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阶级流变与未来走向


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自反的时间和波次也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或基本进入工业社会,这类地区将第一波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其自反对象主要是工业社会成果,自反症候会日趋明显,自反结果也将与西方国家类似;初等发达地区是传统社会尚未完全转化成工业化社会的地区,这类地区将第二波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对第一、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自反将同时进行,但占据人们主要关注力的将是第一次现代化自反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很低,这类地区将第三波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并且发达地区和初等发达地区的自反可以为其提供经验和警示,使该类地区可能越过对工业社会的自反而直接进入到下一现代化过程中。在每一波的自反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不断被抽离,然后再重新嵌入,这个过程导致分裂与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将成为自反中永恒的主题。人们在每一波的自反中都将充分体验“想得到的+熟悉的=新的现代性”。
二、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的
阶级流变
“现代化把人变成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②在独具特色的中国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其阶级流变也独具特色。要想看清这种变化特点,首先要对阶级、阶层这两个概念有清楚认识。简单来说,阶级是政治学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着重强调“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占有、财产所有制”这三个因素,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具有决定意义,往往成为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阶层是个社会学概念,由韦伯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理解不同,因此,阶层的划分标准是多角度的,具有多样性,没有单一标准。在西语中,阶级和阶层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理论家都用“class”这个词来指代阶级、阶层。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阶级”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激烈的社会冲突,而阶层的概念相对中性,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无论是对社会进行阶级分析还是阶层分析,都是为了解决如何避免利益分化过大、如何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
中国在多元现代化同时并行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阶级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公有结构和集体结构被不断消解,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激发出来,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配置方式出现差异,单纯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被纷繁复杂的阶层所取代。随着多元现代化的纵深发展以及多重自反的进行,一个新的结构——信息与交流结构——被逐渐嵌入。这样,中国的阶级流变就在两个相互重合、相互交叉的社会结构中进行:一个是与多元现代化相对应的生产结构;一个是与多重自反性现代化相对应的信息与交流结构。
在生产结构中,受多元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影响,阶级阶层化的特点非但没有消失,而且阶层再次分层化,种类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阶级、阶层划分标准都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人们不仅要用“社会成员各自在生产过程中的位置以及对生产方式的掌握程度”的标准将社会群体进行阶级划分,甚至更要用“社会资源”、“社会机会”对社会群体进行二次或多次阶层划分。阶级被阶层化、阶层再次被多层化在多元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不断演绎。
与此同时,在新嵌入的信息和交流结构中,传统的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标准来划分阶级受到挑战,“社会成员能否掌握新的信息和交流结构并在其中谋得一席之地”成为新的阶级划分标准。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社会成员都力图第一时间进入到新的结构中从而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但由于社会各成员在信息和交流结构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导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从而使原来不断多样化的阶层进入到新结构中后逐渐开始分类聚集,进而形成了利益一致的阶级。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流变在原来阶级阶层化的基础上逐渐向阶层阶级化转变。如原来具有特权的那些阶层很容易凭靠其政治权力进入到新结构中并处于核心受益的位置,特权阶层“千人一面”的特点逐渐使其利益变得一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经历也大体相似。相似的经历、相同的利益最终使他们形成一个特权阶级。原来在生产结构中出现的新阶层逐渐进入到信息和交流结构中,并处于这个网状结构的不同结点处,他们是信息积累和信息处理的核心,新阶层变成了新的中产阶级。原来的产业工人逐渐演化为三部分:受到技术改良的产业工人、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体力服务者。其中受到改良的产业工人能够进入到信息和交流结构中,为这些结构工作或使用这些结构工作,成为新的工人阶级;其他的两部分将逐渐被排除在新的结构之外,沦落为底层阶级。原来的农民也将逐渐演化为三部分:传统的种植农、农民工、高科技农民。前者逐渐沦为底层阶级,后者逐渐上升为中产阶级。农民工将按照产业工人再次分为:受改良的工人、简单体力劳动者。前者上升为工人阶级,后者沦为底层阶级。因此,在新的信息和交流结构中,阶层阶级化的结果是逐渐演变为四个阶级:特权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底层阶级,如下表所示:
可见,在上述两个社会结构——生产结构、信息和交流结构——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状况下,阶级流变是阶层不断分层化与阶层逐渐阶级化这两种状态同时发生、动态演化。社会群体一方面在不断分化、分层,一方面又在不断聚合,形成新的阶级。这种动态的阶级流变不但保持了原有差异社会的特点,甚至使差异社会有进一步差异化的风险。阶级差异的不断加剧直接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其最终结果是差异社会演变成阶级对抗性的社会。因此,在中国特色的自反性现代化中,如何避免阶级差异过大、如何持续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是我们现今的差异社会在未来治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差异性社会治理的未来走向
治理差异社会要本着一个原则:既要保持一定的差异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活力,同时又要控制好差异的程度,避免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在中国特色的自反性现代化中,根据其上述阶级流变的特点,缩小阶级差异、增强社会发展动力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各阶级获取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各阶级在数量上如何增减才能缩小阶级之间的贫富差别?三是如何防止阶级利益固化?针对这三个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向人手进行治理。
1.限制特权阶层的特权,保证各阶级获取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以往,中国有无特权阶层是个忌讳的话题。学术界常常三缄其口,避而不谈。随着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深入探索,人们开始直面权贵、特权这个问题。在中国,“权贵阶层”这个词以文章标题的方式首先出现在国内学术刊物上是在2001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4期刊载了季正矩的文章《权贵阶层与苏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阶级流变与未来走向(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0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哲学理论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