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世纪 新的起点:访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
金秋十月,我们在北京幸会前来作业务参访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用林总编辑的话说,他是阔别5年后又一次造访北京,北京秋天的景色,北京的媒体和同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问他是否愿意做一次被访问对象时,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要求。谈话就从此行的印象开始。?
记者:这次来北京,参观了不少新闻媒体,也和中国的新闻同行作了交流,和5年前相比,您觉得有哪些突出的变化,感受如何??
林:这次来北京只有几天的时间,接触了一些媒体同业的朋友,只能谈谈表面的印象。我突出的感受是,跟5年前相比,这里的媒体,包括报章、电视,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了,官腔少了许多,电视台的一些资讯类节目做得也很吸引人,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中国大,人才多,媒体发展前景光明。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媒体多,尤其是报章多。我知道媒体集团化的趋势在这里也开始出现,我相信这个发展方向会继续下去,今后可能会有一个整合的过程,比现在更大的媒体集团还会出现,相应地,报章的数量也许会减少。这可能是一个趋势。?
记者:您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在中国大陆很受读者欢迎,点击率也很高。对这一点您是怎么看的?在做电子版的过程中,你们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林:据我所知,在《联合早报》推出电子版之前,《参考消息》已经在转载早报的文章,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报纸在中国大陆是有市场的。有了互联网,读者就可以直接上网阅读了,在这个方面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惊奇。不过,大陆这么多的人喜欢上网看它,我还是感到惊喜,感到高兴和荣幸。根据中国读者的反映(很多读者通过电子邮件跟我们交流),他们之所以爱看早报电子版,主要是因为它的报道准确、及时还有客观、公正。这个很重要。这就提醒我们,我们一向秉持的办报原则是正确的,我们的编务方针也是正确的,这就激励我们更加坚持这样的方针,更加重视新闻专业的原则,把报纸办得更好。我想一个报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我们尽量做到让不同观点的文章出现,读者可以根据这些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记者:目前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非常迅速,许多传统媒体上网,借助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在新加坡、在中国都是这样。您能否对它的发展前景作一个预测性的分析。?
林:所谓网络媒体,就我们一般的认识而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是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使传统媒体克服地理上甚至政治上的障碍,把信息发布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现在有规模的报章都会争取上网,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这是第一步,大家都希望通过扩大网络读者取得经济上的收益。不过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报章、传统媒体是能够通过上网活动,通过开展网络媒体业务而取得盈利的。但是不能不上网。我认为,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会比较稳固,因为它本来就有自己的内容,只不过是借助网络把它传播到全世界去。我想这一块还会继续存在、发展、蓬勃。问题只在于规模大小,规模大的媒体会继续投入网络活动,规模小的可能会因为只有投入没有效益而不会大事发展。至于另一类网络媒体,自从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后,会把其中的一大部分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没有足够资金可以支撑的网络媒体。将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整合过程,使比较大的、强的生存下来,弱的难以为继。我想这或许会是一个发展趋势吧。?
记者:您在早报从事国际新闻工作多年,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请您谈谈新加坡《联合早报》,包括电子版是如何处理国际新闻包括中国新闻的??
林:处理国际新闻也好,处理中国新闻也罢,我们都要按照新闻专业的原则办事,务求及时、真实、准确、公正、平衡。国内新闻采写通常有专门队伍进行,查证方面比较容易,可以确保及时准确。国际新闻就不同了。国际新闻的来源一般有几种:一是通讯社的,我们订阅了许多通讯社的新闻;二是特派员,所谓特派员就是派驻国外的采写人员,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有;三是通讯员,就是在当地请来替我们写新闻、传达消息的;另外我们还有一批特约撰稿人、评论人。我们的国际新闻和评论的来源主要就是这些渠道。对国际新闻,如果有特派员提供,我们就用特派员的,采用的时候按照专业的原则进行处理。如果是通讯社的就只好靠我们自己的判断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基本上都知道哪些通讯社的哪一类报道比较准确。关于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新闻,我们也采用香港或台湾报纸的报道,有时我们也不敢肯定它们的消息准确不准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要做一个决定。如果要采用,我们就要把消息来源交待清楚,一些重要的新闻,还要在标题上标出是某某报纸这样说的 《新的世纪 新的起点:访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445.html
记者:这次来北京,参观了不少新闻媒体,也和中国的新闻同行作了交流,和5年前相比,您觉得有哪些突出的变化,感受如何??
林:这次来北京只有几天的时间,接触了一些媒体同业的朋友,只能谈谈表面的印象。我突出的感受是,跟5年前相比,这里的媒体,包括报章、电视,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了,官腔少了许多,电视台的一些资讯类节目做得也很吸引人,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中国大,人才多,媒体发展前景光明。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媒体多,尤其是报章多。我知道媒体集团化的趋势在这里也开始出现,我相信这个发展方向会继续下去,今后可能会有一个整合的过程,比现在更大的媒体集团还会出现,相应地,报章的数量也许会减少。这可能是一个趋势。?
记者:您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在中国大陆很受读者欢迎,点击率也很高。对这一点您是怎么看的?在做电子版的过程中,你们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林:据我所知,在《联合早报》推出电子版之前,《参考消息》已经在转载早报的文章,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报纸在中国大陆是有市场的。有了互联网,读者就可以直接上网阅读了,在这个方面我并没有感到特别惊奇。不过,大陆这么多的人喜欢上网看它,我还是感到惊喜,感到高兴和荣幸。根据中国读者的反映(很多读者通过电子邮件跟我们交流),他们之所以爱看早报电子版,主要是因为它的报道准确、及时还有客观、公正。这个很重要。这就提醒我们,我们一向秉持的办报原则是正确的,我们的编务方针也是正确的,这就激励我们更加坚持这样的方针,更加重视新闻专业的原则,把报纸办得更好。我想一个报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我们尽量做到让不同观点的文章出现,读者可以根据这些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记者:目前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非常迅速,许多传统媒体上网,借助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在新加坡、在中国都是这样。您能否对它的发展前景作一个预测性的分析。?
林:所谓网络媒体,就我们一般的认识而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是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使传统媒体克服地理上甚至政治上的障碍,把信息发布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现在有规模的报章都会争取上网,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这是第一步,大家都希望通过扩大网络读者取得经济上的收益。不过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报章、传统媒体是能够通过上网活动,通过开展网络媒体业务而取得盈利的。但是不能不上网。我认为,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会比较稳固,因为它本来就有自己的内容,只不过是借助网络把它传播到全世界去。我想这一块还会继续存在、发展、蓬勃。问题只在于规模大小,规模大的媒体会继续投入网络活动,规模小的可能会因为只有投入没有效益而不会大事发展。至于另一类网络媒体,自从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后,会把其中的一大部分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没有足够资金可以支撑的网络媒体。将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整合过程,使比较大的、强的生存下来,弱的难以为继。我想这或许会是一个发展趋势吧。?
记者:您在早报从事国际新闻工作多年,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请您谈谈新加坡《联合早报》,包括电子版是如何处理国际新闻包括中国新闻的??
林:处理国际新闻也好,处理中国新闻也罢,我们都要按照新闻专业的原则办事,务求及时、真实、准确、公正、平衡。国内新闻采写通常有专门队伍进行,查证方面比较容易,可以确保及时准确。国际新闻就不同了。国际新闻的来源一般有几种:一是通讯社的,我们订阅了许多通讯社的新闻;二是特派员,所谓特派员就是派驻国外的采写人员,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有;三是通讯员,就是在当地请来替我们写新闻、传达消息的;另外我们还有一批特约撰稿人、评论人。我们的国际新闻和评论的来源主要就是这些渠道。对国际新闻,如果有特派员提供,我们就用特派员的,采用的时候按照专业的原则进行处理。如果是通讯社的就只好靠我们自己的判断了。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基本上都知道哪些通讯社的哪一类报道比较准确。关于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新闻,我们也采用香港或台湾报纸的报道,有时我们也不敢肯定它们的消息准确不准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要做一个决定。如果要采用,我们就要把消息来源交待清楚,一些重要的新闻,还要在标题上标出是某某报纸这样说的 《新的世纪 新的起点:访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