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
闻奖,在2000年的评奖标准和要求中,特别对于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做出说明:“系列报道是指围绕着已经发生的重大新闻或重大主题所进行的多侧面、多层次报道;连续报道是指围绕着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所进行的‘追踪式’的报道。作品要求新闻性强,题材重大,有深度,反响强烈,体现时代精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⑩由此可见,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标准首先在于作品题材的重大性,尤其强调政治层面上的重大意义。
“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第2页)
对于中国传媒来说,重大报道的认定与分类,往往是根据现实的政治形势与经济任务提出来的。一般“包括对领导人的重大政治活动、‘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报道;包括成就报道、改革报道等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牵涉面广的特殊报道部类;包括一些重大战役性报道,如战事报道、典型报道等。”⑾重大报道是中国新闻界每年必须投入重兵完成的主要任务,它构成了中国传媒新闻报道的骨架,是新闻报道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于是,内在的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外在的奖励机制,使得中国传媒在内容结构上选择了日趋“硬化”之路。
而美国报纸、电台、电视台中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也越来越多,严肃新闻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正如中国新闻学者李良荣在评析美国新闻传媒潮流时所指出的:“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装备,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⑿一些美国新闻批评家抱怨说:“‘真正的’新闻被‘非新闻’或者‘软新闻’排挤出去。然而,看来这些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将保持着或增加了它们的新的声誉。它们拥有新闻的最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影响力。”⒀
就新闻本身而言,生活方式的报道不是新闻,这些非新闻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报纸的销售。它们告诉人们他人是怎样生活、自己该怎样生活,告诉人们“怎么办”。它们贴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在受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因此,虽然报道内容既没有冲突,也没有奇闻;既没有明显的时效性,也没有突出的显著性,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社会的欢迎。美国学者J·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指出,人们向媒体投入时间、精力,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要。那么媒体能够给予人们的是什么呢?或者是心灵的安慰,或者是生活的便利,甚至还有消磨时间的作用。
论文“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来自
对于美国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来说,它们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娱乐性工具,新闻节目只占每天电视播映时间的十分之一。一些美国电视业人士认为,电视从娱乐性行业那里继承的东西远比从新闻业那里得到的多,就形式而言,诸如故事影片、戏剧纪录片、电视连续剧、体育节目等等大量充斥其中;⒁就报道内容而言,各种犯罪新闻、两性纠葛,特别是明星逸闻、名人隐私强力挤压严肃新闻。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一度盛行“新闻故事”,在写作中尽量以文学故事的笔法描述新闻事实,在报道手法上借鉴各种文学手法,强调运用场景描写、细节、对话、内心独白等。如ABC的《没有公开的故事》和NBC的《没有结果的秘闻》,着力挖掘联邦调查局二三十年前的内部阴谋、犯罪、流血事件的秘闻,以真实新闻加之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此类杂志性新闻节目的共同模式是:新闻事实十合理想象。类似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手法上继承了新新闻主义,使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美国传媒报道内容“软化”倾向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新闻的大幅度减少。美国大多数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感兴趣程度不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媒体和受众。这种趋势也愈演愈烈。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199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中,只有2%为国际新闻,相比1983年的10%有大幅下降。从1985年到1995年,《时代》周刊全年报道国际新闻的篇幅从24%下降到14%;同期,《新闻周刊》从22%下降到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22%下降到14%。《时代》周刊1989年的驻外记者为33个,2001年已经减少到24个。ABC新闻部的海外记者站也由1986年的17个减少到2001年的7个。致力于全天CNN从2001年起,为了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低,也逐步转向具有娱乐性和刺激性的新闻访谈节目,同时增加“软新闻”的成分。”⒂美国传媒业对国际新 《“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6966.html
“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第2页)
对于中国传媒来说,重大报道的认定与分类,往往是根据现实的政治形势与经济任务提出来的。一般“包括对领导人的重大政治活动、‘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报道;包括成就报道、改革报道等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牵涉面广的特殊报道部类;包括一些重大战役性报道,如战事报道、典型报道等。”⑾重大报道是中国新闻界每年必须投入重兵完成的主要任务,它构成了中国传媒新闻报道的骨架,是新闻报道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于是,内在的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外在的奖励机制,使得中国传媒在内容结构上选择了日趋“硬化”之路。
而美国报纸、电台、电视台中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也越来越多,严肃新闻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正如中国新闻学者李良荣在评析美国新闻传媒潮流时所指出的:“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装备,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⑿一些美国新闻批评家抱怨说:“‘真正的’新闻被‘非新闻’或者‘软新闻’排挤出去。然而,看来这些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将保持着或增加了它们的新的声誉。它们拥有新闻的最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影响力。”⒀
就新闻本身而言,生活方式的报道不是新闻,这些非新闻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报纸的销售。它们告诉人们他人是怎样生活、自己该怎样生活,告诉人们“怎么办”。它们贴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在受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因此,虽然报道内容既没有冲突,也没有奇闻;既没有明显的时效性,也没有突出的显著性,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社会的欢迎。美国学者J·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指出,人们向媒体投入时间、精力,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要。那么媒体能够给予人们的是什么呢?或者是心灵的安慰,或者是生活的便利,甚至还有消磨时间的作用。
论文“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来自
对于美国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来说,它们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娱乐性工具,新闻节目只占每天电视播映时间的十分之一。一些美国电视业人士认为,电视从娱乐性行业那里继承的东西远比从新闻业那里得到的多,就形式而言,诸如故事影片、戏剧纪录片、电视连续剧、体育节目等等大量充斥其中;⒁就报道内容而言,各种犯罪新闻、两性纠葛,特别是明星逸闻、名人隐私强力挤压严肃新闻。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一度盛行“新闻故事”,在写作中尽量以文学故事的笔法描述新闻事实,在报道手法上借鉴各种文学手法,强调运用场景描写、细节、对话、内心独白等。如ABC的《没有公开的故事》和NBC的《没有结果的秘闻》,着力挖掘联邦调查局二三十年前的内部阴谋、犯罪、流血事件的秘闻,以真实新闻加之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此类杂志性新闻节目的共同模式是:新闻事实十合理想象。类似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手法上继承了新新闻主义,使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美国传媒报道内容“软化”倾向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新闻的大幅度减少。美国大多数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感兴趣程度不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媒体和受众。这种趋势也愈演愈烈。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199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中,只有2%为国际新闻,相比1983年的10%有大幅下降。从1985年到1995年,《时代》周刊全年报道国际新闻的篇幅从24%下降到14%;同期,《新闻周刊》从22%下降到12%,《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22%下降到14%。《时代》周刊1989年的驻外记者为33个,2001年已经减少到24个。ABC新闻部的海外记者站也由1986年的17个减少到2001年的7个。致力于全天CNN从2001年起,为了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低,也逐步转向具有娱乐性和刺激性的新闻访谈节目,同时增加“软新闻”的成分。”⒂美国传媒业对国际新 《“硬化”与“软化”╠╠中美新闻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性比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