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另一种方法:对《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补充
[编者按] 本刊在1999年第3期发表过周涌先生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一文,之后收到了蒋迅先生的文章《还有另一种方法》。我们认为,后篇实际上是对前篇的一种补充,体现出了作者对影视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性思考。希望大家共同关注这个论题,继续探讨。
周涌先生所撰《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载《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为影视剧圈内外人士讲解了影视剧创作的核心问题——如何塑造人物。他认为基本方法是:始终让人物处于困境之中;让观众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动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长的情节,而“这样的情节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场面”。
应当说,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为传统影视美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并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与此“基本方法”大相径庭的其他方法,那么,我觉得对此便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于作者。
在研讨影视剧人物塑造是否还有另一种方法以前,首先要说明影视剧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另一种则是开放式的散文性结构。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大致与这两种不同的结构相对应。
周涌先生论述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结构基本上可统属于戏剧性结构(也包括某些情节小说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相当重视情节的因果关系,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这个情节层次逐步展开,其戏剧事件安排比较严谨,通过巧妙的情节起伏跌宕加以线性安排,以戏剧高潮使观众的感情达到顶点。正如美国电视艺术家赛德·菲尔法所说,这种结构形式是“典范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本的基础”①。但是,也恰如我国电影评论家钟惦所指出,这种封闭式的戏剧式结构,“着重表现一时一事的具体结果,情节自成起讫。事件带有孤立和静止的特征,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自在自为的完形之物,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②
与以上这种戏剧性结构相对应的,就是戏剧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为戏剧性结构要求以矛盾冲突为剧作基础,以戏剧冲突的规律为结构的原则;以步步相逼、场场推进的形势去发展剧情;以集中、完整的情节保证整体的匀称谨严、有始有终,那么在这种结构框架中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与周涌先生所归纳的几条颇为一致。比如说,他要求人物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诀便是不断地把人物逼入绝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戏’的”;要让观众同情剧中人物,其“秘诀”有效办法是“让好人遭难,坏人暂时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动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与人物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设计“必需场面”时,要使人物相互关系的变化“促成人物性格的发展,使人物从初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不难看出,作者所讲解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闭式戏剧性结构方式规律的。
周涌先生特别告诫读者:“记住,当你的人物被动地遭遇事件时,不要让他光是做出反应,你应当设法使人物的反应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并且让他的行为成为以后事件的动因”。作者的这一观点,恰是典型的戏剧性结构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名剧中,其例证可谓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绘制的初始阶段——A(剧情进展)——B(剧情跌宕)——C(剧情上升)——最终状态(大结局)的这种戏剧结构样式来简单分析《白蛇传》、《西厢记》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经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与周涌先生讲述的“基本方法”真是丝丝入扣。
以《白蛇传》为例。许仙游西湖,与白娘子相逢于断桥雨中(初始阶段);两人一见钟情,堕入爱河(剧情进展);许仙发现白娘子是白蛇,而采取“主动的行为”去找法海(剧情跌宕);由于这一“行为”“成为以后事件的动因”,法海与白娘子斗法,造成水漫金山(剧情上升);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小青搭救,许仙与白娘子团圆(结局)。
由此看来,周涌先生的讲述虽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较为精当的总结。然而,他的文章毕竟只谈及塑造人物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只着重于方法之一而并非所有方法;冠之于“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种与之颉颃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些编导(特别是初学者)就有可能造成误导。
在粗略谈毕传统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影视剧塑造人物方法之后,我们就应当对另一种结构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简明阐述。这就是开放式的散文性结构和与此对应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谓散文性结构,是与戏剧性结构迥然不同的另一种影视结构形式。1986年版的《电影艺术辞典》对此作过详尽说明:“它与文学中的散文样式 《还有另一种方法:对《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补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234.html
周涌先生所撰《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载《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为影视剧圈内外人士讲解了影视剧创作的核心问题——如何塑造人物。他认为基本方法是:始终让人物处于困境之中;让观众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动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长的情节,而“这样的情节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场面”。
应当说,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为传统影视美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并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与此“基本方法”大相径庭的其他方法,那么,我觉得对此便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于作者。
在研讨影视剧人物塑造是否还有另一种方法以前,首先要说明影视剧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另一种则是开放式的散文性结构。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大致与这两种不同的结构相对应。
周涌先生论述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结构基本上可统属于戏剧性结构(也包括某些情节小说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相当重视情节的因果关系,并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这个情节层次逐步展开,其戏剧事件安排比较严谨,通过巧妙的情节起伏跌宕加以线性安排,以戏剧高潮使观众的感情达到顶点。正如美国电视艺术家赛德·菲尔法所说,这种结构形式是“典范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本的基础”①。但是,也恰如我国电影评论家钟惦所指出,这种封闭式的戏剧式结构,“着重表现一时一事的具体结果,情节自成起讫。事件带有孤立和静止的特征,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自在自为的完形之物,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②
与以上这种戏剧性结构相对应的,就是戏剧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为戏剧性结构要求以矛盾冲突为剧作基础,以戏剧冲突的规律为结构的原则;以步步相逼、场场推进的形势去发展剧情;以集中、完整的情节保证整体的匀称谨严、有始有终,那么在这种结构框架中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与周涌先生所归纳的几条颇为一致。比如说,他要求人物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诀便是不断地把人物逼入绝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戏’的”;要让观众同情剧中人物,其“秘诀”有效办法是“让好人遭难,坏人暂时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动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与人物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设计“必需场面”时,要使人物相互关系的变化“促成人物性格的发展,使人物从初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不难看出,作者所讲解的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闭式戏剧性结构方式规律的。
周涌先生特别告诫读者:“记住,当你的人物被动地遭遇事件时,不要让他光是做出反应,你应当设法使人物的反应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并且让他的行为成为以后事件的动因”。作者的这一观点,恰是典型的戏剧性结构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名剧中,其例证可谓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绘制的初始阶段——A(剧情进展)——B(剧情跌宕)——C(剧情上升)——最终状态(大结局)的这种戏剧结构样式来简单分析《白蛇传》、《西厢记》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经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与周涌先生讲述的“基本方法”真是丝丝入扣。
以《白蛇传》为例。许仙游西湖,与白娘子相逢于断桥雨中(初始阶段);两人一见钟情,堕入爱河(剧情进展);许仙发现白娘子是白蛇,而采取“主动的行为”去找法海(剧情跌宕);由于这一“行为”“成为以后事件的动因”,法海与白娘子斗法,造成水漫金山(剧情上升);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小青搭救,许仙与白娘子团圆(结局)。
由此看来,周涌先生的讲述虽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较为精当的总结。然而,他的文章毕竟只谈及塑造人物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只着重于方法之一而并非所有方法;冠之于“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种与之颉颃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些编导(特别是初学者)就有可能造成误导。
在粗略谈毕传统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构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影视剧塑造人物方法之后,我们就应当对另一种结构及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简明阐述。这就是开放式的散文性结构和与此对应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谓散文性结构,是与戏剧性结构迥然不同的另一种影视结构形式。1986年版的《电影艺术辞典》对此作过详尽说明:“它与文学中的散文样式 《还有另一种方法:对《影视剧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