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上)
者到读者都无人质疑。但是,作者在这里却不提他同时增订入集的《陶渊明》,大概是他也明白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尴尬处境,所以尽管喜爱却不提起。
那么,这一章的真正归宿应该在哪里呢?四十年代初,重庆《大公报》的记者对他采访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下一本书将是什么?他回答说:“二十年前就已蓄意写一部《魏晋人品》,想在魏晋时代选十来个代表人物,替他们写想象的传记……这些年来,我颇留意中国诗,也想挑选一些诗人出来作一种批评的研究(如同我去年写的《陶渊明》那一类的文章)。” 也就是说,这篇《陶渊明》其实是作者原打算写的《魏晋人品》里的一章,但是由于《魏晋人品》根本没有再写,这篇《陶渊明》也就一直留在《诗论》里。但是尽管留在其中,其实游离局外。
一九七九年冬,朱光潜在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写的《编后记》中说:“《诗论》大量地谈到中国诗,特别是对于中国诗的音律分析,北京师大中文系钟敬文同志和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同志都劝我将《诗论》再版,再版暂不可能,所以多选载了一些。我希望我的初步分析有助于科学精神在文学研究方面日益上升。” 这里他又提到了增订版中的前两篇,并且表示对《诗论》“多选载了一些”,查目录,该集选录了《诗论》中的八章内容,除了表现论和几篇比较论外尽在入选之列,《陶渊明》这篇被阎国忠认为是《诗论》的主旨与总纲的章节也不曾入选。
总之,《陶渊明》这篇诗人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融入其诗学理论整体的。由于陶渊明是作者最推崇的诗人,而《陶渊明》一文又是作者一生读陶的结晶。直到最后,朱光潜也未忍割爱,也未作为附录。这说明朱光潜在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主观喜好和制约因素,致使其《诗论》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当然,就全书而言,这毕竟是瑕不掩瑜的。《诗论》作为一个变诗话为诗学的理论建构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突破了《人间词话》那种保持着传统词话形式的现代文论建构的尝试,而是真正建立了一种富有逻辑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因为著者是成就卓越的人而为书中存在的一些不合逻辑,甚至有违逻辑的地方也一味加以迎合式的辩护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与朱光潜先生提倡的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不相符的,因而也是不利于推进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
三、关于《诗论》各章的关系
除了第十三章《陶渊明》以外,朱光潜研究者对《诗论》前十二章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阎国忠认为:“《诗论》的开篇第一章讲诗的起源……第三章讲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从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讨论了诗的特点和成分,至于诗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基本上未提及。” 这并不是从总体上对《诗论》各章的把握,他所说的“从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讨论了诗的特点和成分”过于笼统,第五章以前的内容其实也可以说是“诗的特点和成分”,而且他并未指明各章的关系。
朱式蓉认为“《诗论》第七章‘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是相当特殊的一部分’”,其理由如下:“《诗论》第四、五、六三章是对诗的特质的说明。尽管第七章自有其一个方面的内容,即诗与画的比较,但在《诗论》全书的结构中,它是前3章论点的发挥,也是前3章在逻辑论证上的归宿。第七章后的五章专门讨论中国诗的音律。前3章旁驰博鹜,从‘声’、‘顿’和‘韵’三方面替诗的音律辩护;后两章则对中古律诗作了一番历史的考察。” 后五章谈诗的音律极其明显,但是第七章并不象他所说的那么特殊,他之所以看重这一章是因为他认为朱光潜在本章中道出了治学的意图:“一种学说是否精确,要看它能否得到事实的印证,能否用来解释一切有关事实而无罅漏。” 但从全书来看,第七章只不过是承接第五、六两章在谈了诗与散文、音乐的关系之后又谈了诗与画的关系,这三章其实位于一个层次上,属于诗与散文、音乐和绘画这些文艺形式的比较。他说的“《诗论》第四、五、六三章是对诗的特质的说明”是不够准确的。最能揭示诗的特质的其实是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有人认为诗境论只统率了前七章,论音律的部分与诗境论的关系不密切。 这个质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朱光潜明确地说过:“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 就此而言,我觉得朱立元的看法是比较通融的,他认为前七章“从史实、学理、横向比较诸方面展现诗的特征,可以看作是为诗‘正名定义’的诗的本质论”,后五章“进一步从形式方面深化诗的本质论,突出‘白话诗也仍须认旧诗作祖宗’的论断的历史和学理根据”, 可称为形式论。
《诗论》这种前七后五的格局是很明显的。后五章论音律一般没有异议,而前七章的内在关系就不易说清了。有的论者把前两章合在一起,认为都是探讨诗的起源问题, 但是我认为第二章并不是谈诗的起源问题,其实谐与隐都是一种文体,纯粹的文字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所以我认为第二章探讨的是诗与相近文体的关系问题。第三章无疑是全书的核心章节,而第四章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朱光潜在这里把语言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认为“思想情感与语言是一个完整联贯的心理反应中的三方面”,而不再把语言看作被动地表现思想情感的工具了。
因此,在我看来,《诗论》一书大致是以起源论(第一章)为背景,以本体论为核心,以比较论为外围,以诗律论为基础的。其中本体论包括“境界论” (第三章)和“语言论”(第四章)两部分,比较论包括“诗与谐隐”(第二章)、“诗与散文”(第五章)、“诗与音乐”(第六章)和“诗与绘画”(第七章)四部分,诗律论包括“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第八、九、十章)和“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第十一、十二章)两部分。《诗论》的核心无疑是以“境界论”为主体的本体论部分,“起源论”是它的一个背景,“比较论”则显示了诗与别的文艺形式的差异,更突出了其自身的特征。而“诗律论”则为如何更好地表达诗的境界进行了技术分析和理论探讨。这些章节都围绕在“境界论”的周围,或作为它出现的背景,或揭示它与其它文艺形式的异同,或为它的形成提供基础。
纵观朱光潜逝世前《诗论》的三个版 《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上)(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175.html
那么,这一章的真正归宿应该在哪里呢?四十年代初,重庆《大公报》的记者对他采访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下一本书将是什么?他回答说:“二十年前就已蓄意写一部《魏晋人品》,想在魏晋时代选十来个代表人物,替他们写想象的传记……这些年来,我颇留意中国诗,也想挑选一些诗人出来作一种批评的研究(如同我去年写的《陶渊明》那一类的文章)。” 也就是说,这篇《陶渊明》其实是作者原打算写的《魏晋人品》里的一章,但是由于《魏晋人品》根本没有再写,这篇《陶渊明》也就一直留在《诗论》里。但是尽管留在其中,其实游离局外。
一九七九年冬,朱光潜在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写的《编后记》中说:“《诗论》大量地谈到中国诗,特别是对于中国诗的音律分析,北京师大中文系钟敬文同志和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同志都劝我将《诗论》再版,再版暂不可能,所以多选载了一些。我希望我的初步分析有助于科学精神在文学研究方面日益上升。” 这里他又提到了增订版中的前两篇,并且表示对《诗论》“多选载了一些”,查目录,该集选录了《诗论》中的八章内容,除了表现论和几篇比较论外尽在入选之列,《陶渊明》这篇被阎国忠认为是《诗论》的主旨与总纲的章节也不曾入选。
总之,《陶渊明》这篇诗人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融入其诗学理论整体的。由于陶渊明是作者最推崇的诗人,而《陶渊明》一文又是作者一生读陶的结晶。直到最后,朱光潜也未忍割爱,也未作为附录。这说明朱光潜在建构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主观喜好和制约因素,致使其《诗论》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当然,就全书而言,这毕竟是瑕不掩瑜的。《诗论》作为一个变诗话为诗学的理论建构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突破了《人间词话》那种保持着传统词话形式的现代文论建构的尝试,而是真正建立了一种富有逻辑的理论体系。但是如果因为著者是成就卓越的人而为书中存在的一些不合逻辑,甚至有违逻辑的地方也一味加以迎合式的辩护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与朱光潜先生提倡的文学研究的科学精神不相符的,因而也是不利于推进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
三、关于《诗论》各章的关系
除了第十三章《陶渊明》以外,朱光潜研究者对《诗论》前十二章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阎国忠认为:“《诗论》的开篇第一章讲诗的起源……第三章讲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从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讨论了诗的特点和成分,至于诗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基本上未提及。” 这并不是从总体上对《诗论》各章的把握,他所说的“从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讨论了诗的特点和成分”过于笼统,第五章以前的内容其实也可以说是“诗的特点和成分”,而且他并未指明各章的关系。
朱式蓉认为“《诗论》第七章‘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是相当特殊的一部分’”,其理由如下:“《诗论》第四、五、六三章是对诗的特质的说明。尽管第七章自有其一个方面的内容,即诗与画的比较,但在《诗论》全书的结构中,它是前3章论点的发挥,也是前3章在逻辑论证上的归宿。第七章后的五章专门讨论中国诗的音律。前3章旁驰博鹜,从‘声’、‘顿’和‘韵’三方面替诗的音律辩护;后两章则对中古律诗作了一番历史的考察。” 后五章谈诗的音律极其明显,但是第七章并不象他所说的那么特殊,他之所以看重这一章是因为他认为朱光潜在本章中道出了治学的意图:“一种学说是否精确,要看它能否得到事实的印证,能否用来解释一切有关事实而无罅漏。” 但从全书来看,第七章只不过是承接第五、六两章在谈了诗与散文、音乐的关系之后又谈了诗与画的关系,这三章其实位于一个层次上,属于诗与散文、音乐和绘画这些文艺形式的比较。他说的“《诗论》第四、五、六三章是对诗的特质的说明”是不够准确的。最能揭示诗的特质的其实是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有人认为诗境论只统率了前七章,论音律的部分与诗境论的关系不密切。 这个质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朱光潜明确地说过:“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 就此而言,我觉得朱立元的看法是比较通融的,他认为前七章“从史实、学理、横向比较诸方面展现诗的特征,可以看作是为诗‘正名定义’的诗的本质论”,后五章“进一步从形式方面深化诗的本质论,突出‘白话诗也仍须认旧诗作祖宗’的论断的历史和学理根据”, 可称为形式论。
《诗论》这种前七后五的格局是很明显的。后五章论音律一般没有异议,而前七章的内在关系就不易说清了。有的论者把前两章合在一起,认为都是探讨诗的起源问题, 但是我认为第二章并不是谈诗的起源问题,其实谐与隐都是一种文体,纯粹的文字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所以我认为第二章探讨的是诗与相近文体的关系问题。第三章无疑是全书的核心章节,而第四章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朱光潜在这里把语言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认为“思想情感与语言是一个完整联贯的心理反应中的三方面”,而不再把语言看作被动地表现思想情感的工具了。
因此,在我看来,《诗论》一书大致是以起源论(第一章)为背景,以本体论为核心,以比较论为外围,以诗律论为基础的。其中本体论包括“境界论” (第三章)和“语言论”(第四章)两部分,比较论包括“诗与谐隐”(第二章)、“诗与散文”(第五章)、“诗与音乐”(第六章)和“诗与绘画”(第七章)四部分,诗律论包括“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第八、九、十章)和“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第十一、十二章)两部分。《诗论》的核心无疑是以“境界论”为主体的本体论部分,“起源论”是它的一个背景,“比较论”则显示了诗与别的文艺形式的差异,更突出了其自身的特征。而“诗律论”则为如何更好地表达诗的境界进行了技术分析和理论探讨。这些章节都围绕在“境界论”的周围,或作为它出现的背景,或揭示它与其它文艺形式的异同,或为它的形成提供基础。
纵观朱光潜逝世前《诗论》的三个版 《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上)(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