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本体论纲
6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1页。
[8]同[1],10页。
[9]参阅俞吾金:《意识形态论》,127-129页。
[10]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87年第5期。
[11]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38页。
[12]张宗厚等《简明新闻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51页。
[13]成美等《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1页。
[14]同[1],167页。
[15]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40页。本人过去也是这种观点的执有者,参阅拙著《新闻学基本理论》,黄山出版社,1993年版。
[16]我们关于“事实”的某些观点和材料主要受惠于彭漪琏先生的《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但彭先生对“自在事实”的断然否定,认为“事实不可能是自在的,根本没有什么所谓‘自在事实’”的观点是我所不能苟同的。这里,我只引述两位科学家的话。爱因斯坦曾强调指出:“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292页)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他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和质子的存在(这里的‘存在’当然包括其性质及运动情况,引者按)…….并不依靠它们是否被知觉到;相反,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它们在宇宙还没有一个知觉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无数的年代。虽然它们的存在并不依靠知觉,但是我们还是依靠知觉才有理由相信它们的存在……认识的顺序和因果的顺序恰好相反,就认识的顺序说,观察黑白形态的天文学家的短暂的主观经验发生在前,而那块广漠、遥远和属于很就以前的星云出现在后。”(《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4-15页)另一位在哲学思想上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物理学家玻恩也说过一段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话:“在这里(指科学研究中,引者按),人们常常与日常生活范围以外的现象打交道。你通过高功率显微镜看到的东西,你借助于望远镜、分光镜,或者各种各样电子放大仪器所觉察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理论,就不能理解;它们必须加以解释。在最小的领域里如在最大的领域里一样,在原子领域里如在恒星领域里一样,我们遇到的现象和我们周围事物的通常的样子是不像的,只有借助于抽象概念才能描述。在这里,现象后面是否存在不依赖观察者的客观世界,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接着他对这一无法逃避的问题做了如下回答:“但是说它们是完全空虚,是彼岸世界的某种东西,这与事实不符。别忘了在生产像发动机、飞机、核反应堆、塑料、电子计算机等等东西方面,它们能派多人的实际用场。核研究弄得不巧说不定会把我们送到‘彼岸世界’去。”(《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7-98,99页)所以玻恩也肯定,“存在一个客观物理世界,它本身是按照不依赖于我们的不变规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4页)
[17]罗素:《我们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39页。
[18]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页。
[19]在语言哲学看并非如此。这个问题不宜在这里细说,可参阅涂纪亮主编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书店,1988年版;徐友渔等人著的《语言与哲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
[20]“多元事实”并不简单等于“单元事实”之和,而是大于“单元事实”之和。但这不是此处要论述的问题。
[21]或两个问题,如王中先生曾用“新闻学的第一课题”和“新闻学的第二课题”表述过这一观点。参阅王中《新闻学的第二课题》,载《新闻大学》1982年第4期。
[22]这种统一与现代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论理学)的统一相一致。当然,“统一”不等于“同一”,在具体的理论展开中,它们仍有各自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
[23]高宁远:《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7页。
[24]同[1],39页。
[25]见刘建明《宏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0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6页。
[27]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30页。
[28]管翼贤:《新闻学集成》第一辑,3页。
[29]转引自Leow Jeffres,Mass Media:Processes and Effects,Waveland Press,1986,105页。
[30]同[11],40页。
《新闻本体论纲(第9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164.html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1页。
[8]同[1],10页。
[9]参阅俞吾金:《意识形态论》,127-129页。
[10]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87年第5期。
[11]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38页。
[12]张宗厚等《简明新闻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51页。
[13]成美等《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1页。
[14]同[1],167页。
[15]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40页。本人过去也是这种观点的执有者,参阅拙著《新闻学基本理论》,黄山出版社,1993年版。
[16]我们关于“事实”的某些观点和材料主要受惠于彭漪琏先生的《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但彭先生对“自在事实”的断然否定,认为“事实不可能是自在的,根本没有什么所谓‘自在事实’”的观点是我所不能苟同的。这里,我只引述两位科学家的话。爱因斯坦曾强调指出:“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292页)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他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和质子的存在(这里的‘存在’当然包括其性质及运动情况,引者按)…….并不依靠它们是否被知觉到;相反,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它们在宇宙还没有一个知觉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无数的年代。虽然它们的存在并不依靠知觉,但是我们还是依靠知觉才有理由相信它们的存在……认识的顺序和因果的顺序恰好相反,就认识的顺序说,观察黑白形态的天文学家的短暂的主观经验发生在前,而那块广漠、遥远和属于很就以前的星云出现在后。”(《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4-15页)另一位在哲学思想上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物理学家玻恩也说过一段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话:“在这里(指科学研究中,引者按),人们常常与日常生活范围以外的现象打交道。你通过高功率显微镜看到的东西,你借助于望远镜、分光镜,或者各种各样电子放大仪器所觉察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理论,就不能理解;它们必须加以解释。在最小的领域里如在最大的领域里一样,在原子领域里如在恒星领域里一样,我们遇到的现象和我们周围事物的通常的样子是不像的,只有借助于抽象概念才能描述。在这里,现象后面是否存在不依赖观察者的客观世界,这个问题是无法逃避的。”接着他对这一无法逃避的问题做了如下回答:“但是说它们是完全空虚,是彼岸世界的某种东西,这与事实不符。别忘了在生产像发动机、飞机、核反应堆、塑料、电子计算机等等东西方面,它们能派多人的实际用场。核研究弄得不巧说不定会把我们送到‘彼岸世界’去。”(《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7-98,99页)所以玻恩也肯定,“存在一个客观物理世界,它本身是按照不依赖于我们的不变规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4页)
[17]罗素:《我们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39页。
[18]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页。
[19]在语言哲学看并非如此。这个问题不宜在这里细说,可参阅涂纪亮主编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书店,1988年版;徐友渔等人著的《语言与哲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
[20]“多元事实”并不简单等于“单元事实”之和,而是大于“单元事实”之和。但这不是此处要论述的问题。
[21]或两个问题,如王中先生曾用“新闻学的第一课题”和“新闻学的第二课题”表述过这一观点。参阅王中《新闻学的第二课题》,载《新闻大学》1982年第4期。
[22]这种统一与现代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论理学)的统一相一致。当然,“统一”不等于“同一”,在具体的理论展开中,它们仍有各自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
[23]高宁远:《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7页。
[24]同[1],39页。
[25]见刘建明《宏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0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6页。
[27]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30页。
[28]管翼贤:《新闻学集成》第一辑,3页。
[29]转引自Leow Jeffres,Mass Media:Processes and Effects,Waveland Press,1986,105页。
[30]同[11],40页。
《新闻本体论纲(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