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被采访者第一遍的回答往往效果最好,也最真实。因为边想边说,伴随自然的情绪、神态、语气甚至手势。越是重复,伴随的东西就越少甚至消失。而传播学研究表明,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效果往往比有声语言更重要。因此,电视人物访谈,采访者要尽量少接触“当事人”,特别是要问的问题不要提及或不要触及太深,以保证谈话的即兴性。而前期的了解、沟通则由他人完成。但事先的了解必须要有,而且愈详细愈好。那么如何“保鲜”以保证现场谈话的即兴性呢?我个人的做法是,多从外围突破,多采访人物周围不同的人,跟人物本身尽可能不触及或少触及所提的问题,有时不得不在现场“二次提问”,也要变换角度,让对方有“新鲜感”,这样即兴的东西就会出来。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第2页)
比如有一年采访一位获省及全国各类荣誉称号名叫张群的青年标兵,访前了解到,她原是一位刚走出校门的普通护士,八年前由于把一个家境贫寒的三岁白血病患儿抱回家,无偿抚养治病而被新闻界发掘,陆续获得许多荣誉,也陆续遭遇许多非议和同事的“不理解”,在单位的日子“很不好过”。这些都是从外围了解到的。在与她本人的前期接触中,我对此只点到为止。于是正式采访时就有了我即兴的提问,也有了张群即兴的回答及相随的情绪和神态。如:
张群:得到这些荣誉,我是觉得挺累的(苦笑),真的挺累的。(轻轻摇头,叹气,沉默片刻)
记者:(轻轻地,体恤地)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不理解,是吧?
张群:是的。当时我才19岁,只是喜欢这个小孩子,大大的眼睛好可爱。(情绪很好,描述小孩可爱的样子)看他可怜,就把他领回家了。 根本没想到,媒体报道一下,我就觉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有这种感觉。
记者:怎么不一样?为什么给你这种感觉呢?
张群:(沉思回忆)总觉得大家的议论呀,各方面呀……因为当时评了很多先进,大家要求变了;而我自己,只想做个平平常常,有点缺点的那种(人),挺好。
这时张群不愿谈在单位受“冷遇”的事,不愿得罪人。但不提这个就无法展示她作为一个先进典型的苦恼。于是记者甩出一个事先“保鲜”的问题。
记者:1996年中央台来采访你,结果你的同事一个都找不到。 然后他们说你人缘不太好,是吗?
张群:(怔了怔,随后笑了笑)有这样讲法。
记者:那当时听他们这样说,你是怎么看的?
张群:我当时(停片刻),可能对我这件事有理解的,有不理解的,也可能有的同事怕镜头,所以……那我想……如果没有……,很可惜,很遗憾。(情绪无奈)。
症结问题触及到了,后面的即兴访谈便顺着记者把握的方向自然而然进行了下去。访谈结束后,张群说,接受过那么多采访,这次最痛快,说了很多心里的话。 她希望同事看了后,能对她多一分理解,也希望人们对先进典型要求别太高。
3. 注意观察、倾听,及时“跟进”,捕捉细节,形成有效互动。
我个人体会,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神态、动作变化,注意“听进”对方每一句话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点”,闪现新的灵感,并在脑中迅速拟出提问,给予回应。我认为前期采访只能是一个大体的轮廓,现场的随机把握、迅速“跟进”才是关键。
如我采访一位曾两次自杀的年轻女吸毒者,吸毒前曾赚有几十万,一心一意想当女强人。但吸毒使她一无所有:丈夫坐牢,孩子数年不能相见。 采访时她很配合,谈了很多内心感受和追悔的话。但也许流过太多泪,有过太多次悔恨,所以她谈时很平静,平静得象在说别的故事。这样虽然真实但略显平淡,给人的视觉冲击不够。我一面不断变换问题角度激发她的内在情绪,一面注意观察,寻找突破。当时是夏天穿短袖,我发现她右手一直有意无意压着左手臂下方,再注意观察,好象刻着“幸福”两个字。这段“互动”是这样形成的:
记者:我看你胳膊上好象刻着字,能看看吗?
吴:(不好意思地伸出胳膊)。
记者:(微笑)呵,是“等待幸福”。
吴:是,是“等待幸福”。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刻的?
吴:是很小的时候刻的。因为我是少数民族,纹身在我们那儿很正常的。
记者:那回想起来,什么时候是你最幸福的时候?
吴:(不加思索地)我的童年。童年最幸福(放慢语速,回忆)那时候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他们都很疼爱我,我带着弟弟妹妹……(沉默片刻)当时家里不富裕,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突然又停留,极力想忍住眼泪)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真的。(很伤感的样子)
记者:现在看样子,这个“等待幸福”你感觉……?
吴:(难过地)这幸福我想恐怕等不到了,找不到了。如果不吸毒,我想我会很幸福的(神往的表情)。就因为吸毒,家现在……怎么说呢,当初结婚置办的家,怎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现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493.html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第2页)
比如有一年采访一位获省及全国各类荣誉称号名叫张群的青年标兵,访前了解到,她原是一位刚走出校门的普通护士,八年前由于把一个家境贫寒的三岁白血病患儿抱回家,无偿抚养治病而被新闻界发掘,陆续获得许多荣誉,也陆续遭遇许多非议和同事的“不理解”,在单位的日子“很不好过”。这些都是从外围了解到的。在与她本人的前期接触中,我对此只点到为止。于是正式采访时就有了我即兴的提问,也有了张群即兴的回答及相随的情绪和神态。如:
张群:得到这些荣誉,我是觉得挺累的(苦笑),真的挺累的。(轻轻摇头,叹气,沉默片刻)
记者:(轻轻地,体恤地)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不理解,是吧?
张群:是的。当时我才19岁,只是喜欢这个小孩子,大大的眼睛好可爱。(情绪很好,描述小孩可爱的样子)看他可怜,就把他领回家了。 根本没想到,媒体报道一下,我就觉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有这种感觉。
记者:怎么不一样?为什么给你这种感觉呢?
张群:(沉思回忆)总觉得大家的议论呀,各方面呀……因为当时评了很多先进,大家要求变了;而我自己,只想做个平平常常,有点缺点的那种(人),挺好。
这时张群不愿谈在单位受“冷遇”的事,不愿得罪人。但不提这个就无法展示她作为一个先进典型的苦恼。于是记者甩出一个事先“保鲜”的问题。
记者:1996年中央台来采访你,结果你的同事一个都找不到。 然后他们说你人缘不太好,是吗?
张群:(怔了怔,随后笑了笑)有这样讲法。
记者:那当时听他们这样说,你是怎么看的?
张群:我当时(停片刻),可能对我这件事有理解的,有不理解的,也可能有的同事怕镜头,所以……那我想……如果没有……,很可惜,很遗憾。(情绪无奈)。
症结问题触及到了,后面的即兴访谈便顺着记者把握的方向自然而然进行了下去。访谈结束后,张群说,接受过那么多采访,这次最痛快,说了很多心里的话。 她希望同事看了后,能对她多一分理解,也希望人们对先进典型要求别太高。
3. 注意观察、倾听,及时“跟进”,捕捉细节,形成有效互动。
我个人体会,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神态、动作变化,注意“听进”对方每一句话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点”,闪现新的灵感,并在脑中迅速拟出提问,给予回应。我认为前期采访只能是一个大体的轮廓,现场的随机把握、迅速“跟进”才是关键。
如我采访一位曾两次自杀的年轻女吸毒者,吸毒前曾赚有几十万,一心一意想当女强人。但吸毒使她一无所有:丈夫坐牢,孩子数年不能相见。 采访时她很配合,谈了很多内心感受和追悔的话。但也许流过太多泪,有过太多次悔恨,所以她谈时很平静,平静得象在说别的故事。这样虽然真实但略显平淡,给人的视觉冲击不够。我一面不断变换问题角度激发她的内在情绪,一面注意观察,寻找突破。当时是夏天穿短袖,我发现她右手一直有意无意压着左手臂下方,再注意观察,好象刻着“幸福”两个字。这段“互动”是这样形成的:
记者:我看你胳膊上好象刻着字,能看看吗?
吴:(不好意思地伸出胳膊)。
记者:(微笑)呵,是“等待幸福”。
吴:是,是“等待幸福”。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刻的?
吴:是很小的时候刻的。因为我是少数民族,纹身在我们那儿很正常的。
记者:那回想起来,什么时候是你最幸福的时候?
吴:(不加思索地)我的童年。童年最幸福(放慢语速,回忆)那时候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他们都很疼爱我,我带着弟弟妹妹……(沉默片刻)当时家里不富裕,但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突然又停留,极力想忍住眼泪)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真的。(很伤感的样子)
记者:现在看样子,这个“等待幸福”你感觉……?
吴:(难过地)这幸福我想恐怕等不到了,找不到了。如果不吸毒,我想我会很幸福的(神往的表情)。就因为吸毒,家现在……怎么说呢,当初结婚置办的家,怎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现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