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4种伊蚊的乙型脑炎病毒分离物的研究
2.2 病毒鉴定
2.2.1 免疫荧光试验 分离到的7株病毒均与乙脑单克隆抗体或乙脑免疫血清出现特异性荧光反应(表2)。
2.2.2 细胞酶免疫试验 B88-81、B86-17、B88-21和L99株均与乙脑单克隆抗体或乙脑免疫血清产生特异性酶免疫反应(表2)。
2.2.3 血凝特性 在pH6.4条件下,7株病毒的鼠脑蔗糖丙酮抗原均能与鸽血球出现凝集,滴度为1∶160~1∶5120之间(表2)。
2.2.4 血凝抑制试验 所有分离株均能与乙脑病毒产生高滴度的抑制作用,抑制效价高达1∶320~1∶2560(表2)。
2.2.5 中和试验 B88-81、B24-5、B86-17、B88-21和L99株对乙脑病毒的中和指数达到123~1000(表2)。
试验证实,分离到的7株病毒均为乙脑病毒。
表2 分离自伊蚊的7株乙脑病毒的鉴定
Table 2 Identification of seven strain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solated from Aedes mosquitoes
毒株
Virus
strains C6/36细胞法
C6/36 cell method 乳鼠法
Sucking mouse method
细胞病变
CPE 免疫荧光
JE McAb
IFAT 细胞酶免疫
JE McAb
C-EIA 乳鼠发病死亡
Illness and death
of mice tested 血凝
HA 乙脑血抑
JE HI 对乙脑中和指数
Neu.index
to JE virus
B88-81 ? ? ? + 320 640 794
D266 ? ? ND + 1280 1280 ND
B24-5 ? ? ND + 640 320 123
B86-17 ? ? ? + 1280 640 1000
B88-21 ? ? ? + 640 320 1000
D107 ? ? ND + 160 640 ND
L99 ? ? ? + 5120 2560 354
ND: 未做(Not done)
2.3 4种伊蚊的分布特点
白纹伊蚊在本次调查的9县市均有分布,其活动生态环境主要在居民点附近竹林和山坡竹林,畜圈和人房内几乎不能捕到该蚊。白纹伊蚊在野外竹林区的构成比为30.46%(7429只/45种24387只),属优势或较优势种。
剌扰伊蚊仅在景洪、勐腊、耿马和河口捕获,主要分布于野外竹林,在该生境的构成比为12.71%(1194只/17种9394只);在畜圈也有分布,构成比为1.26%(428只/20种33929只)。
窄翅伊蚊在景洪、耿马、瑞丽和盈江的畜圈和野外竹林均有分布,畜圈的构成比为2.89%(696只/19种24060只),野外竹林(耿马)的构成比为2.75%(76只/24种2760只),其数量较少。
阿萨姆伊蚊仅在耿马和潞西的野外竹林捕到,构成比为2.21%(103只/24种4656只),该蚊分布较为局限,且数量较少。
3 讨论
白纹伊蚊在云南分布广泛,尤其在本省西南部热带和邻近热带的地区,是居民点附近竹林和山坡竹林区的主要蚊种之一。本次9个县市调查,该蚊为野外竹林区的优势或较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分布与人居有一定关系,凡该蚊多的生境,均为靠近村寨的竹林、树林。该蚊嗜血习性较广,并有多次吸血的特性。国外研究表明,白纹伊蚊能感染、传播和经卵传递乙脑病毒[2~5]。本次从云南自然界白纹伊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并证明云南该蚊对乙脑病毒有较高的易感性,还能叮咬传播和经卵传递乙脑病毒[6,7]。白纹伊蚊在乙脑流行中可与库蚊协同作用,是乙脑病毒重要媒介之一,在自然界乙脑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以往未见从剌扰伊蚊、窄翅伊蚊和阿萨姆伊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的报道。这次从这3种伊蚊中分得乙脑病毒,表明它们可参与乙脑病毒的传播。尤其是剌扰伊蚊和窄翅伊蚊,不仅分布于农村畜圈,在野外竹林也有分布,与人畜关系较为密切,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鉴于云南乙脑疫区分布较广,加之自然地理条件较特殊,蚊虫种类多,我们认为乙脑媒介亦较为复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 云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作者单位: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云南大理 671000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施华芳. C-ELISA与D-ELISA在乙脑和登革病毒快速检测上的应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8,4(2):46~47
[2] Rosen L, Tesh R B, Lien J C et al.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by mosquitoes. Science, 1978,199(4331):909~911
[3] Rosen L, Roseboom L E, Gubler D J et al. Comparative susceptibi
lity of mosquito species and strains to oral and parenteral infection with dengue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es. Am J Trop Med Hyg, 1985,34(3):603~615
[4] Shroyer D A. Aedes albopictus and arboviruses: a concis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1986,2(3):424~428
[5] Moore C G, Mitchell C J. Aedes albopictus in the United States: Ten-year presence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997,3(3):329~334
[6]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 云南白纹伊蚊感染、传播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7,8(1):50~53
[7] 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 白纹伊蚊垂直传播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病毒学报,1996,12(1):42~47
原作者: 张海林 施华芳 米竹青 自登云 龚正达
《云南省4种伊蚊的乙型脑炎病毒分离物的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