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
虚幻的色彩:内在意识无论多么强大,都不足以一笔勾销外部世界的苦难与缺憾,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只能是无视世界的较弱的驼鸟式寂静主义而已。即使普鲁斯特自己,也不能在这种纯粹心造的幻影中安顿灵魂以颐养天年。他不断地逃避从而不断地回忆,回忆的堡垒构筑了他生命存在的历程与根基,但这却进一步加剧了他与现实的孤绝,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了普鲁斯特的羸弱之躯走向早夭。对此,本雅明只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只字不提。也许,本雅明竟至于天真地相信,普鲁斯特是在回忆的充实中走过人生,迎向死亡的,这里只有温静的微笑,而再没有丝毫的不安:哪怕是一颦一蹙。普鲁斯特到死都没能完成他的整个回忆,他也永远完成不了,回忆因生命的终止而被迫终止,回忆在此被强行提供了一个尽头,句号是有了,但却并不意味着完满,普鲁斯特留下的是一个深深的悖论。对于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时间拯救方式——回忆,米兰·昆德拉就深不以为然。他认为,记忆恰恰不是一种获取,而是其相反的形式——遗忘,“记忆并不是对遗忘的否定。记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34]
本雅明的时间观总体上归属于对抗现代性线性时间的审美现代性时间传统[35]的一部分,除了对这种普鲁斯特式时间的缅怀外,他还表达了另一种独特的审美时间观念——弥赛亚的时间观。
第三节 弥赛亚时间——与现代性时间的纠结
在《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1937)一文中,
本雅明就表现出欲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清除历史主义(历史进步论)影响的意图。他认为后者把历史放在空洞的时间中,将历史抽象化为前后相承的静止的连续系列,从而提供了一种永恒化的非历史的历史形象。本雅明认为,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取代这种抽象的思辨。他要以“现在意识”突入过去,将历史进步论所遗弃的过去拯救出来,赋予其赎救的意义,从而打破“历史的连续性”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过去的文化史都是以虚构(假)的静止的意识所构建出来的一个整体幻影。[36]
在后来的论文《历史哲学论纲》(1940)中,本雅明继续将这
一主题引向深入。他认为历史主义的线性进步观念是“建立在匀质的、空虚的时间观”基础上的。本雅明意识到,进步观念轻易地允诺美好前景的未来,在历史目的论的建构上开启了以乌托邦形式出现的期待视界,从而摒弃了未来混乱的可能。一味信仰未来,这实质上是现代性意识的堕落。本雅明意识到,未来既可能意味着成功与救赎,也可能是混乱与衰败之源。本雅明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观念:“任何一部记录文明的史册无不同时又是一部记录残暴的史册,正如同这样的史册不可能免除残暴一样,文化财富从一个主人手里转到另外一个主人手里的方式同样沾染着残暴的气息。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者尽可能对它避而远之,在他看来,他的任务就是要逆向梳理历史。”[37]既看到启蒙的文明,又见到启蒙的残暴,这直接启发了后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写作。“过去带着时间的索引,把过去指向赎救。在过去的每一代人和现在的这一代人之间,都有一种秘密协定。我们来到世上都是如期而至。如同先于我们的每一代人一样,我们被赋予些微的弥赛亚式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过去赋予我们,因而对我们有所要求的。”[38]本雅明将犹太思想中的弥赛亚期待和当下意识概念引入到历史思考中来,他认为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和这种神学(本雅明将其比作幕后操纵“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木偶的“侏儒”)联系,就能轻而易举地与任何人匹敌,并将战无不胜。于是,历史唯物主义史学,不再象一般史学那样,而“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结构不是建筑在匀质的、空洞的时间之上,而是建筑在充满着‘当下’(Jetztzeit)的时间之上。”[39]由此,“现在不是某种过渡,现在意味着时间的停顿和静止。”[40]现在不再象进步论所说的指向未来,不再是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移动的不确定的过渡点。“现在”(当下)被本雅明作为典型的弥赛亚时间,它包含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它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巨大缩略物,其地位好比人类历史在宇宙中的地位。本雅明从“这一结构中看出了弥赛亚式的事件停止的迹象——换句话说,他看出了为受压迫的过去而斗争的革命机会。”[41]“现在”这一时刻就意味着一个特定的时代从连续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爆破出来”,意味着把一个特定的人的生平事迹从一个时代中爆破出来,把一件特定的事情从这个人的整个生平事迹中爆破出来。“现在”既保存又删削去整个历史过程,“现在”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它打破了历史主义的连续性链条,它不再是因果联系的纯粹结果,不再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是标志着一种断裂“历史主义满足于在历史上不同的时刻之间建立因果联系,但任何事实都并不仅仅因为构成原因就具有了历史意义。可以这样说,这一事实是在事后,跨越可能与它相距千百年的诸多事件之后才具有了历史意义的。一个以此作为出发点的历史学家便不再把一系列的事件当作成串的念珠去讲述。相反,他把握的是他自己的时代和一个明确的、早先的时代所形成的结合体。这样,他所建立的关于现在的概念是一个把现在看作透人了弥赛亚式时间的碎片的‘当下时间’的概念。”[42]“因为每一秒的时间都是一道弥赛亚可能从中进来的狭窄的门。”[43]
本雅明反复强调历史事件的意义只有与当下相联系才是可能的,[44]“人类只有获得赎救才能全盘接受它的过去——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获得赎救,其过去的每一刻才是可喜可贺的。”[45]本雅明强调要象犹太教摩西五经所教导的那样不要探解未来,要学会记忆,要在对过去的记忆中重新理解过去。结合现在的对过去的重新理解能给予我们弥赛亚式的力量,“站在历史的高度而理解的东西是富有营养的果实,时间则是包藏在果实中的宝贵但淡然无味的种子。”[46]本雅明将弥赛亚的时间种子包藏在过去的历史中,过去的真实能否被“引用”是当下的使命,而现在能否被拯救则在于是否能使过去复现。因此,在本雅明这是法国大革命的“现时”是“法国大革命把自己看作罗马人的转世化身。它激活了古代罗马,就象时尚使过去的装束重获生机。时尚还是时下的风尚,不管它在多远的灌木丛中飘动;它是倒着跃向过去……在历史的旷野里同样的一跃是辩证的一跃,那就是马克思理解的革命。”[47]本雅明独特的天使形象最好地表达了他弥赛亚时间及其历史哲学,“克利一幅名为《新天使》的画表现一个仿佛要从某种他正凝神审视的东西转身离去的天使。他展开翅膀,张着嘴,目光凝视。历史天使就可以描绘成这个样子。他回头看着过去,在我们看来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只是一整场灾难。这场灾难不断把新的废墟堆到旧的废墟上,然后把这一切抛在他的脚下。天使不想留下来,唤醒死者,把碎片弥合起来。但一阵大风从天堂吹来;大风猛烈地吹到他的翅膀上,他再也无法把它们合拢回来。大风势不可挡,推送他飞向他背朝着的未来,而他所面对着的那堵断壁残垣则拔地而起,挺立参天。这大风是我们称之为进步的力量。”[48]
另外,本雅明打破历史连续体后,将各种事物从线性时间中提取出来,打破原初语境,予以辩证并置,达到相互说明,以获得新的拯救或解放功能。这种方法在本雅明哲学中有各种不同说法:寓言、辩证意象、星座等等。
本雅明对历史连续体予以强烈爆破的弥赛亚时间哲学无疑是深刻的,它敏锐地揭示出对连续性时间信仰的谮妄:它空洞地允诺“后胜于今”的未来的美丽,而排除了作为未来的悲剧与哀伤的维度。就此意义上说,现代性的对未来的笃定向往是浅薄的;更有甚者,既然将来的至福令人期待并且是必至的。那么,现实的苦难与混乱也就是其后的甜蜜与团圆的预演,今日辛酸的泪水终将被明日幸福的欢笑所淹没,对现实的隐忍也就是现代性时间哲学的题中之义了,这又见出其表面开拓其实保守甚至不乏残忍的一面。另外,一切生命中真义与不义的存在都遭现代性时间之网过滤筛选、齐一整肃,由此变得空洞而同质。意义与无意义,存在与非存在,也都 《(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131.html
本雅明的时间观总体上归属于对抗现代性线性时间的审美现代性时间传统[35]的一部分,除了对这种普鲁斯特式时间的缅怀外,他还表达了另一种独特的审美时间观念——弥赛亚的时间观。
第三节 弥赛亚时间——与现代性时间的纠结
在《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1937)一文中,
本雅明就表现出欲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清除历史主义(历史进步论)影响的意图。他认为后者把历史放在空洞的时间中,将历史抽象化为前后相承的静止的连续系列,从而提供了一种永恒化的非历史的历史形象。本雅明认为,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取代这种抽象的思辨。他要以“现在意识”突入过去,将历史进步论所遗弃的过去拯救出来,赋予其赎救的意义,从而打破“历史的连续性”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过去的文化史都是以虚构(假)的静止的意识所构建出来的一个整体幻影。[36]
在后来的论文《历史哲学论纲》(1940)中,本雅明继续将这
一主题引向深入。他认为历史主义的线性进步观念是“建立在匀质的、空虚的时间观”基础上的。本雅明意识到,进步观念轻易地允诺美好前景的未来,在历史目的论的建构上开启了以乌托邦形式出现的期待视界,从而摒弃了未来混乱的可能。一味信仰未来,这实质上是现代性意识的堕落。本雅明意识到,未来既可能意味着成功与救赎,也可能是混乱与衰败之源。本雅明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观念:“任何一部记录文明的史册无不同时又是一部记录残暴的史册,正如同这样的史册不可能免除残暴一样,文化财富从一个主人手里转到另外一个主人手里的方式同样沾染着残暴的气息。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者尽可能对它避而远之,在他看来,他的任务就是要逆向梳理历史。”[37]既看到启蒙的文明,又见到启蒙的残暴,这直接启发了后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的写作。“过去带着时间的索引,把过去指向赎救。在过去的每一代人和现在的这一代人之间,都有一种秘密协定。我们来到世上都是如期而至。如同先于我们的每一代人一样,我们被赋予些微的弥赛亚式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过去赋予我们,因而对我们有所要求的。”[38]本雅明将犹太思想中的弥赛亚期待和当下意识概念引入到历史思考中来,他认为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和这种神学(本雅明将其比作幕后操纵“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木偶的“侏儒”)联系,就能轻而易举地与任何人匹敌,并将战无不胜。于是,历史唯物主义史学,不再象一般史学那样,而“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结构不是建筑在匀质的、空洞的时间之上,而是建筑在充满着‘当下’(Jetztzeit)的时间之上。”[39]由此,“现在不是某种过渡,现在意味着时间的停顿和静止。”[40]现在不再象进步论所说的指向未来,不再是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移动的不确定的过渡点。“现在”(当下)被本雅明作为典型的弥赛亚时间,它包含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它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巨大缩略物,其地位好比人类历史在宇宙中的地位。本雅明从“这一结构中看出了弥赛亚式的事件停止的迹象——换句话说,他看出了为受压迫的过去而斗争的革命机会。”[41]“现在”这一时刻就意味着一个特定的时代从连续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爆破出来”,意味着把一个特定的人的生平事迹从一个时代中爆破出来,把一件特定的事情从这个人的整个生平事迹中爆破出来。“现在”既保存又删削去整个历史过程,“现在”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它打破了历史主义的连续性链条,它不再是因果联系的纯粹结果,不再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是标志着一种断裂“历史主义满足于在历史上不同的时刻之间建立因果联系,但任何事实都并不仅仅因为构成原因就具有了历史意义。可以这样说,这一事实是在事后,跨越可能与它相距千百年的诸多事件之后才具有了历史意义的。一个以此作为出发点的历史学家便不再把一系列的事件当作成串的念珠去讲述。相反,他把握的是他自己的时代和一个明确的、早先的时代所形成的结合体。这样,他所建立的关于现在的概念是一个把现在看作透人了弥赛亚式时间的碎片的‘当下时间’的概念。”[42]“因为每一秒的时间都是一道弥赛亚可能从中进来的狭窄的门。”[43]
本雅明反复强调历史事件的意义只有与当下相联系才是可能的,[44]“人类只有获得赎救才能全盘接受它的过去——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获得赎救,其过去的每一刻才是可喜可贺的。”[45]本雅明强调要象犹太教摩西五经所教导的那样不要探解未来,要学会记忆,要在对过去的记忆中重新理解过去。结合现在的对过去的重新理解能给予我们弥赛亚式的力量,“站在历史的高度而理解的东西是富有营养的果实,时间则是包藏在果实中的宝贵但淡然无味的种子。”[46]本雅明将弥赛亚的时间种子包藏在过去的历史中,过去的真实能否被“引用”是当下的使命,而现在能否被拯救则在于是否能使过去复现。因此,在本雅明这是法国大革命的“现时”是“法国大革命把自己看作罗马人的转世化身。它激活了古代罗马,就象时尚使过去的装束重获生机。时尚还是时下的风尚,不管它在多远的灌木丛中飘动;它是倒着跃向过去……在历史的旷野里同样的一跃是辩证的一跃,那就是马克思理解的革命。”[47]本雅明独特的天使形象最好地表达了他弥赛亚时间及其历史哲学,“克利一幅名为《新天使》的画表现一个仿佛要从某种他正凝神审视的东西转身离去的天使。他展开翅膀,张着嘴,目光凝视。历史天使就可以描绘成这个样子。他回头看着过去,在我们看来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只是一整场灾难。这场灾难不断把新的废墟堆到旧的废墟上,然后把这一切抛在他的脚下。天使不想留下来,唤醒死者,把碎片弥合起来。但一阵大风从天堂吹来;大风猛烈地吹到他的翅膀上,他再也无法把它们合拢回来。大风势不可挡,推送他飞向他背朝着的未来,而他所面对着的那堵断壁残垣则拔地而起,挺立参天。这大风是我们称之为进步的力量。”[48]
另外,本雅明打破历史连续体后,将各种事物从线性时间中提取出来,打破原初语境,予以辩证并置,达到相互说明,以获得新的拯救或解放功能。这种方法在本雅明哲学中有各种不同说法:寓言、辩证意象、星座等等。
本雅明对历史连续体予以强烈爆破的弥赛亚时间哲学无疑是深刻的,它敏锐地揭示出对连续性时间信仰的谮妄:它空洞地允诺“后胜于今”的未来的美丽,而排除了作为未来的悲剧与哀伤的维度。就此意义上说,现代性的对未来的笃定向往是浅薄的;更有甚者,既然将来的至福令人期待并且是必至的。那么,现实的苦难与混乱也就是其后的甜蜜与团圆的预演,今日辛酸的泪水终将被明日幸福的欢笑所淹没,对现实的隐忍也就是现代性时间哲学的题中之义了,这又见出其表面开拓其实保守甚至不乏残忍的一面。另外,一切生命中真义与不义的存在都遭现代性时间之网过滤筛选、齐一整肃,由此变得空洞而同质。意义与无意义,存在与非存在,也都 《(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上)(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