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与“新形态”(上):关于电视经济节目变革的对话
时间:2001年6月22日、2001年6月25日
地点:南京中心大酒店
对话人:
李幸(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汪文斌(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中国的电视没有真正的大众化过,没有真正的广播化过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实现大众化,真正实现广播
李:前一段时间,许多人对中央二套的节目感到了一点疑惑——中央二套还是经济频道吗?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央电视台新形态的娱乐性节目不是出在文艺部,却出在了你们经济部。我说的是《幸运52》、《开心辞典》这样的栏目。
汪:这是我们在2000年作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试验,即将经济的内容和娱乐的形式进行嫁接,即以观众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来传播的经济节目,因而一向认为是枯燥的、数据性的经济节目有了一个活泼的、生动的载体。它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经济节目的收视率提高了,中央电视台二套收视率提高了。以前,中央电视台二套居于收视率头牌一直是《正大综艺》,而现在是《开心辞典》和《幸运52》,它改变了人们的印象和观念,即经济节目也是可以好看的。
李:《正大综艺》是多年前办的文艺性栏目,而且那会儿,二套还不是经济频道。可是我注意到你说的意思——《幸运52》、《开心辞典》是经济节目。
汪:有人说,这个节目不像经济节目,怎么由你们部门来做?我恰恰认为这可能就是一种创新。我们当时做的目的并不是想把它做成娱乐节目,而是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对于我们传播经济知识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我们没有想到这是在中央台内没有过的一种新的方法。《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是打明星牌的方式,而我们是打平民牌的,而且这其中把益智和娱乐结合起来的方式,除了休闲功能以外,还有另外一种益智的功能。
李:把益智和娱乐结合起来,这确实是创新。因为如果做纯粹的娱乐节目,这在中央电视台比较难。尽管开发电视的娱乐性已经是一种潮流了,但是如果在央视要做的话,还不能像地方台那样把游戏、或是把情感和演艺结合起来,这样,央视各个部门包括文艺部,都在考虑怎么办,挺痛苦。
汪: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我们两条线同时在做,一条线我们在研究观众,一条线我们在研究电视,研究形态,我们把研究观众和研究电视结合起来,观众需要经济知识,电视有这样一种成功的游艺的形态,我们把两条线融合起来。像传统的教育节目它绝对是传播知识的,但是它没有形态;现在大量的娱乐节目,是有形态的,但是它没有知识。
李:《幸运52》里面经济知识很多,比如那些商品知识,猜价格什么的,到了《开心辞典》,这方面弱了,你不怕别人说你跑题了?
汪:我们的频道叫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它的空间是很大的。同时中央电视台二套是像一块试验田似的,包括《对话》、《开心辞典》在内,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空间。现在电视观众喜欢了,他们不在乎你是哪个频道。
李:是的,除了《幸运52》、《开心辞典》之外,我发现《对话》这个栏目一开始的内容也有很多不是经济方面的,比如跟韩寒、王家卫、金庸这些人物对话。还有那个《地球故事》,是个引进的节目,很多内容也与经济无关。我记得中央二套还播出过国外那种“荒岛求生”类的节目。诸如此类。当然,观众是高兴的,因为又多了一条可以看的频道,我觉得,这几年电视界反复在说专业化、窄播的问题,而你们却是在“背道而驰”?
汪:专业化与大众化、广播与窄播现在是电视界的热门话题,但我觉得这里面有许多的误区。我认为中国的电视没有真正的大众化过,没有真正的广播化过,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实现大众化,真正实现广播。过去的电视节目很难说是电视化的东西,更多的是文学的东西,更多的是电影的东西。真正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优势的,真正做电视,才真正开始。包括我们的经济节目,过去同行给的评价都是,节目质量是非常精良的,包括朱羽君老师(北京广播学院资深教授)也说,你们做专题节目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有一个问题,节目质量很好,但是没有收视率,没有市场,电视观众看你的节目特别累。
李:在《开心辞典》和《幸运52》之前,你们的经济节目看起来就像在课堂上学习一样。
汪:我们之所以来做这样的尝试,源于经济节目的困境,我们经济节目1999年与1997年相比,收视率平均下降30%,其中《经济半小时》下降率高达59%,一大半观众两年之间流失掉了。提高收视率,抑制收视率下滑成为我们当时的当务之急,这不是责任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我们已经面临到极大的生存危机。
李:不过我看中央台的危机意识主要来自于全国人民和全国的同行的盯着,因为一般说来,你们节目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汪: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节目,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但却越来越没市场。我们的节目肯定是 《“大众化”与“新形态”(上):关于电视经济节目变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