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正文

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上)


国维回归,或者说是想与王国维接通,而不愿激进地完成这一转型。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不经意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意象’即是‘景’”。“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 其中已含有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向,怎么能简单等同于“景”呢?这且不说,朱光潜境界说中的明显不同于王国维境界说中的一个元素是“情趣”,尽管他仍简称为“情”,事实上已经呈现出了不同于“感情”的某种新质。这种新质就是“情趣”。“情趣”并非“感情”与“趣味”的简单拼凑,它既包含“感情”又包含“趣味”更包含“感情”与“趣味”的渗透与融合。朱光潜正是从“感情”和“趣味”的渗透与融合这个角度来使用“情趣”这个词语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有感情的东西都会形成一定的趣味,而趣味正是感情的定向外射。明代陆时雍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 正是这个意思。和“感情”相比,“情趣”对文学作品的涵盖力和阐释力无疑增强了许多。
         
     王国维对文学功用曾经有过一个简要的概括,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深,或以意深,苟缺其一,不足已言文学。” 王国维后期以“意境”取代了“境界”,他认为最好的作品是“意与境浑”,使心中之意与外界之景获得天然统一,这样才能达到以己之情感人之心的目的。很显然,王国维理解的文学是抒发作者感情的文学,是作者用感情激发唤醒读者感情的文学。
         
     而到了朱光潜这里已不再是单纯地抒发感情引发共鸣的问题了,尽管朱光潜也谈境界,其实他已经把境界置换成了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而且在这种融合中他又明显突出了情趣的主体地位:“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由此可见,朱光潜已经把王国维的“境界”说情趣化 了,并且在事实上形成了自己的“情趣”说。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情趣”说
         
    
         
     一、“情趣”说的来源和含义
         
    
         
     据笔者所知,“情趣”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卷五十七:“陶为人居简,不修小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 这里的“情趣”是性情志趣的意思,属于表述日常人格的用语。到了梁代基本上还是这个意思。《南齐书·孔稚珪传》中说:“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 受魏晋清谈影响,南朝的人物品评之风尤为浓郁,随着对人物的品评的扩展和深入,人物的诗文书画也逐渐进入了品评的领域,最明显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但是《诗品》里并没有运用“情趣”这个词。到了陈代,“情趣”才完成了这种转换而具有了新意。姚最在《续画品》里评论沈粲的画作时说:“右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 由于最初这些评论文字旁边都有被论及的相关画作,因而每则评语前都有一个“右”字。从此“情趣”从人物品评进入作品品评,意思也由性情志趣演变为情感趣味,逐渐纳入到文艺批评的领域。但是“情趣”这个词一直未在古代文论中得以运用和展开,中国古代文论中盛行的是“感情”、“兴趣”以及“滋味”等说法 。直到明代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出现后才大谈其趣。他们与宋明理趣加以对抗,强调任性而发,趣源于情,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尽管三袁重情谈趣,强调趣源于情,却并不曾运用“情趣”这个词语。后来王国维在接通中西统览古今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影响深远的“境界”说。因而我认为“情趣”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范畴是近代才出现的,是朱光潜先生在融合中西文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结果。
         
     朱光潜著述中开始运用的是和“情趣”接近的“趣味”。“趣味”最早见于朱光潜的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1924年),他在该文中提到“美在弹性”时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能短。有弹性所以不呆板。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 这里的“美在弹性”正是针对“趣味”而言的,他表明美对于不同的欣赏主体具有差异性,即使对于同一个欣赏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感到的趣味也不尽相同。朱光潜不仅把“趣味”用于美学论文中,在一般文章中也常常使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6年)是他的成名作,他认为读书需要趣味,生活也需要趣味,并引朱熹的诗《观书有感》说“趣味”正是生活的“源头活水”。 这表明朱光潜的趣味主义人生观从青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在《文艺心理学》 中朱光潜开始使用“情趣”,并且把它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艺术家们……专以情趣为标准,重新把这个世界的颜色、形状和声音组合出条理来,另成一种较可满意的世界。” 以“情趣”作为安排组织作品的标准,这简直可以把作者对美的看法归结为“美在情趣”了;怪不得他在此后《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谈美》(1932年)中认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既然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情趣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就是美满的生活,因而人生的情趣化就是人生的艺术化,或者反过来说“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这就是被朱自清先生称道的“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人生的艺术化”。
         
     那么,朱光潜先生重新捡起“情趣”这个词赋予了它什么新意呢?很显然,它不只是单纯地包含感情和趣味这两个词的意思,实际上它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出之于情而结之于趣,在感情与趣味的复合中侧重于趣的一面,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趣源于情而不是理。朱光潜早年反对理智生活而推重感情生活, 在这方面他是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观点的:“……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真正的趣来自神情和自然,而非理智与学问。三十年代,他写过一篇《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 ,其中提到研究美学的五本必读书,第一本就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Kant:Critigue of Judgment),康德是提倡美的非功利性和审美趣味的。在谈到鉴赏的二律背反时,康德说:“鉴赏的第一种的常套语就是下面的一句话:每个人有他的自己的鉴赏(趣味)……第二种套语是:关于鉴赏,是不能让人辩论的。” 因而朱光潜融合中西,把他的审美观念称之为“情趣”,并运用于翻译,意在用它融合中西文论的异同。《文艺心理学》中引用的西方论著基本上都是朱光潜自己动手翻译过来的,对此他曾不只一

《朱光潜《诗论》“情趣”说研究(上)(第9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17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文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