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1 转变观念,从“占有”走向“拥有”

近年来,福建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有一定的进展,但地方文献工作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上所作的努力,仅是局部和零散的,与社会发展和读者对其要求还差很远。地方文献的资料性和广博性特征及其表现在出版发行的无规律性和收藏、存储部门的分散性,致使图书馆在完全“占有”地方文献资源方面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当前,地方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各级领导决策参考需要,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市场需要,城镇改造,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名胜、人文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需要等,使得社会对地方文献查阅的要求日益增长。文献的广博性,多样性也要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概念要拓宽,而且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文献知识的机构不仅只是图书馆一家,图书馆不可能也没必要占有多领域多专题的所有原始文献。社会发展要求图书馆转变传统的狭隘的“占有”资源观念而向广博“拥有”的领域发展,即要向如何去获取这些文献的能力、手段、方式、方法方向发展。这也是现代图书馆员角色转换中的重要观念,新时期图书馆员应起到知识领航员的作用。

3.2 建立横向联系,加强协作协调,合理“拥有”资源

地方文献的出版发行往往是无规律和多渠道的,除公开出版物外,绝大部分的地方文献经常以内部出版,电子存储、图表、图片、手抄、广告、书信、书画、拓片、微缩复制等形式流传,载体各异,形式多样,追溯与传承年代久远。地方文献这种非正式出版物(非卖品)多的特点和部分以实质物体出现(如碑刻、造像等)的情况,使大量地方文献基本是在本地区相关系统内散发,且多一次性刊印和制作(音像资料等),不会再版,被相关部门收藏。这不仅突出了地方文献和地方人文资料的珍贵性,同时也确定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强度和难度。因此,在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必须走出以往想凭一己之力独家“占有”原始文献的认识误区,要破除本位主义加强协作、协调,建立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挖掘,全方位建设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做到拥有大于占有。

由于地方文献是记录与地方知识有关的资料,是了解与研究地方人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所以各系统各类型收藏单位均重视收集文献,内容与图书馆虽有平行重复,但各有所侧重,保存有许多图书馆未入藏的地方文献,在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向“知识管理”转移,服务重心向“以人为本”转移过程中,图书馆要立足藏为用,要以“用”为出发点,去拥有浩瀚的地方文献资源。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横向联系,注意横向挖掘,开展协作协调。努力避免重复、交叉收藏现象。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以需定藏。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主动深入地开展工作,利用有偿交换、馆际互借、复制、载体转换、联合编目、网上搜集等手段广泛地去搜集获取拥有相关单位的文献资源,通过科学的知识集合形成系统化。只有加强协作协调才有力量,有规模才有效应。图书馆也只有通过这种跨系统的横向联系、横向挖掘、相互协调共同建设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才能实现从零散局部的占有到有重点、有特色的最大限度的合理拥有。

4 建设高质量的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

4.1 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要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地方文献是对地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的内容包容了一个地方在各个时代的各方面的种种情况。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着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则是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在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地方文化的同时,其本身也就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福建为例:福建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古闽越文化的遗传,汉唐以来,北方汉民的南迁入闽,中原汉文化的交汇,宋、元、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域外文化的传入交融,使福建文化在承袭和发展中原优秀文化的同时,吸收融会了外来文化的思想养料而异彩独呈。诸如闽学、文史、戏剧、音乐、刻书印刷、陶瓷、工艺、茶艺、民俗、方言等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密切关系,福建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闽台文化的地域属性,还特别影响到港澳地区,而且超越时空,辐射到东南亚及日本、朝鲜及全世界诸国,其内容涉及政治、思想、科技、文学、教育、工艺、民俗、宗教、特产、闽台关系、华侨移民、中外交流等领域。这其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精神资源和无形资源是极为宝贵的资源。鲁迅先生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鲁迅书信集——致陈烟桥》)虽然鲁迅这里说的是文学,但对其他领域也有普遍意义。越是反映有地方性的东西,就越有世界性。世界经济全球化,地方需要同世界交流。因此,我们在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中不但要注意其地域的特征,而且更要重视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示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和其现代活力与风采,以使其在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4.2 多层次、系统的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

多层次、系统的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是现代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有效办法。地方文献数据的采集是数据库建设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是图书馆的优势。信息界巨子比尔·盖茨曾盛赞“图书馆员知晓组织起来的信息价值,他们是熟练的知识组织者与导航员”。当今,文献量的剧增,现代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分化、交叉;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的激烈,读者对文献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反映在他们对某一专题知识、信息的需求绝不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单一原始文献。对地方文献也是如此。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资源整合要求图书馆员从揭示文献内容的广度深度入手,从对读者提供整本书、整篇文章的信息揭示转向提供文献中知识单元的揭示。除了提供一次性文献的目录和全文外,在揭示文献广度方面,必要时(根据文献拥有情况)编制题录、专题索引,同时要对文献内容进行深挖掘,编制内容提要、文摘、综述报告等及时介绍专题文献,报道某专题最新学科动态,节省读者时间。同时还要加强通过再加工,对核心文献以及重要专题、重点学科的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开发,撰写综述、报告等,进一步深化揭示文献群。另外,我们在地方文献数据库资源采集、整合中不能只看到物质资源、有形资源,而忽视了精神资源、无形资源。只有充分认识那些隐性资源、无形资源,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能整合一切资源。

总之,我们在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时,在着眼于社会需求的同时要考虑数据库内容的充实又多层次和有序化。这是优化地方文献数据库结构,提高数据库建设质量和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之保障。

4.3 多方位、多载体健全地方文献数据库

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和剧增使地方文献资源载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原来主要以印刷型文献组成的文献资源结构逐步由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结构所代替,使传统的文献载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地方文献产品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多种类型,如按编制方式可分为书目、索引、文摘、题录和全文;按出版形式可分为期刊式、书本式、磁带式、光盘式;按检索方式可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方式;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实体式和虚拟(网络)式等。不同的地方文献产品具有不同的功能,为了增强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的保障能力,我们必须多方位的采集、整合,具备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地方文献产品。但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产品也应以合理的结构存在于地方文献系统中。如印刷型地方文献和数据库型地方文献,馆藏的地方文献和虚拟(网络拥有)地方文献,它们之间的结构比例如何,应根据现行机制和本馆具体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作出决定。合理、优化、健全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结构,无疑将提高系统的保障功能。有利于实现文献保障体系的既定目标。

5 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队伍

在变化的社会和新的信息环境下,如何造就一批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的地方文献采集加工和管理开发人才是建设好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关键因素。从队伍建设人才类型来看,应具备以下几类:一是文献采集人才。他们应具备采集的基本能力,熟悉本地区的历史现状,掌握地方文献源,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及辨别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还要有吃苦耐劳,契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文献整理人才。他们应具备较广博专深的文献研究知识以及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使用多种手段,对地方文献内涵作深层次的揭示,对信息的存在形态作必要的、合理的转换,使得信息具有不同的空间及时间表现特性。三是信息开发人员。他们应对地方文献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具有地方文献某一门类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对传统文献和网上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开发,为读者提供知识增值服务。四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设备与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以保证地方文献资源的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一般的图书馆都设有地方文献部、室,但要达到以上所述的人才结构,中小型图书馆是难以实现的。况且也同样要考虑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人才投入产出比,合理地调配,避免人才浪费,提高效益。这就要求管理者以分工协作的建设观建设专业队伍,实现上述人才结构。一是通过内部调整,将合适人员调入地方文献部门,优化

《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93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