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收购后上市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
日前,上市公司宇通客车刊登2001年年报,在披露了每股收益0.72元的同时,还推出了10派6元(含税)的分配预案。令市场关注的是,宇通客车目前正处在实施管理者收购的过程之中。管理者收购与高派现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它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哪些变化?
高派现且重创新
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是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购并方式。在MBO中,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收购企业的股权,完成了从单纯管理者到股东与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转变。
MBO类公司相当重视对股东的回报。从目前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来看,这些公司一般都在实施MBO当年即推出了派现的分配方案。如粤美的于1998年在MBO方面迈出了最初的、试探性的一步。从1997年开始它连续几年分红。公司1997年中期10派2元。从1998年到2000年,公司每年每股平均派现在0.2元以上。大众交通和大众科创自1994年以来主要采取的分配方案就是派现。这些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都注重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运作规范,业绩发展稳定,这使企业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每年以派现方式分红。
管理者与企业目标一致
近几年上市公司中实行MBO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约30家上市公司提出了经营者持股计划。而且,不少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新年度经营计划时,明确表示“要建立健全对高级管理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虽然大部分上市公司还拿不出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但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对于实施经营者持股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意愿。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激励机制严重扭曲。上市公司高管层个人收入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明显的联系,甚至还出现了背离的现象。通过实施MBO等股权激励制度,使经营者自身的利益与公司股东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与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画上等号,最终促使上市公司的效益大大提高,股东获得最大回报。
有关专家指出,从公司内部股权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有三类公司将成为完善公司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行者。一是民营上市公司,二是一些涉足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三是一些行业竞争激烈,对于技术创新及更新速度要求较高的传统企业。
警惕新的“一股独大”
值得注意的是,MBO虽然在激励内部人的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会在公司治理方面出现新问题。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当管理层持有的股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形成新的“一股独大”,并引发诸多问题。
首先,对表决权的控制会使持大股的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将有可能成为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主导因素,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对于分红等重要决策,持股较多的经营者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人倾向。因此,如何控制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以及不断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机制是新形势下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来源:《人民日报》 《管理者收购后上市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