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和谐社会三重奏(中)


爱心或公心,就是道德观念的概括。提倡道德绝非以私心为敌。写基督教《神学大全》的着名神学家阿奎纳(Thomas Von Aquin)说得明白“道德的净化并非要彻底去掉七情六欲,而是使七情六欲合规。”这就是前面讨论儒家学说中归结出来的八字要旨:“肯定人欲,引上正道”,如此而已。基督教和儒家(不是伪儒家)学说一样,从不夸夸其谈“大公无私”、“破私立公”、“毫不利己”、“无我”或“忘我”之类过甚其辞,迷乱本性,误导失真,似是而非的自欺欺人高调。

耶稣提倡遍及全人类的“博爱”,同孔子“仁者爱人”、“泛爱众”的根本出发点一样,其宽容精神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社会地位尊卑的界限以及君子、罪人甚至敌我的界限。基督教相信仇恨不能消灭仇恨,仇恨只能增加仇恨;只有基督的爱,才能解开仇恨的死结。因此这种仇敌之爱决不是懦弱的表现,反而正是最富智慧的勇敢。耶稣在世时,那些敌对的人给起了一个绰号:“罪人的朋友”。这本来是轻蔑之词,但是在无意中正显露了督“博爱”精神的伟大。 “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歌罗西书》3:14)同孔子认为“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的“恕”道为伯仲乎。 儒家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说。基督徒在“基督里面合而为一”,在基督内再无种族与身分之分(《歌罗西书》3:11),耶苏说过:“看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12:50)因此基督的信徒互称“弟兄姊妹”。在神面前,人人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神的子民,人人可以循正道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每个人用自己的行为向神交待,重在现在和今後的表现;只要信主,无论过去罪孽如何深重,一切人都可以获赦得救,都有改恶从善,获得光明前途的机会。 基督教从爱心救赎基本教义出发,提出了体现社会性两心调谐的中庸之“礼”,与儒家学说同样以和为贵,倡导恕道,与人为善,反对走极端;包括了以摩西《十诫》和耶稣《登山宝训》为主体的教规戒律,必要的伦理规、尊卑秩序和律法观念。 基督教神性信仰不同於儒家的治世之道,基督教的“礼”讲究做人的道理以及必要的宗教仪式,但不直接提出管理世俗国家的理论和意见。基督教不介入政治、经济领域,不涉帝王术,也没有现代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学说。基督教要求信众尊敬长辈、服从官吏、遵纪守法,尊重世俗国家体制;通过贯彻教义,潜移默化,和平渐进,改造人类世界。 耶稣本人出身贫寒,“狐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耶稣传播福音,针对社会不公,特别同情卑贱的穷人,抨击不义的富人。早期基督教是“被压迫者的运动,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和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但是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宽容,同样欢迎和拥抱觉悟来归的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救世主的任务不仅仅是解救特定的某一选民群体,借用日後马克思式的格言来说,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基督教和儒家一样不鼓吹暴力,不发动造反。主要是通过弘扬爱心走和平演进的道路以改造社会。耶稣的信徒基本上不参与犹太教徒反抗罗马的暴力斗争,为犹太民族主义者们所不齿,却逐渐赢得了中上阶层的认同和加入,其影响进而跨越了被征服和被奴役的弱者界限,扩大和渗入了罗马统治集团内部,以及後来外来入侵的落後民族,终建立起了有史以来任何赫赫武功一世之雄无与伦比、望尘莫及的普世性“上帝之国”。据《大英百科》(1990年版)称基督教信徒约有35亿,占当今世界人口的半数以上;一般认为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耶稣及其门徒不仅以上帝的名义借助奇迹的影响力传播福音,而且善用犹太教的“天国说”,提出了一套简单明白,比较“完善”的赏罚分明因果说,以解决弘扬爱心所需的私心原动力难题,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了信众虔诚皈依和遵行教义的私心积极性。 基督教的“天国说”宣称人人都要在上帝的法庭上接受末日公义审判,世上一切人生命死灭後将迎来一个最後审判日(The Day of Judgement)或称报应到来日(The Day of Reckoning)。那时耶稣将再度降临,一切死去的人们的灵魂和肉体都将复活(Resurrection),每个人的全部记录──所有的好事和坏事都将呈堂,由上帝公正裁定每个人的报应。天国说相当于理想化大同社会的一种神性表述方式,并通过承诺终极的绝对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弘扬爱心和人必为私两者,即调控灵性的两心互相调谐统一起来了,却巧妙地避免了俗世

《和谐社会三重奏(中)(第1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152.html

  • 上一篇范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4年
  • 下一篇范文: 中华文化与现代化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