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
关于谈话节目访谈的操作技巧已林林总总,但支撑“双向交流”的核心要领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笔者就数年人物访谈的粗浅体会谈谈个人看法。
一、互动是交谈的本质特征,是人物访谈的操作“支点”。
互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传播学家施拉姆说,人际传播是“对话式”人际交流,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在一起”。两个人日常聊天能聊得起来,就是因为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使他们自然能交流起来。因此,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形式就是双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互动。
具体到人物访谈,其实就是对方能否愿意谈、真实地谈;采访者自己能否“沉入”其中,随时有回应并把握谈话走向。这种回应有时不光是语言,而且是你在听他(她)讲话时凝神倾听、思索的神态,或问话时询问、体恤的表情,使对方愿意谈下去。这里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宽和认同,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采访者自己也应有适当的情绪流露。
笔者曾采访一潜逃五年、主动自首的杀人犯。此人杀人前就有偷抢行为,但以前曾是守法的劳动者。
记者:(带着赞许)听说你以前还拉过三轮车,也靠自己的劳动吃饭?
薛:(自豪地)是的。我当时中午可以不吃饭,拉一整天都没问题。
记者:(可惜地)这么棒的身体为什么不拉下去呢?你肯定会比别人拉得多、赚得多。
薛:(黯然地)唉,当时听人家说……我家在农村,总觉得靠什么种田哪、拉车啊,不会过好日子。听人讲,到外面“找”钱好找一点。
他说的“找钱”我事先有了解,就是一伙能打驾的人在一起,偷抢钱物。他第一次是在预先不知的情况下参与抢劫的,当时分得80元。
记者:(平静地)你当时没想到这是不义之财吗?
薛:当时也想到。
记者:(有点惊异)当时你还能想到这是不义之财吗?
薛:(不好意思地)是这样的。但是……钱来得这么容易,(80元)当时我要拉四、五天呢。就想,不要紧,不要紧,从人家“拿”一点钱来花花。那时的想法跟现在两样。
记者不想顺着他的话走。
记者:(疑惑地)难道就是因为你家太穷……
薛:说实话,我家在村里没什么背景,爸爸妈妈很老实,一辈子都是种田……
记者:(不解地)可当时穷的人很多,别人没去偷去抢,象你父母。为什么你会去偷去抢呢?
薛:(下决心似地)我跟你说良心话吧!当时就是想,哎呀,偷呀抢啊,才可以发财,才容易发财。
记者:现在如果让你回到那时,你会怎么做?咱实话实说。
薛:回过头来,我肯定随便做点小生意,慢慢做大一点。真的!平平淡淡过一生好一点,人不一定有钱才开心。
这段对话,我始终把他看作一个平等探讨问题的对象,但也不因为需要平等就故作宽和,我也要表达我的疑惑和心理接受的过程或程度。这样在双方的“互动”中,便完成了一段扭曲心灵的自我揭示。
二、如何实现人物访谈的有效互动。
1. “拆除”屏障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
关于电视谈话的情境制约,即如何让访谈对象“忘掉摄像机”,因人而异,各有招数。我的体会是尽可能排除有效传播(交流)的干扰,使对方尽快进入正常谈话状态。
如我采访87岁高龄仍为老区扶贫奔忙的熊兆仁将军时,老人开始不同意采访,后经劝服同意后,又非常认真。 我在他面前刚坐好,他就缓缓拿出一叠稿纸,说是党的培养、人民的哺育如何如何。我一边赶紧跟摄像使眼色,按预先约定悄悄开机,一边坚决、不容商量地让老人拿掉稿子(至今还为当时的“不够尊重”感到歉意)。在他还未回过神来的时候,
我把问题一个一个扔过去。仓促之中,老将军只顾回答问题,忘了摄像机和“规整”讲话,谈得非常生动、感人。如谈到一些地方领导对他去讨扶贫款“阳奉阴违”时,连“他妈的”都出来了。问他枪林弹雨都过来了,为什么还为这事生气。老人象孩子似地气愤地说:他官僚主义嘛!我最讨厌官僚主义了!问既然这么生气,为何又不在家好生休养。老人说:心不安哪!过去战争时代,我们没吃的,(老区)老百姓给吃的,宁可他们自己挨饿,还牺牲他们救我们。现在我们有饭吃、有车坐,(老区)老百姓还那么穷,心不安哪!还说,只要能跑一天,就要为老区扶贫做事,否则对不起(老区)老百姓,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我不知老人稿子里都写了些什么,但可以肯定,他所谈的,要比稿子生动得多,感人得多。这得益于老将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正常谈话状态,完全展现出他耿直、真诚的自然本色。
采访中常遇到的另一类屏障是“不愿谈”。这样即使对方勉强接受采访,也难有好效果。只有拆除了“不愿谈”的互动屏障,后面的访谈才会顺利。
2. 保留未知状态,利用即兴发挥,实现有效互动。
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 《互动:面对面的支点:关于电视人物访谈双向交流的把握》