的成份,包括未诱导的后肾胚基岛和分支的输尿
管导管,在此阶段肾单位各段已均可鉴别出囊性改变[1]。生后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的病理组织学变异包括原始肾小管的囊性改变、膨大且结构破坏、具有明显管周围
反应的间质、纤维肌环的形成、软骨成分为标志的组织转化等。
2.2 先天梗阻性肾发育不良
先天性尿路梗阻在解剖位置上常发生于输尿管和膀胱的连接处,先天性后
尿道瓣膜是婴幼儿泌尿系统梗阻的重要原因。先天梗阻性肾的组织学特征与多囊性
肾发育不良相似,包括肾单位各段如肾小球的囊性转化、间质膨大且结构破坏、髓
质和直小血管显著发育不全、发生管周围纤维肌环、多种形式的肾小球和发育的肾
单位各段。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一样,先天梗阻性肾表现为一系列疾病,其程度与
胚胎期尿流阻塞发生的时间有关[2]。
表 伴有肾发育异常的综合症
------------------------------------------------------
综合症 染色体遗传形式
------------------------------------------------------
尖头并指(趾)畸形(Apert’s) 常染色体显性
致窒息的胸廓营养不良 常染色体隐性
肥胖、生殖机能减退等 常染色体隐性
鳃-耳-肾 常染色体显性
Campomelic发育异常 常染色体隐性
脑-肝-肾(Passarge’s) 常染
Fryns’s 常染色体隐性
Goemine’s &nb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878.html
发布时间: 2003-8-21 作者:齐晖 戴勇
[关键词] 发育不良 无效突变 基因
摘要 肾发育不良是肾发生异常的临床后果,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出现原
始肾小球和肾小管、软骨样化生等。近年来通过应用靶基因和原位克隆等分子技术
对正常哺乳动物肾脏发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理有
了更多的了解。本文将对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作一讨论,并对
包括生长因子在内的几种基因突变、转录调控障碍及表达变化与肾发良不良的关系
进行探讨。
肾发育不良是肾脏未能进行正常生长发育形成的先天性疾病,过去对其发病
机理了解甚少,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分子学机理来阐明肾脏的发生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近期对此问题
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肾发生与肾发育不良
正常哺乳类肾脏位于间介中胚层,中胚层分化形成前肾导管,经进一步诱
导形成中肾导管至输尿管芽,在输尿管芽诱导下,胚体尾端两侧的生肾素分化为后
肾胚基,肾脏的胚胎发育正是由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完成的,前者逐步发育
成肾盂、肾盏和集合管,后者发育成肾小管和肾小球,最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接,
构成正常的肾单位。如果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二部分不能按正常程度发育和实行对
接即造成肾发育不良。肾发育不良可以是部分性的,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多数类型
的肾发育不良伴有囊肿,提示发育不良的各种形式在形成中有共同机制。
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包括多囊性、梗阻性肾发育不良以及与基因
有关的肾发育异常。病理组织学重要特征是出现原始肾小管和化生软骨。完全性单
侧肾发育不良,可表现为无症状。多数发育不良病例中,肾缺陷是双侧性的,提示
基因突变在正常肾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单侧性疾病则可能是一种获得性损伤所致,
该损伤破坏了基因的正常表达,进而影响了对肾成熟有重要意义的蛋白质的产生。
2 肾发育不良常见类型
2.1 先天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ple cystic hypoplastic)是一种常见的完全性
肾发育不良,多为单侧病变(14-20%为双侧性),患肾失去正常形态,被不规则的
大小囊肿所代替,肾脏功能丧失并常伴有输尿管梗阻,是新生儿腹部包块最常见的
原因之一。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外型呈肾形结构,多数病例伴有一个闭锁的输尿管。妊娠
早期的多囊肾含有正常发育所必须的成份,包括未诱导的后肾胚基岛和分支的输尿
管导管,在此阶段肾单位各段已均可鉴别出囊性改变[1]。生后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的病理组织学变异包括原始肾小管的囊性改变、膨大且结构破坏、具有明显管周围
反应的间质、纤维肌环的形成、软骨成分为标志的组织转化等。
2.2 先天梗阻性肾发育不良
先天性尿路梗阻在解剖位置上常发生于输尿管和膀胱的连接处,先天性后
尿道瓣膜是婴幼儿泌尿系统梗阻的重要原因。先天梗阻性肾的组织学特征与多囊性
肾发育不良相似,包括肾单位各段如肾小球的囊性转化、间质膨大且结构破坏、髓
质和直小血管显著发育不全、发生管周围纤维肌环、多种形式的肾小球和发育的肾
单位各段。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一样,先天梗阻性肾表现为一系列疾病,其程度与
胚胎期尿流阻塞发生的时间有关[2]。
表 伴有肾发育异常的综合症
------------------------------------------------------
综合症 染色体遗传形式
------------------------------------------------------
尖头并指(趾)畸形(Apert’s) 常染色体显性
致窒息的胸廓营养不良 常染色体隐性
肥胖、生殖机能减退等 常染色体隐性
鳃-耳-肾 常染色体显性
Campomelic发育异常 常染色体隐性
脑-肝-肾(Passarge’s) 常染
色体隐性
Fryns’s 常染色体隐性
Goemine’s &nb 《先天性肾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