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经並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24]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47页。
[25] 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第33-35页。
[26] 廖名春:《〈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第213-2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27]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36页。
[28] 近藤浩之:《从出土资料看〈周易〉的形成》,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第368页。
[29] 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56页。
[30] 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第十一《〈易传〉多出自荀门》,此文写於1935年3月10日,今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
[31] 近藤浩之:《从出土资料看〈周易〉的形成》,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第368页。
[32]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38、39页。
[33]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37、38页。
[34] 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62页。
[35] 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一引,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15页。
[36] 《十三经注疏》第113页。
[37] 《太平御览》引,转引自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页。
[38] 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62页。
[39] 见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434页。
[40] 廖名春:《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10期第67页。
[41]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研究》;又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周易研究》19
97年第3期第7、18页。
[42]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第187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3]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1177页,萧统:《文选》第1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44] 朱谦之:《老子校释》第2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45] 《十三经注疏》第1609页。
[46] 《十三经注疏》第1609页。
[47] 《十三经注疏》第2466页。
[48] 参见《十三经注疏》第1415、1634页。
[49] 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第340页。
[50]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44页。
[5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图版》第7页。
[52] 见王葆玹1998年6月10日在炎黄艺术馆“郭店楚简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53] 在1998年7月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会议”上他曾当面质询过我。
[54] 转引自张恒寿《庄子新探》第30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5] 《庄子新探》第302页。
[56]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47页。
[57]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年第4期第1、10页。
[58] 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楚辞〉》,《中国韵文学刊》总第1期。
[59] 《十三经注疏》第1609页。
[60]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6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61] 转引自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674页。
[62] 徐复观承认《礼记·经解》的“孔子曰”“必出於先秦传承之说”,但又认为是作秦博士的荀子门人把《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组在一起,将荀子的《诗》、《书》、《礼》、乐、《春秋》扩大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因而断《礼记·经解》“出於荀子门人之手”(《中国经学史的基础》,47、48页)。其实,《礼记·经解》既然“必出於先秦传承之说”,其六经並称就不可能“出於荀子门人之手”,徐先生夸大了《礼记·经解》与《荀子》的关係。
[63]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3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6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第3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5]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与21世纪》,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第91页。
[66] 班固注,见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彙 编》第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67]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第60、61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
[68] 周予同《经今古文学》以为《商君书·农战》篇称举《诗》、《书》、《礼》、《乐》、《春秋》,惟独缺《易》(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不确。据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23、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春秋”当为“善修”。
《论六经並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